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经济的和谐发展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探讨了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状况,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和谐经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分析评价了建国以来先内地、后沿海的两次产业倾斜布局政策,并对90年代中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战略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组织是系统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经济系统中,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演变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非均衡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必须充分利用微涨落机制和巨涨落机制,来引导和控制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遵循适度非均衡投资原则和交替非均衡投资原则,以便促进经济和产业以非均衡为基本特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影响因素与非均衡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子行业,体育产业具有明显不同的产业特征和要求相应的产业运营机制。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体育产业化既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明确界定体育产业化的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分析指出,中国体育产业能够产业化,但中国体育产业化需要采取不平衡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陆的战略布置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这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它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依据中国国情而设计的 ,该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组织运动的动力之源是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这种非均衡博弈关系反映了公共组织中组织单元(智能元)既是一种彼此相关依赖、相关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存在着彼此之间在资源、地位、影响力、权力和权威等方面的一种不均衡和非对称的竞争关系;利益群体的相互博弈会产生一种组织化,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利益格局的均衡是由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通过非均衡博弈实现均衡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非均衡发展战略观"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既不可能缓解生产力构成的多层次性和布局的不合理性,也不可能形成对经济发展持久的拉动力量,反而会从根本上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动摇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念,造成社会的冲突与对立,影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当今中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体育产业经济正处于第2类非均衡状态向第1类非均衡状态过渡的理论观点;探讨了中国体育产业经济非均衡状态的成因;阐述了中国体育产业经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它回答和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特定的现实基础,其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配置资源为手段,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基本完备的区域经济。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县域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11.
以发展观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指出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法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基于其产生的背景,具有协调社会经济总体利益,实现实质公平正义的理念。这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在以人为本、社会本位、平衡协调、发展经济以及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契合之处。为了实现经济法理念,充分发挥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加强立法,提高主体守法自觉性,完善司法,改革管理体制以实现和谐执法。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经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离不开和谐。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对此,该文通过调查,从目前我国农村较普遍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的对策建议如下: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明确耕地的公平原则高于效率原则;创新县乡政府的管理模式,推行乡镇民主政治建设;稳定农民工队伍,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本质和发展理念等都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他部门法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作用。同时,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完善经济法具体制度,才能确保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为此应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友爱、协作,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体系随着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向另一种政治关系的结构模式的变迁,从而建构起一种更加合理的政治关系模式。将少数民族政治发展从我国统一的政治发展中独立出来加以考察是因为在我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治。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部大开发后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特点,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治发展除了具有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外,还表现出了前进性、目的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秩序建构中发展权视野下的农民政治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秩序建构中农民政治权利保障是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是全面发展的保障。现实中,农民存在权利表达渠道过窄、参政机会较少和村民自治运行中形式化倾向严重等现象。究其原因,不仅有国家立法阙失、农民维权组织的缺位;更是社会歧视的广泛存在,农民政治权利主体意识阙如的结果。赋予农民国民待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优化村民自治,强化民主程序等必将成为保障农民政治权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文化,为这一决策提供了精神背景和思想资源。哈耶克先生认为,“在某些方面,传统比人类的理性更为优越”,传统是“人类大部分知识之源”①。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极为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