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唐朝羁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朝初年平定东突厥后,为利用突厥部族的战斗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周边形势,从而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縻府州制度确立后,也的确为唐朝提供了兵源,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略论唐宋党项政策与西北民族格局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各民族综合实力的竞争所造成的一定时期内的政治权力结构是中原王朝制定和调整区域民族政策和外交关系的根据。唐朝对党项的政策很长时期都是其遏制吐蕃、稳定西北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怀柔羁縻构成这个政策的主流色彩。北宋与西夏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了同期西北民族关系的核心与焦点,但这种关系受到周边民族特别是契丹与吐蕃的深刻牵制。唐、宋对党项的政策对西北民族格局的演变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维州地处唐朝与吐蕃斗争的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唐蕃的长期冲突中,维州成了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在麟德二年,维州由羁縻州升为正州,仪凤二年、垂拱三年,维州又经历了羁縻州与正州的反复转换,期间也几次被吐蕃据有。在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中,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这种事例不乏见于南北方的羁縻府州中,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唐代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意义。唐代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适时适地、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其合理内核颇有借鉴意义,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9世纪中叶,河陇民族格局随着吐蕃统治的崩溃出现了新变化,各方势力纷纷参与到西北政治格局中.面对新的政治形势,晚唐政府及时调整西北战略部署,对吐蕃政策成为西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周边势力,尤其是党项的牵制,从而影响到以后中原王朝的西北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 “羁縻”一词,较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难巴蜀父老檄》中“盖闻天子之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其含义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中央王朝在周边各民族地区设置正式地方行政机构的“羁縻州制”始于隋朝未年,唐朝已广泛使用,宋代得以进一步发展,到元、明时期则为土司制度逐渐取代.推行时间长达六百多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秦代,首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特别政区——“道”,并委任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臣邦君长”、“臣邦君公”(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官土吏”(见《明史·土司列传》)之所始。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沿袭并发展了秦代这一政策。至唐、宋时期,在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实行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羁縻”措施。始于元,完备于明、清的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可见,有宋一代的民族政策,在中国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宋代对南方诸族的羁縻政策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步的综合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羁縻府州与唐朝朔方军的设立李鸿宾唐朝朔方军所处的关内道及其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特别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此来彼往、交争不断,构织了本地区以争雄角逐为特征的政治发展态势。朔方军的设立就是这种形势的产物。我们通过对朔方军的研讨,试图弄清这...  相似文献   

10.
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始终是中原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朝时,统治者尚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对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本文仅就唐朝对岭南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略作论述。一、唐朝对岭南地区的羁縻政策隋末,肖铣割据岭南,称梁帝,置百官。武德四年(621年),唐将李靖统兵灭肖铣,岭南始归入唐朝版图。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为其中之一,道下有州、县。“永徽后,以广、桂、容、邕、安南  相似文献   

11.
[摘要]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继承并发展了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羁縻制度,并广泛运用于边疆地区。与和亲一样,遣子入侍及各类书籍、工匠技艺、谷物种子等的输出,是中原文明向外输出的重要元素,更是唐朝羁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唐王朝对是否输出中原文明虽存在争议,但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开放的态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吐蕃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吸纳中原文明,促进了汉蕃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吐蕃文明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宋朝广南道邕管羁縻州壮族首领依智高发动和领导的反宋战争,历时一年,影响颇大。对于依智高的这一军事行动,几百年来,国内外的封建史家多认为是不义之战,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开展过多次讨论,各家所言,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本文拟就战前国内的阶级矛盾状况,北宋王朝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在此政策下岭南各族人民所处的地位等问题,作些肤浅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如有不当,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唐代西域羁縻府州建置年代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统一全国之后,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新唐书·地理志》云: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唐朝在西域设立的都督府、州,从地域上可以分为四个地区,即:塔里木盆地诸国;阿尔泰山以西的西突厥部落;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阿姆河以南地区。塔里木盆地和西突厥十姓地区属于都护统治地区,有唐朝戍兵驻防。而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和阿姆河以南地区则属于真正的羁縻统治地区。对于葱岭以西唐朝设立的都督府州,沙畹、冯承钧、岑仲勉诸先生都曾在地望上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他们对于设置都督府、州这一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唐代在四川设置的羁縻府州一一进行了稽考,并弄清楚了所设羁縻府州的较为确实的地域和数字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中央王朝对岭南、西域的文人输出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置贬官流犯和激励忠臣名将的文人输出差异反映了唐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岭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征讨挞伐与羁縻怀柔,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交流,经济政策与经济交往活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造成民族政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羁縻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及南北民族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唐太宗在治理北部边疆的过程中 ,本着羁縻政治、华夷一体、慑之以兵、分而治之的思想 ,对各少数民族恩威并施、法礼并用 ,通过设置羁縻府州、和亲、分封、用兵等一系列措施 ,稳定了边疆。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又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册封)封国制和羁縻府州(土司)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既打破民族间的隔阂与分裂状态,也是中国各民族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自秦迄宋王朝施行“羁縻政策”,元明清王朝实行“土司制度”。羁縻政策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政策,开始不过是略微管束,加以笼络,使之不生异心而已。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王朝统治势力的深入,至唐宋时,才渐次趋于强化。土司制度则是一套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于阗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阗与唐朝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在军政体制上也发生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本文认为,毗沙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是原有的羁縻府州系统,而于阗镇守军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是新的军镇系统。从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以后,开始了军镇化的过程,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定型,最终军镇体制后来居上,从权力上控制并支配了原来的羁縻体制。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形塑共同体的核心变量。制度的形成、激活以及再次观念化是考察制度效度的周延思路。羁縻制度或羁縻政策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和“华夷观念”的固化,并且一直处于变迁之中。这种变迁一方面是中央权力与羁縻边疆政权权力之间持续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中央王朝有意识地调整,从而渐趋完成了由羁縻边疆向政区化管理的治理模式转换。羁縻制度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一种更为稳固的制度文化(观念),从而给予羁縻边疆政权以“脚本”化认知,进一步提高了羁縻制度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上的效度。上述过程并没有终结,当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需为中华民族的“组合一体”与“民族交融”提供有效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