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文子》的政治哲学,还未见到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就《文子》政治思想的精华——政治辩证法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文子》的成书年代、作者及研究价值《文子》一书,在唐代的柳宗元作《辨文子》之前,一般都没有怀疑其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柳文出来以后,许多人都认为它不是先秦古籍,而是后人抄袭众书而编成的一部伪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古帛书和河北定县汉墓《文子》竹简的出土,推翻了伪书之说,确证其为汉初已有的先秦古籍。此后,有的学者又大致推定它是老子弟子文子所作。笔者认为,就整  相似文献   

2.
竹简《文子》四次称引的“传曰” ,当指早于竹简的“传本”《文子》。“传本”《文子》与今本《文子》经说体部分有着一致性。“传本”《文子》的撰作时代约在战国中期前后 ,广泛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九篇本《文子》是“传本”《文子》与竹简《文子》的合编本。  相似文献   

3.
过去,《文子》一向被认为是伪书;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没有文子这个哲学家。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不见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或系《文子》佚文。这就使《文子》得以部分地恢复其本来面目,对研究《文子》的真伪及其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文子》与《淮南子》有大量相同的文字和章节,究竟谁抄谁的呢?过去多认为是《文子》抄袭了《淮南子》。如章炳麟《菿汉微言》说:“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文子》被认为是伪书的典范,被斥为“伪中出伪”。一九七三年,河北定县西汉前期古墓中发现了《文子》竹简,《文物》一九八一年第八期《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中说,已整理出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六章,部分或系佚文。时至今日,人们仍未见到由竹简整理出的《文子》。学术界虽有唐兰、艾力农等人力主《文子》为先秦古籍,但因《简介》所引简文仅数十字,伪书说又根深蒂固,至今仍持怀疑、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之际的越国大夫范蠡,究竟寿终何处?《湖北方志通讯》1984年第一期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范蠡寿终鹿角峰》;同年第八期又登了一篇,题为《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两篇文字,各执一词。笔者乍读第一篇,同第二篇的作者持有同见。但经认真查阅史料,反复思考第二篇的论据,则又觉得前者可以存疑,后者未免过分武断。因此,我们不揣冒昧,略陈浅见,与《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一文的作者商榷。作者开篇断言:“春秋之际越国大夫范蠡的死地,本与今湖北无关。前人虽曾一度有过“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传说,但也早被澄清。”接着对《范蠡寿终鹿角峰》一文进  相似文献   

6.
论范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秋末年,范蠡无论是在功业、思想方面,还是情操、品格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才。然而,不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他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有的学者指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未能忠于一君到底;二是他弃官经商;三是他带西施姑娘出走。本文认为,这三者恰恰是范蠡不同流俗的过人之处,正是他之所以拔出同列、独放异彩的地方。第一,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时代之一,各国君主普遍礼贤下士,众多的文武之士更是择主而仕。面对一个不念恩义,对功臣宿将随意诛伐的君主,范蠡的离去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说明他具有可贵的叛逆精神。第二,范蠡弃官经商也不应受到指责。这不仅因为当时还未形成“重本抑末”的社会风气,而且弃官经商,发财致富,较之贪官污吏不啻高尚千百倍,况且他致富后不忘宗族邻里乡党。第三,在《国语》、《史记》等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根本看不到西施的影子,很有可能是好事之徒造出来的。即使范蠡确实带走西施,也不能影响对范蠡的肯定评价。第四,范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商品经济理论,是不亚于管仲的大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述了近几十年来范蠡研究的总趋势 ,指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对范蠡的籍贯、故乡予以考实 ,认为其籍贯为楚宛地三户邑 ,即古之丹阳 ,属于南阳郡。在此基础上 ,探求了南阳之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楚始祖鬻熊及姜太公吕尚——对范蠡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而探明了范蠡思想深远的历史渊源 ,为探求“黄老之学”的产生、形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8.
今本《文子》一书,无论在行文格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看似《老子》一书的注释,因而自元代至今,许多人将该书认定为《老子》的古注。实际上今本《文子》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后人多次篡改过的,内容、格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致使许多学者将该书误认为《老子》一书的古注。  相似文献   

9.
《文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实践智慧思想。《文子》的实践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得道之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和"养性修身",与失道之时的"智"的智慧和"权"的智慧。《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对于今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子》析疑王三峡今本《文子》是《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本,不是一部伪书,这已为当今多数学者所认可。但是《文子》一书,仍有很多疑点没有搞清楚。由于疑点的存在,使得《文子》在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史料价值,便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为了尽量恢复《文子》原貌,...  相似文献   

11.
范蠡所居陶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辅助越王勾践复兴越国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浮海出齐,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于是定居陶地,为陶朱公。今有学者提出“范蠡最后的归宿是肥城陶山”①。笔者不敢苟同此说,认为范蠡所居陶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一陶为曹叔振铎的封国国都范蠡所居陶地是西周时期曹叔振铎封国的国都。《后汉书·郡国志》云:“定陶本曹国。”《史记·曹世家》载:“曹叔振择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曹,《集解》引宋忠曰:“济阴定陶县。”陶,即曹叔振铎的封国曹国的领地。清人雷学淇《竹书…  相似文献   

12.
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明代具有开创意义的传奇戏。在中国古代,名利观就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浣纱记》正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范蠡与西施的结合,不是爱情使然,而是有其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本文就是从范蠡、西施二人来剖析《浣纱记》所体现出的名利观,就剧本而言,这种名利观体现在于已、于国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发家致富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蠡人生中的又一亮点。其治家思想与治国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治家如国、农商为本、因俗立业、顺应天时、居安思危、民主持家和泽及乡里等,是其治家思想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竹简<文子>与竹简<老子>的思想主题多处呼应,该文选取"天地"、"帝王"、"执一"、"无为"等核心范畴进行分析,论述了天地与万物、天地与帝王的关系以及"执一"的具体含义,认为道家的"无为"实际上是"为无为",越是有地位的人越需要"无为".竹简<文子>强调帝王要"执一无为",以求得"功遂天地",而不仅仅是"富有天下",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在政治领域中的重点在于"天王合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池塘养鱼的最早记载和范蠡《养鱼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国鱼类学史"部分,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池塘养鱼的国家,其依据是卜辞有"在圃渔",圃即池塘.又说范蠡《养鱼经》有2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这两条判断都不能成立."圃"的甲骨原文作"甫",指水草沼泽地,不是池塘养鱼.范蠡《养鱼经》不是范蠡所作,因书中提到齐威王和范蠡对话,但历史上两人并不同代.书中提到鱼塘里放养"神守",但秦以前和汉以后的古籍都不见"神守"之名,仅见于汉代.《养鱼经》全称《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是后人对范蠡的尊称,不可能自己称《陶朱公养鱼经》.此外,古今度量衡不同,书中一些地方直接把古亩等同于今市亩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定州汉简《文子》出土和整理发表.有助于澄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文子》存有的疑义;《文子》虽经后人窜改,但本非伪书;《文子》为盛行于西汉前期的道家学说中直承老子一派的著作;今本《文子》与原本《文子》有内在联系,现今仍是我们研究《文子》唯一可用的完整本子;《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并非前者抄袭后者,更非前者为后者节本.  相似文献   

17.
范蠡为越王勾践谋臣20年,功成身退,隐居于齐。再战商界,赀累巨万。范蠡思想体系的精髓可概括为:守时,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时机;与人,准确地把握利用敌人方面人与事的变化;节事,改革调整治国方略,有步骤地实现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18.
<文子>是一部颇具争议的道家典籍,1995年竹简释文在<文物>上刊出以来,学术界对于<文子>的思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定位其学派归属,阐述其道论、无为、法治、兵论以及辩证法等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文子是谁?论者多有争议.李暹认为是计然,马马肃《绎史》认为是田文,钱穆《老子杂辨》认为是尹文子,李定生认为是《庄子·天下》篇所论“彭蒙之师”.考之典籍,上说皆可商榷.从先秦子书所论关尹思想与今本《文子》所载思想一致以及列子“贵虚”“贵正”思想来源于今本《文子》等方面看,文子即是关尹.  相似文献   

20.
“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战争有很大关系。在思想方面 ,有 16条范蠡的思想为黄老哲学所吸收 ;在历史事件中 ,有 9条史实与黄老思想形成有关。可以断言 ,《黄帝四经》的成书与黄老思想的起源与吴越相争这一历史事件 ,特别是与范蠡的谋略是分不开的。《黄帝四经》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中国智慧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