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雅典国家起源于迈锡尼文明时代。这个时期,在派罗斯等地发现的线文B泥板文书中,常见有巴赛勒斯之名,指的是当时的旅长或邦君。在希腊史上,这是经常出现的氏族部落首领和由此发展而来国家统治人物的名称。与此同时,线文B泥板文书中出现一种首领的名目,叫瓦那克斯(Wanax),这是神 相似文献
2.
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曲园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奴隶社会?本文提出:(一)在商、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社农民而非奴隶,不能说商、周是奴隶社会;(二)不能千篇一律地认定原始社会的解体形式都是奴隶社会;(三)有奴隶制存在的社会不一定就是奴隶社会;(四)所谓奴隶殉葬也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证明;(五)说中国古代使用奴隶作战,不是事实。中国由于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的阶段,长期存在着古代公社的残余影响,形成了后来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4.
李怀之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有人提出,《伐檀》一诗如果按照传统的解释,则每章的前三句与下文情绪有悖:先是清波荡漾,一派迷人的景象,接着一下子又来了个“不稼不穑,……?不狩猎,……?”的怒骂,读来令人费解.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伐檀》一诗,需对“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三句作出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4):1-16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才配称宗教,而自古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国家宗教,反倒失去宗教之名,被看作有待扫除的封建迷信,或贬低为风俗性的民间宗教。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然扭曲。本文从国家的宗教性角度解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以此确认古代中国有国家宗教存在。古代的国家宗教政教一体,其组织体系就是国家机器;其首脑爵名天子。天子即天之子,是个宗教称号。帝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教教主。世间行政体系与神祇体系有交集,由天子及各级官员分级掌管;天子位于上天之下,对众神有一定的奖惩权力。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一贯是有信仰的民族。虽然神祇体系复杂,民众各有其崇信的神祇,有的信仰“制度性宗教”道教、佛教等的神祇,但都以上天为其共同信仰;而道教、佛教等信仰的神、佛也纳入上天统领的神祇体系。 相似文献
6.
邵炳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32-43
《葛屦》为缝衣之女刺贵妇人之作,《园有桃》为魏士人忧贫畏饥之作,《陟岵》为魏役人思亲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晋灭魏之初;《十亩之间》为魏国采桑女子招伴同归之作,《伐檀》为魏国伐木者之歌,《硕鼠》为魏人刺履亩税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汾沮洳》为晋人刺大夫用非其人之作,当作于晋成公元年(前607年)之后。 相似文献
7.
王治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正> 《诗·豳风·七月》,公认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西周史的一篇重要史料。但对该诗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各家说法不同。持西周奴隶社会说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农夫农妇是奴隶,以此证明西周是奴隶社会。而持西周封建说的学者则认为,诗中农夫农妇乃农奴,以此证明西周是封建社会。当然,单从一首诗来论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很难说是证据充分;但也要承认《七月》一诗,在某种程度上确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作用。因此,我们也着重从对《七月》一诗所作的不同解释中,联系一些有关情 相似文献
8.
管敏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2):68-71
年鉴是从历书发展而来的。《夏小正》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首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月历,按月安排全年的生产、政务、祭祀等活动,具有指导生产、政务、宗教活动的功能,蕴含了原始年鉴的主要特征。这说明在二、三千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年鉴的雏形,其之所以没有发展成近代意义上的、成熟的年鉴,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历书是统治者的专利品,没有将它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 相似文献
9.
梁庭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粤风》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李调元所辑解的民歌集,收有明末清初广西浔州地区(今平南、桂平、贵县、武宣等县)的民歌一百十一首,其中粤歌五十一首,瑶歌廿一首,俍歌廿九首,壮歌八首,均为情歌。在明清时期文人个人大量采集编纂的民歌专集中,《粤风》是影响最大的一本,它在我国古代歌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向为文人韵士所推崇。 收入《粤风》中的俍歌和僮歌,实际上都是壮族民歌,故本文统称之为壮歌。《粤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进行了较全面的考释,推断出熊尚籍贯当为零陵郡,复原了熊氏南迁历史及其家族变迁,认为汉末零陵熊氏当属士大夫豪族阶层。汉末政局扩大地方县级长官的军事权力,导致了荆南地方豪族军事权力的合法化,这或可视为南朝时期南方地方豪族势力崛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洪丽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4):77-79
汉代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兴盛时期。东汉郑玄是其奠基者之一。从《毛诗笺》我们可以看到郑玄对中国训诂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一种训诂体式,创立一个训诂流派;实践随文而释、因文为训的训诂原则,保存字词的古义;以声音贯穿义诂,实践了形、音、义的统一;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叶晨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5)
《诗经·豳风·七月》卒章有“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对于这一段叙述所表明的意思,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农事完毕的时候,农夫到公堂上饮酒吃羊肉,欢呼‘万寿无疆’,让农夫一年勤苦得到慰劳。这个经验的发展,就 相似文献
13.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历来的研究者多认为是一部讽谕现实,劝诫世人,表现"人生虚渺"的作品。笔者结合李公佐的生平经历与唐代的历史现实,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从幻梦文学的角度,揭示《南柯太守传》所表现的其他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楼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9(5):60-64
《说文解字》共收“鱼”部字103个。以《说文解字》所收录的鱼部字为依据,通过形义联系以及传世文献的佐证来探索中国古代的鱼文化。研究发现,随着捕鱼技术的进步和渔业产量的增加,古人不仅对鱼类品种的认识逐渐增多,而且开始积累鱼类分类认识,并带来了丰富的鱼类饮食文化。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古代鱼文化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聊斋志异》与中国古代神话的关系.以人物的描写刻画、写作的手法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为切入口,浅谈中国古代神话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从《聊斋志异》中看中国古代神话在清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76-79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的形体构造与演变过程记载了华夏先民观察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思维成果和心智轨迹。通过分析汉字的本体结构和发生系统,对《说文解字.木部》进行文化学考察,揭示了木文化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农业种植、房屋建筑、军事刑罚、祭祀丧葬等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表达制度传统形成于汉代。随着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变化,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的,带有层级性和原始民主意味的贵族集议式的表达制度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理论上一方面要求保证士的表达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限制言论;实践上也开始形成新的表达制度,最后导致秦朝对言论的严格禁锢。汉代一方面继承了前代传统,另一方面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与军功贵族和分封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官吏选举执行表达功能的中国古代的表达制度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轨迹——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坚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13-116
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浸濡着历代图书馆人的艰辛.古代藏书楼转向现代图书馆的发端,开启了中国藏书楼向近代的转变,中国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古代藏书楼的长处,勾勒出未来图书馆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狄金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8-142
《乡土中国》中对旧小说里诉讼程序的描述已成为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所能背诵的篇目:"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 相似文献
20.
刘良政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63-67
文章从表现主题和写作体裁两个方面,考察从先秦至梁代的感交和绝交题材作品,辨析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差别,并指出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广绝交论》,指出该文在感交和绝交题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最后简要剖析了用诗、论和书这三种体裁来表现感交和绝交主题在写作体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