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殿兴 《中州学刊》2004,(2):113-116
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和"廖案"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作为国民党新领袖和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与军事实力人物蒋介石尚能够密切配合,各扬其长.国民党"二大"之后,随着蒋介石在党内地位的升迁,其与汪精卫及苏联顾问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加之国民党右派分子的从中挑拨和造谣,蒋在十分被动而又羽翼未丰的情况下,贸然制造了排挤汪精卫和打击共产党的"三·二○"事件.倘若苏联和共产国际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胜利者一定是左派.然而苏联使团和顾问对蒋采取妥协的方针.左派领袖汪精卫既不满蒋介石的飞扬跋扈,又缺乏与之抗争的勇气与实力,不得不忍气吞声,悄然出走.蒋汪的首次交锋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张希宇 《东岳论丛》2001,22(3):112-114
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把“保卫苏联”当作制定中国革命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又肆意贬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国民党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 ,不适当地夸大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在国共合作时期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只能属于国民党 ,而共产党只能充当革命的助手。共产国际的这种政策和策略 ,扶植了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假左派汪精卫 ,致使他们篡夺了革命领导权 ,也直接助长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成为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就将蒋介石的中国视为其远东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除了政治上设法将中国拉入大国阵营,军事上更是卖力地扶持蒋介石政权,甚至亲自出兵中国沿海一些要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先接收日军投降、占领战略地区。赫尔利大使更是在1945年4月2日公开声明,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并在经济、军事、政治上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中国国内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各方面援助国民党,企图支持国民党从军事上“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然而,当蒋介石面临军事上彻底失败、行将被逐出大陆的绝境时,美国并未将“大规模地…  相似文献   

4.
华北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直接威胁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逐渐变化.在国际上,除依靠英美等国外,还意图利用苏联牵制日本,派代表去苏联商量建立对日军事同盟问题,同时企图通过苏联的影响力,以达到“溶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苏联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 ,苏联一直是中共内外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末期 ,由于苏联推行与美国共同支持蒋介石和平统一中国的对华政策 ,中共期待苏联支持并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落空。在不可能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 ,中共对苏联对华政策灵活反应 ,通过利用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 ,阻止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计划。 1946年春 ,在美苏冷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中共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科学决策 ,与国民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要不要重视亚洲,是否援助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何种策略,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有哪些危害等等,都是美国当局反思战后对华政策的焦点问题。通过反思,美国提高了对亚洲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维护蒋介石当局的稳定,提高台湾“有限”重要的级别,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更注意“两党协调”,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表现张伟良毛泽东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第一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①做为国民党领袖、中国抗日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在抗战期间,既有把民族利益放在阶级利益之上...  相似文献   

9.
1949年前国民党土地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1 2年 8月 2 5日国民党在北京成立之初 ,其《党纲》就明确地提出了通过平均地权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土地政策。以后国民党一直把民生主义作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又曾通过在部分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并颁布一系列土地法案试图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但由于连年战争以及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阶级本质 ,上述政策从来就没有认真实施和执行过 ,而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地租居高不下、土地兼并严重等状况 ,严重制约和限制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虽然对台湾的政策有所改变,但是一直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而坚持中华民国的蒋介石虽然要由台湾收复大陆,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也能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力反对台湾独立,对台独分子进行惩罚。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中国统一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只是都要统一掉对方而已。可是现在的台独分子,竟然试图将台湾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背离祖宗,真实可恨之极,这是中国人民所绝不容许的,其必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1.
蒋经国逝世后的接任者李登辉,曾一度继承其前任以“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同时坚持“三不政策”和实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然而,当李登辉通过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大”和1990年3月“总统”竞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和第八任“总统”主政以来,国民党内“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间经过多次较量,李登辉先后将原“行政院长”俞国华、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赶下台,并剥夺了郝柏村的军权,逐步打破了蒋经国安排的集体掌权的局面。1993年初,“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围绕“行政院长”郝柏村的去留问题又展开了一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虽然对台湾的政策有所改变,但是一直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而坚持中华民国的蒋介石虽然要由台湾收复大陆,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也能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力反对台湾独立,对台独分子进行惩罚.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中国统一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只是都要统一掉对方而已.可是现在的台独分子,竟然试图将台湾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背离祖宗,真实可恨之极,这是中国人民所绝不容许的,其必将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史上,沙俄曾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连续三次发布对华宣言,声明无条件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取得的一切特权。1924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国民革命。北京政府崩溃后,苏联对华外交便以国民政府为主体。但是,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布苏驻华各地领事,一律撤销承认,并勒令苏联在华商业机构停止营业,又以武力接收中东铁路。中苏矛盾激化,苏联正式向华宣布绝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经双方商谈,中苏于1932年12月12日正式恢复外交。不过,此时的中苏关系,形若有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冯琳 《江海学刊》2022,(1):210-220+256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战斗中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此时,美国正有意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对中国事务倾向于观望立场,但希望中国统一力量对抗日本。蒋介石将皖南事变解释为军纪问题、内部问题,美国虽有犹疑却也基本接受,并未改变支持国民党当局的态度。美国没有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实质,没有看到中共的上升趋势,而是认为国民党会是赢家,并判断国共冲突可以被控制,美国在远东的被动自此便已开始。中共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抗战大局下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争取有助于抗战的力量。皖南事变发生之时,中共对时局转变作出准确分析,赢得美国舆论的同情,并打开了中共与美国高层联络的渠道,在走向历史舞台中央之初就占得了主动的先机。  相似文献   

15.
<正>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在苏接洽援华事宜的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是扶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 ,其目的 ,一是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是帮助蒋介石夺取抗战胜利果实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亲美派政府 ,以更大限度地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前者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者则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 ,给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上设置了又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17.
在国民党政府时期,清华在地理上始终远离政治中心,且由于美国背景之"庇佑",其政治色彩较之其他顶尖大学而言确实相对较弱。饶是如此,它仍不可避免地与国民党政府的核心决策层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又集中体现为与国民党最高决策者蒋介石的联系。从北伐到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长期处于权力中枢,但其形象多有变化。在天崩地裂的政局变幻中,清华学人内部也不断分化、分道扬镳。亲国民党的学人逐步南去,而多数学人则用脚投票,放弃了蒋介石及其政权。清华学人与蒋介石之分合,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知识精英与国民党政治精英之间复杂、暧昧的关系,也浓缩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人"与"政治人"之间极为繁覆的纠结。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民主派包括两部份人。一是国民党左派,他们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始终遵循与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们是最初的民主派,一贯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一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背离反动营垒的反蒋派,他们曾受过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又从亲身经历中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幡然醒悔而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线上来。组织政治力量,高举联共抗日旗帜,呼吁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的震撼下,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全国人民纷纷谴责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内一些反蒋派系也纷纷亮出抗日招牌,真抗日乎?假抗日乎?一时令人难以分辨,本文试就“九·一八”事变后孙科内阁对口绝交宣战计划及其流产作一剖析。!93年2月,蒋介石与粤派元老、南京政府立法院长胡汉民因“约法之争”发生冲突,蒋一怒之下竟将胡汉民软禁于南京汤山,此举立即在国民党内引起轩然大波。4月30日,从南京南下到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等发出弹刻蒋介石“独裁专制”的通电,5月25日宣布成立“中国国…  相似文献   

20.
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两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告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伟大斗争,当时与中国毗连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积极支持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同时,在支持中国抗日的旗号下它又从事一系列不利于中国抗日事业、损害中国主权的活动,其对华政策突出地表现为进步性与非进步性、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两重性,显得扑朔迷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国内存在着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三种势力,苏联对这三方的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