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火炮击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远东均势结构,严重危及了美国的在华利益。但是,美国并未采取行动去制止侵略,而是实行了以绥靖日本为主的所谓“中立”政策。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美国就明白无误地表示了自己的“中立”立场。7月1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对和平与世界进步事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①这种把侵略与被侵略混为一谈、相提并论的提法,实则是为日本开脱罪责。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又发表一项关于国际政策基本…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抗战后期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和战后霸权考虑 ,其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是保持中国内部团结、防止分裂 ,促使国民党政府联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共同抗击日军。但在促蒋联共及对蒋介石政府支持力度上 ,摇摆不定 ,走出了一条“之”字路 ,国共谈判也因此谈谈停停 ,阴晴不一 ,最终因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彻底转向助蒋压共拒苏 ,而导致战后国共关系破裂 ,内战爆发。美国对华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李精华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比较复杂的一段,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关系,同时两国又受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威胁。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使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具有了复...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帮助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之加入,系因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所致。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之被侵略,同情多于援助,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其“中立法”对华殊多不利。直到1939年,才有实质而较大数额的援助。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置身于美国经济之重建,关心欧洲的国际政治,国务卿赫尔则对远东事务不熟悉。远东政策委诸远东司司长洪恩贝克,另有咨询的驻日大使格鲁及驻华大使詹森。有关抗战前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前述三位外交官员的英文著作不少,但中文著作却寥若晨星,本文初步勾勒此三人此期内对华的意见作为,并略述其分歧。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6.
从1947年1月马歇尔离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的美国对华政策,因其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台湾史学界魏良才认为:“马歇尔调停失败返回美国担任国务卿后随即断绝对国府的军援和经援,主要是要报1944年史迪威被迫受召回国与马歇尔本人来华斡旋失败的旧仇新恨,因而马歇尔采取的措施,造成1948年及1949年国军剿共的失败,终而导致整个大陆的赤化。”①本文作者认为:由于马歇尔调停失败,解放战争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一度陷入了困境。在如何对待蒋介石,是继续支持他还是抛弃他;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教士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他们追随外国侵略者的步伐,开始了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历程。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既服务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又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而变化;他们既为美国夺取在华特权推波助澜,又是美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支特种部队。所以,美国传教士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相配合的。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美国驻华官员呼吁其政府决策层在援助南京国民政府军队的同时应将美国援华物资合理分配一些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样,不仅有助于迅速战胜日本,而且有助于中国避免内战;不仅有助于维护美国在华利益,而且有助于维护远东和平稳定。虽然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为这一援助计划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最终因美国远东登陆作战计划变更、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排斥、雅尔塔协议的签订以及驻华大使赫尔利从中作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美国决策层最终放弃了这一援助计划。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暴发后,美国舆论既关心美国在华利益,又不希望过深卷入中国事务。美国政府担心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损害其“门户开放”政策。因而,在赔款谈判中,力图维持中国现状,避免被排挤出中国市场;同时,敦促列强一道乘机攫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为此,美国希望列强不要索取超出中国支付能力的赔款,但它自己却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在其后的修改商约谈判中,美国又迫使中国开放东北二市为通商口岸,扩大了在华的商业占有份额。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和随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国对华政策有不少变化,特别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后和抗战胜利前后,转变更大。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现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探讨如次: 一、由“门户放开”到“独立的国际主义” 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它整个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根据其国内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势制定的,有其历史的演变渊源。  相似文献   

11.
由于苏联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 ,苏联一直是中共内外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末期 ,由于苏联推行与美国共同支持蒋介石和平统一中国的对华政策 ,中共期待苏联支持并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落空。在不可能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 ,中共对苏联对华政策灵活反应 ,通过利用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 ,阻止了国民党独占东北的计划。 1946年春 ,在美苏冷战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中共正确把握时代脉搏 ,科学决策 ,与国民党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最终保证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金剑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援华──结盟──扶蒋反共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是什么原因驱使美国政府不断地调整对华政策?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此间的中美关系,也对今天正确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不...  相似文献   

13.
1949年初,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损失殆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值此“危急”时刻,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从1948年下半年起,美国政府认识到蒋介石的垮台已不可避免,因而不得不改变手段,妄图以中途换马的办法,来挽救危局,李宗仁的上台正是“换马”政策的结果。这无疑向人民表明,蒋介石的下野和李宗仁的上台与美国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甚或象许多著作所言,是美国的一手“策划”和“导演”。然而,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发现“换马”之说是难以成立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抗战与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由无产阶级外交向全方位外交转变,受国内外各种条件影响虽然未能实现,但为以后以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外交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美共同战略利益需求决定了双边关系在可预期时间内总体稳定,但美国力量强大的军工复合体却一贯试图把中国作为"美国的对手"来塑造.一再标榜要"改变美国"、"改变世界"的奥巴马,无法摆脱军工复合体的影响,不得不推行一系列符合本国军工复合体利益的对华方针政策,将对中关构建长期健康稳定的建设性关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在国际上奉行反苏反共、称霸全球战略相一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以扶蒋反共为主要特征。但是,战后这四年,随国际上东西两方冷战的不断升级,中国国内国民党和共产党势力彼此消长情  相似文献   

17.
"择都之争"是抗战后期社会各界主要是学者广泛参与的一场关于建都与国家未来发展问题的学术争论活动。争论焦点集中在北京、南京、武汉、西安、长春、兰州、济南、重庆等城市,论者各依自己的建都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建都主张,争论不仅仅是一个首都位置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建都问题认识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张发青 《人文杂志》2023,(10):63-73
1944年,哈里森·福曼、莫里斯·武道和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西北之行打破了重庆国民政府的新闻封锁,向全世界人民报道了中共军队抗日的真相。作为八路军敌后抗战的重要目击者,从气质、战力和精神三个层面对中共军队进行了报道。一些美国学者曾质疑报道内容的真实性,然众多史实显示这些所谓地质疑毫无根据。基于实地考察,大多数西方观察者发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中国最强大的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战场在牵制、打击日军 ,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支援、配合了国内敌后战场及英美盟军作战 ,在太平洋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 ,由于抗战后期国民党内外政策中依赖英美、保存实力和积极反共等因素的存在 ,以及国民党军队领导指挥系统、作战技术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失误 ,从而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的空前溃败 ,使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也埋下了国民党在大陆必然失败的种子  相似文献   

20.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