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各种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自己满意的员工,除了一些正规的常用的招聘方法,诸如看档案、面试、笔试、试用期之外,常常会别出心裁地设计和选用一些令应聘者料想不到的招聘方法。在这些别出心裁的招聘方法面前,不具备应聘要求的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刷下去。用餐速度测试1某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要进行用餐速度考试。其实,考官们通知已通过面试的应试者参加下一轮考试,应试前不要吃午餐,公司将请各位吃午饭。考试时,公司摆出几十份从饭店特意订做的夹生米饭,饭上面是一些一看就没有食欲的菜,几位考官自己试吃一下,最快的5分钟就吃完了。然后主考官宣布:  相似文献   

2.
春节后的一天,刘强(化名)被成都一家名叫“铭焰信息”的中介机构介绍到成都古道营销公司应聘,他听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这家公司不仅有底薪,还有销售提成,一个月挣三四千元没问题,业绩好的话一个月可能挣上万元。刘强来到位于群益大厦7楼的成都古道营销公司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仅跟他交谈了几分钟,就说他被公司录用了,但新员工都得检查身体,要交168元体检费。由于当天钱没带够,第二天刘强又来到该公司交了体检费,这时正遇上由成都市劳动、人事、工商、公安4部门组成的劳动力(人才)市场秩序整治小组来该公司检查。检查组发现,古道营销公司…  相似文献   

3.
春风 《劳动世界》2016,(10):42-42
又快到了一年的毕业旺季了,很多毕业生找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能找到工作又不受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以下的案例,来预防骗术。
  骗术一:不交培训费,工资为零
  求职者口述: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去了之后,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让我留下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结果他们却说我专业知识不足必须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300元。我不愿意,对方就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一个月工资也免谈。  相似文献   

4.
数字     
115727人4月25日,四川省上半年公务员招考笔试在全省15个考区同步进行。由于有16682人缺考,本次参加笔试的人数为115727人,为2013年以来实际参考人数最少的一次。4月26日,省属事业单位公招笔试在成都举行。同一天,从优秀工人、农民、村干部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笔试也在全省举行。  相似文献   

5.
正咨询台:我是某企业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2014年2月我们从社会招聘了一位分厂的副厂长。到2014年7月因发现该招聘人员所提供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工作经历均系造假,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撤销了他的副厂长职务,并解除劳动关系。该人员被辞退后,却要求公司支付其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并为其补办在岗期间的社会保险。请问,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拒绝上述要求  相似文献   

6.
各种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自己满意的员工,除了一些正规的常用的招聘方法,诸如看档案、面试、笔试、试用期之外,常常会别出心裁地设计和选用一些令应聘者料想不到的招聘方法.在这些别出心裁的招聘方法面前,不具备应聘要求的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刷下去.  相似文献   

7.
正19世纪初,意大利一个小山村里有两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一个叫柏波罗,一个叫布鲁诺,他们梦想通过某种方式,成为最富有的人。一天,他们同时得到了一份运水的工作,将河里的水运到山村广场的水缸里。他们各自提着水桶干了一天,拿到工钱的时候,布鲁诺说:"我的梦想实现了。"柏波罗皱了一下眉头,觉得浑身上下又酸又痛,他盯着手上的血泡,默誓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将水运到村子里。第二天,柏波罗对布鲁诺说,我们修一条管道将水引  相似文献   

8.
[案例]2017年1月20日,家住甘肃省威武市的杨某在安徽某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的网站上看到招聘技术工人信息,于是千里迢迢来到该公司参加应聘,并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等考核环节,被录用.2月6日,杨某从老家威武赶到该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在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后,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期的劳动合同,岗位是橡胶生产作业.杨某进入岗位后发现,每天要面对粉尘、丁二烯、正己烷、抽余油等,并且慢慢知道了这些东西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由于在应聘时,公司没有向杨某说明该岗位要面临的各种危害,而且在劳动合同中没有写明,杨某就找到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讨说法,要求为其调换工作岗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解释说橡胶生产作业只是气味难闻,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影响,不同意他的换岗要求,还说如果不服从安排,就只能解除劳动合同.为此,双方发生争议.杨某想拍屁股走人,但又不甘心因前来应聘花费的差旅费等损失.那么,双方的争议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9.
恰如其分     
大学毕业后好几个月,我一直都在人才市场不停地奔波着,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
  那天,我看到国内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招聘一位秘书,因为待遇非常优厚,吸引了许多像我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幸运,我在几百名应聘的大学生中成为被公司通知面试的二十个人之一。虽然已被通知面试,但我很清楚将去公司面试的这二十个人,谁都比我更为优秀,而招聘的秘书职位只有一个,我会笑到最后吗?心里可真是一点把握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我被招聘到汉斯厂不久,领导上就让我随厂里的学习考察团到德国去,任务是担任团里的翻译。在德国工作学习了两个月,回国后,有朋友问我:在国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我也是个青年人。德国青年的苦乐观使我很受感动。"德国是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当说,  相似文献   

11.
上班第一天     
上班第一天,是每个职场人士都要经历的日子。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第一天到底该怎样做呢?让我们看看职场老人们是如何做的,也通过一些细节来帮助你解决上班第一天遇到的问题。职业素养真的很重要刘燕:24岁,一知名贸易公司总经理私人秘书职场感言:职业素养帮了我的大忙第一天回放:从早上起来,我就提醒自  相似文献   

12.
葛炎 《中国劳动》2002,(8):19-20
2年前,浙江湖州化肥厂失业人员王建军和铁道部16局3处失业人员卫功达从湖州市失业人员电脑培训班结业后,合伙开办了一家深兰电脑公司,招用失业人员23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去年营业额达7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小老板.原湖州湖丰绸厂下岗女工李玲通过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后,被湖州一家寻呼台招聘录用,去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收入比原来高得多.她说,幸亏当时就业局有职业指导员帮助,使我打消顾虑,参加了两期失业人员培训班,学到了两门实用技术.类似这3位失业人员再就业经历的,在湖州失业人员中还有许多.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湖州市共有8954人,约占培训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13.
《劳动者》2005,(3):26-27
您好,2004年2月底,我被某公司聘用,上班后,该公司经理说,本公司规定对新招聘的员工试用期6个月,等试用期满合格后,公司再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老员工告诉我,该公司在试用期内不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请问:公司规定试用期满合格后再签订劳动合同的做法合法吗?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5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颁布以来,目前已有3 000多万人次参加公开招聘,实际聘用360多万人。公开招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成为事业单位进人的主要制度。但前一段时间,极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萝卜招聘"、"绕道进人"等违纪违规问题。对此,人社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统一部署一次全面、集  相似文献   

15.
最无奈 设点三天,岗位竟无人问津 无责任底薪,双休、朝九晚五、生日金、免费岗前培训……随着春季招聘会拉开大幕,各类公司均放出"大招",向优秀人员抛出"橄榄枝".成都一家科技公司也不例外,专门从市场部和人事部抽取5名经验丰富的招聘能手,到人才市场"占位".  相似文献   

16.
咨询台:我公司聘用的一名职工不久前经医院检查患有肝病,现正住院治疗。该职工是几个月前进入公司的,负责技术工作,为了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公司已另外招聘人员上岗。请  相似文献   

17.
“该员工带着自身的‘小九九’入职公司,目的一达到便拂袖而去。公司该怎么办?”一公司老总提出了疑问,甚至言语中充满着无奈,因为其并不知道公司有权要求这样的员工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达到目的就“拜拜”:员工应当支付违约金【案例】钟先生一直期望着参加某种专项技术培训而又不必承担巨额的培训费用。2019年1月,钟先生得知一家公司需要招聘人员并将送往参加该专项技术培训后,立刻想方设法应聘成功。培训完毕,即不顾已经与公司约定了五年的服务期,立马向公司递交了辞呈,甚至拒绝向公司支付5万元违约金。  相似文献   

18.
咨询台:我2008印通过招聘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3年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约定3个月试用期。2009年我辞职离开了该公司。时隔3年后,我再次进入该公司工作时,公司与我签订劳动合同时提出要约定试用期。  相似文献   

19.
周力军 《劳动者》2004,(10):24-24
方京生。私营企业董事长。公司出纳是中专刚毕业的女孩,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她认为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但她一直没有看清楚,这个男人却是毁了她一辈子的人。她一直死心塌地为那个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在前几天,听任男友的指使,身为公司出纳的她,偷窃了公司30万现金。公司没有选择马上报案,因为当时基本就确定了嫌疑,然后是通过苦口婆心的谈话,让女孩交待了作案原因及经过。我得说这做法确实未必好。但我还是不想先把事弄大。我是公司的大股东,所以在处理上比较有发言权,在看  相似文献   

20.
张牮 《中国劳动》2005,(10):53-54
培训结束后,常常会听到来自各方的抱怨。参加培训的员工会说“:培训课上老师讲的那些案例都不错,但我们公司的情况不是那么回事,学了也白费!”“也就是听个热闹!回来后该干嘛还干嘛吧!”“这次培训确实学到不少新东西,有些对工作上帮助还挺大。但有什么用啊?我们头儿能让我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