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巴金曾经说过,"在中国,我属于这样一种作家,即从事翻译和创作的一种作家".他还说,"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他的整个文学活动,既植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土壤,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熏陶,又向外国进步文化、文学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养料.当然,巴金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是从"为我所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散文发展史上,巴蜀作家是一支极富开拓创新意识的创作劲旅。其间的郭沫若、何其芳与巴金是世人公认的巴蜀三杰。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名篇为中华散文增添了艺术瑰宝,更以自己的锐意开拓在百年散文发展史上多次显示了里程碑意义。他们的创作虽已成为历史,但体现在他们创作中的精神风范对繁荣新世纪文学仍有着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序成文既是巴金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研究巴金的一个重要向度,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将其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对巴金而言,序跋文中的自我诠释是他与读者交流、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其美学追求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真实"的强调,将取材于时代生活的文本的"真实"转化为写作心态的情感"真诚",从而获得与读者情感的共鸣;二是对"温暖"的渲染,"给读者温暖"既是巴金开始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又是巴金文学创作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因患恶性间皮细胞瘤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对于他的死,人们并没有感到太多惊奇.对于一个缠绵病榻六年、浑身插满管子的过百老人来说,无论在那一天去世,都应该算是寿终正寝.真正使人惊奇的,倒是巴金去世以后官方和民间异乎寻常的一致赞誉.中国有为死者讳的传统,文人好写"谀墓"文章,甚至民间也有"死者为大"的说法.但对于巴金这样一个言行历历、力倡说真话的人来说,编织过多的溢美之词,有意无意地拔高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高度,在我看来,不是纪念,倒近乎讽刺.  相似文献   

7.
1991年9月12日至16日,在巴金的故乡四川成都召开了“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89年上海青浦首届巴金学术讨论会之后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来自日本、南朝鲜、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和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巴金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次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专著3部。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巴金对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巴金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围绕这两个议题,大家对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巴金与20世纪中国文学、巴金与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巴金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随想录》的评价和“讲真话”的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巴金既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大师,又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的编辑生涯和编辑思想所呈现出的思想光芒和所创造的文化与精神财富,对今日深化文化出版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出版发展理念,发展文化出版生产力,激活文化出版创造力,助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五代巴蜀文学异质多元、波澜壮阔,存在不同文学版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输血重构现象.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干戈扰攘、战乱频仍,许多文人为躲避战火的摧残纷纷选择入蜀避难.巴蜀地区关阁栈道、曲折往复的陆路交通地理以及溪流纵横、高山滩川般的水路交通条件,对入蜀文人的行旅创作和迁徙态势产生了深刻影响.入蜀文人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他们对新奇陌生、亘古蛮荒的巴蜀文化带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抵触心理和隔膜情绪.入蜀文人颠沛流离的身世遭际以及对蜀地文化凄迷感伤的认知心路,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巴蜀文坛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文学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09-113
作为中美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成就的两位作家,莫言和福克纳尽管有着不同的时空背景,但都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抒写着故土神话,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美文学不同时代的旗手。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展现故乡色彩斑斓历史画卷的同时,传递着浓浓的故土情结,透射出对故乡的"大爱"与"大恨"。这种浓烈的故土抒写情结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既有地域文化积淀的磨砺,也有文坛前辈的点拨,但归根结底是二人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11.
试论巴金对同时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都召开的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提供过一篇《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护,主要梳理、论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施惠于巴金,即巴金所受同时代文学熏染、影响的问题。显然,这只涉及了问题的一个侧面。本文试图对另一个侧面,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受惠于巴金,也就是巴金及其创作对于同时代文学的反熏染、反影响问题作些探讨,以弥补前文的不足。(一)巴金自踏入文坛后,曾反复声明自己“不是文学家”,“不是艺术家”,直到晚年写《随想录》时仍是如此。他这样说,因为最初是由于偶然的机缘跨进文坛的,不期然成为作家而成了…  相似文献   

12.
田悦芳 《河北学刊》2012,32(2):96-98
作家特有的文化心理往往会使作品呈现出其独有的观照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貌。由于家庭环境、政治信仰等文化因素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巴金的文化心理在经过1934—1935两年的创作沉默期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而巴金文化心理的变迁,对作家在文学与革命的选择、英雄与普通人的塑造、社会与家庭的题材书写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反映出巴金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宣泄政治热情的代偿性行为向有意识创作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辜也平 《东南学术》2002,(4):142-149
巴金文本的最初功能与价值就在于满足与超越了读者共时接受的阅读期待,从而获得了当时青年读者的青睐;但就共时接受而言,巴金及其创作文本并不永远属于青年,而是属于那些具有崇高人文情怀、感时忧国的读者;在文本的结构之前和结构之后,巴金与读者通过文本外的文学互动,共同建构着巴金文本的共时意义.在20世纪中国,巴金的创作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广大的读者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巴金.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文学审美思想极为注重内心体验,强调于空明澄澈的审美心境中营构审美意象,在一种永恒超远的时空结构中"苞括宇宙","总揽人物",以穷极宇宙的微旨.正是这种虚静空灵的审美态势,使巴蜀文人在审美创作构思方面形成"架虚行危"、凌虚翱翔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审美想象活动方式,并突出地呈现出一种奇特虚幻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近代著名的巴蜀企业家卢作孚与巴蜀文化的关系,认为巴蜀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卢作孚的人生选择和创业实践,而卢作孚通过创办一系列具有影响的近代经济、社会事业,张扬了巴蜀文化特有的文化精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传统巴蜀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为巴蜀文化开拓了从传统到近现代化转型的区域文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以下几种文化思潮的消解颠覆其一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其二是后殖民文化思潮,其三是全球华人区域中兴起的以"新儒学"为标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鲁迅终究是无法被解构的,其原因一是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经典";二是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海外极具影响的文学潮流,新生代华裔文学以其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创作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中既承载着作者们游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双重身份,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怀疑、疏离态度的同时,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上致力于"中国形象"的重建。这种特定语境下的中国书写,其实是海外华人文学以全新的眼光对故土、新大陆文化的审视与继承。  相似文献   

18.
9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作协、四川省作协、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四川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巴金的故乡成都召开。来自日本、南朝鲜、美国、德国以及台港和全国各地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交流和讨论巴金研究中的新成果。会议围绕巴金与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巴金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这两个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传记文学接受、翻译和创作到目前为止还没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实际上,巴金的觉醒和巴金文学的诞生都离不开传记文学作品的滋养,他的革命家传记是以人格为中心的英雄叙事,他的自传则是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的个人叙事。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兴起的历史中,巴金的翻译和创作必将留下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晚清重要作家苏曼殊的生活轨迹与其作品文本的空间书写呈现为复杂密切的关联。他的各篇小说共同呈现出三个基本的文化/概念空间:"红尘故土"、"异域原乡"与"精神异乡",构造这三种空间的观念模式正是文学幻想的发生器,小说的文学世界也划分出三种地理空间:现实乱世、乌托邦与异托邦。作家凭借主体性想象与捕捉,把现实的跨国、跨地域的地理空间与抽象的多元文化空间共同整合在话语建构的文学文本空间之中。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可以从叙事学中开辟出一种关于地图谱系和表意空间的地志符号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