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复杂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吸毒与贩毒、环境污染被世人列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犯罪到首位。文章针对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持续增长、违法犯罪类型多样化、恶性程度加剧暴力型犯罪和财产型犯罪突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有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矫治对策,并对完善我国已有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矫治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易发、多发、高发态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时对其实施救助保护和教育,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与突破口。为此,应积极健全多种形式的救助保护未成年人的维权机制;进一步加强保障工作,成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帮扶教育工作组织;坚持用真情、真心救助保护和教育来唤醒"失足未成年人"的良知;推行轻微刑事案件非羁押诉讼制度,为未成年人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坚持法治宣传教育进辖区、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和学校;坚持关口前移,积极构建预防未成年人再次违法犯罪的防控体系。依法推进工读教育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相衔接,为保障学龄阶段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学校、家庭和社会铺平道路。进一步健全《刑法》,依法规范和强化未成年人父母或者监护人的抚养管教行为,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备最基本的法定条件与环境。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性化发展要求、规范化发展要求、阶段性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要求。人性化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确认其道德生成和发展的个性与差异性;规范性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确认其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阶段性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确认其道德发展的相对性;主体性发展要求关键在于一定程度上确认其道德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有人曾将未成年人犯罪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本文试图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探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的关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只有放在中国"孝文化"及其所建构的特定代际关系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未成年人的如下道德境况: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代际关系决定了未成年人处于极端不平等的道德境地;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使未成年人处于文化和社会的边缘地位;孝文化通过特定的代际传承机制使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得以形成;孝的社会功能使统治者保持着对未成年人之遵行孝道的强势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千万不要以关心保护未成年人为借口,放弃惩罚的手段,因为,惩罚是更负责任的关心,也是"爱",也是"爱"的艺术。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刑事涉案的青少年14岁至25岁的占60%以上,其中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递增,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如何预防违法犯罪也因此成为社会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未成年人特别集中的中小学校应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从多年的管理经验出发,笔者觉得,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育防并举、惩爱兼用,惩罚也是"爱",也是"爱"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道德心理预期,除了具有一般心理预期的特性,构成完整而开放的系统之外,还具有鲜明时代性、渐进阶段性、直观片面性、即时易变性、矛盾差异性、特定指向性等特征。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探索未成年人道德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和强化其道德动机,制定和调整未成年人道德行为心理预期的引导与管理,调整教育预期,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俄罗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立法的发展经历了1917年以前沙皇俄国时期、1917-1991年的苏联时期和1991年以后的转轨时期三个不同时期.尽管不同时期各有特点,但优先使用强制性教育方法改造未成年人罪犯是其基本立法思想,探索不使用刑罚手段改造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其主要的诉求.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必须首先立足于教育,不能把刑罚作为同犯罪作斗争特别是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万能手段.  相似文献   

9.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在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再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显得困难与无力。本文从社会角度出发,分析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并针对社会控制力、闲散青少年、同伴交往、文化传播以及社会娱乐场所等社会因素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记录消除制度符合未成年犯罪人特点的处罚与保护制度,有利于他们重返社会.本文论述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记录消除制度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提出了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记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混合、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具有重要启示。借鉴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合理思想,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使德育目标得以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得以循序渐进、德育工作体系得以整体推进,将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于刑事责任年龄与未成年人年龄界定之间的冲突,引起本罪与相关犯罪之间发生竞合。应当厘定本罪与相关间接正犯之间的界限。本罪的“组织”行为与教唆行为性质并不相同。本罪的范围不限于实施与财产有关的活动。同时,应当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指导,认定本罪的着手和既遂。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性质,从罪数理论来看,其既不是结果加重犯,也不是结合犯,更不应归结为包容犯,而是数罪,应数罪并罚。另外,至于其发生阶段,自行为人开始着手实行绑架他人的行为直至不法要求实现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6.
"道德"作为哲学范畴,古往今来,已有不少讨论,归结起来主要有目的论和道义论两种论点。休谟关于"道德"的看法,源于对"是"与"应该"命题的区分,也就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在决定道德规范时的不同作用,但休谟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探讨"是"的命题与"应该"的命题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思考道德规范何以确立。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社会调查,找准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8.
分析指出,校园无差别杀人案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冤有头,债有主"的伦理规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心态更复杂的阶段;认为将校园无差别杀人案作类型化犯罪心理学研究,以探索个体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视野.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没有明显改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适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德育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涉及到道德问题,利用"人肉搜索"扬善惩恶体现了积极的道德追求。但"人肉搜索"也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困境,原因在于部分网民缺乏道德责任感、转型期道德缺位、网民的权利、义务分离。为了从道德上规制"人肉搜索",网民们应加强自律,网站和传统媒体也应恪守其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