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榆林红石峡景区的摩崖石刻、碑刻、石窟等蕴含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如何准确有效地传播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红石峡摩崖石刻书法内容的翻译策略,旨在进一步探讨这一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发挥旅游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乡村叙事的方式之一,有着勒石为记、传之久远的特点。湖南江永上甘棠村存有11方明代石刻,内容主要包括称颂地方官功绩、歌咏上甘棠村景色、赞誉公共性工程的兴修等,展现了明代内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石刻内容表明,乡绅是明代乡村的核心人物,他们以符合儒学标准的德行引领村民知恩图报、崇尚文教、仁爱至善、造福乡里。一代代村民则在反复吟咏石刻文献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并将之融入日常言行。摩崖石刻叙事将有形的人物、景观、事件转化为乡村的精神内核,对中国古代乡村的长期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景观不仅是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与参照系统。应用Arcgis软件系统分析了武夷山景区内摩崖石刻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北宋至今的1054年间,景区内共统计石刻403方,水平格局上,石刻景观集中分布于九曲溪与云窝-天游峰两大热门景区;垂直格局上,平均海拔高度248 m以上的石刻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100300 m,其中位于200300 m,其中位于200300 m的石刻数量占总数一半以上。对景区内已考定占总数74%的298方石刻进行时间格局分析,其年均值为0.3824,历朝历代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石刻的热点区域随朝代变更发生空间转移,石刻分布也随时代变迁趋向高海拔。  相似文献   

4.
闽南摩崖石刻是闽南地区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字形体和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仙字潭石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而且仙字潭石刻同传统古文字学的发展与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原地区古文字的内容,同时也扩大了传统古文字学的内涵,对促进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伍振 《百姓生活》2014,(3):63-65
为了一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我们来到距离重庆市区160公里的郊区大足县.去观赏那独特的摩崖石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佛宗禅意。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足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游览了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8.
《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碑文两行(可辨十六字),记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荡寇将军李苞领工修褒斜道之事。该摩崖石刻虽寥寥数言,却是简明朴素的记实之作。它基本反映了当时修道的规模及其经过,对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 但是,该摩崖初镌于石门北口的峭壁上,因原址山崖崩塌,前人恐其泯灭,乃复刻于石  相似文献   

9.
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郙阁颂》是东汉建宁五年(172)镌刻在略阳县(穴且)口的白崖,嘉陵江西岸峭壁上的摩崖石刻。书体皆为汉隶,都是我国著名的汉刻。现在这两方摩崖一个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一个迁到略阳县灵崖寺。至于它们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在金石学上的地位,素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家们所推崇。然而,对这两方摩崖的文化特征有何异同?应作何认识?看法则不尽一致。研究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全面认识这两方摩崖刻石的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这方面作点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刻认识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因素的概念性模型,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化分类和分析。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区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在区域旅游合作启动阶段非常重要;但随着合作的推进,应在更大语境下分析阻碍和促进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运用新组织经济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与预测(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人们迎来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国内旅游业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其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从而对“十一五”前景做出展望,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十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历程和发展特征的解析,预计未来5年国内旅游将保持持续增长与稳中有快的态势,黄金周旅游、乡村旅游、各类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均有较好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产业融合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游戏及其特征,并对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性进行解构,最后探讨了两个产业互动融合的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文化旅游日渐流行。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下,分析了欧美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指出西安欧美游客入境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本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必然选择。区域旅游合作实际上是一种辐射现象,可以从辐射理论的辐射源、辐射媒介、辐射能量等几个方面对区域旅游合作中辐射的表现形式进行解释。将辐射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相结合进行研究,对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原理以及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具体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从辐射理论的角度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产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贵州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贵州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好乡村旅游与各种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在乡村旅游中要注意突出个性特色,发掘文化资源,加强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化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本文以青片羌族风情旅游开发为个案,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与文化再造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贸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已步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业强大的人才供给源,所输送的本科生理应执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之牛耳,可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旅游专业本科生在业界失去话语权,更找不到得以扎根的土壤,大量的优秀人才因为寻不到自我而流失。应从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旅游教育体制、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的关系、酒店用人机制等角度出发,借助于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深入地、理性地剖析目前旅游业界这种"扭曲"现象,进而探索中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旅游的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在地理学范围内乃至社会科学领域面临挑战。直到20世纪80年代,旅游研究领域仍为经济学视角所主导,自90年代初起,旅游研究受到了文化转向的深刻影响,旅游活动的研究从讨论目的地逐步发展为研究旅游者本身。旅游现象的经济学视角逐渐让位于文化视角,从宏观社会角度转入微观社会学分析。通过研究旅游者行为、话语和想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旅游研究者长期忽视的元素,把旅游研究和其他问题区分开来,并趋于掩盖旅游发展带来或激化的社会不平等和统治关系等问题。在旅游的地理学研究回归到唯物主义方法的背景下,更充分地理解旅游业相关社会冲突,特别是为争夺旅游地空间占有权的冲突。文章以一系列旅游空间问题为出发点,以墨西哥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关注旅游发展带来的地方冲突,重点围绕土地所有权问题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理论成果为创立空间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特别关注空间的旅游开发中容易引发或者激化的社会矛盾。回归历史唯物主义似乎是一种鼓励旅游批判性评估的方法,有助于回避70年代盛行的基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研究弊端,并聚焦于目的地社会的旅游“影响”问题,表明旅游研究对更加全面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风土与旅游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风土是因大气与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特有现象,而这种特有现象的产生过程需要人来参与,因而风土表现为突出的人文特性。自然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风土,也就是说风土的构成既包括自然因素,亦有人文因素,其中气候条件在自然因素中作用最大,而风俗习惯则成为人文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旅游古已有之,但现代旅游却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旅游以为人们休闲、商务和其他各项服务为目的,在对其进行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它的规模效应。该文在对风土、旅游进行初步考证的基础上,阐述了风土与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从“风土产业”的角度出发,提出“风土旅游”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