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平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51-56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遗产地.自然遗产的完美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精神浸润具有内在的契合.选取"逝者如斯"、"鸢飞鱼跃"和"智动仁静"这三方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来揭示朱熹的生态思想,并认为朱熹的生态思想是一个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三者内在统一,亦即真、善、美完美结合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
朱平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52-56
武夷山素有“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称,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遍布于碧水丹山之间的哲理刻词,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朱子理学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对假座武夷山的武夷学院的校园石刻予以诠释,揭示其深刻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徐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86-92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乡村叙事的方式之一,有着勒石为记、传之久远的特点。湖南江永上甘棠村存有11方明代石刻,内容主要包括称颂地方官功绩、歌咏上甘棠村景色、赞誉公共性工程的兴修等,展现了明代内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石刻内容表明,乡绅是明代乡村的核心人物,他们以符合儒学标准的德行引领村民知恩图报、崇尚文教、仁爱至善、造福乡里。一代代村民则在反复吟咏石刻文献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并将之融入日常言行。摩崖石刻叙事将有形的人物、景观、事件转化为乡村的精神内核,对中国古代乡村的长期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考证了赤峰市区东北隅之红山摩崖石刻文及其作者生平,纠正了石刻文的相关谬误,还原了历史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景观不仅是景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武夷文化的有机组成与参照系统。应用Arcgis软件系统分析了武夷山景区内摩崖石刻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北宋至今的1054年间,景区内共统计石刻403方,水平格局上,石刻景观集中分布于九曲溪与云窝-天游峰两大热门景区;垂直格局上,平均海拔高度248 m以上的石刻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100300 m,其中位于200300 m,其中位于200300 m的石刻数量占总数一半以上。对景区内已考定占总数74%的298方石刻进行时间格局分析,其年均值为0.3824,历朝历代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石刻的热点区域随朝代变更发生空间转移,石刻分布也随时代变迁趋向高海拔。 相似文献
6.
杨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17-20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作为文化象征的特殊符号,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认识和“掌握”世界,抒发和展示出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画卷,具有特殊而珍贵的艺术价值。从文学视角看,名人诗文、稀世手迹成文苑奇葩;从书法视角看,书体俱全,精品汇萃乃书海大观园;从雕刻视角看,斑斓多姿,堪称石窟艺术之瑰宝。 相似文献
7.
杨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54-57
三峡地区摩崖石刻以其自然、野趣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其生态分布特点看,或在溶洞里,或在浪涛中,或在悬崖上,或在峭壁间。正是这种自然、野趣、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生态分布,使三峡石刻更加神奇诱人、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8.
蔡文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2):36-43
石刻唱和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刊行与流传,也是诗文唱和活动的凝定,它融人、事、景、情于山岩石壁,是“诗可以观”“诗可以群”的典型。石刻唱和诗文多以诗摹景、以景解诗,形成诗景互观的模式;石刻唱和诗文常借景联结唱和,以诗和群,唱和相勉;同时,将唱和刻之于石,使得“唱”与“和”相长相发,促进文学乃至文化的交流传承与生发。品评摩崖石刻中的唱和诗文,既能深刻体会诗中所咏所叹的景、人与文,也能感知文与景背后的石刻意趣与氛围。 相似文献
9.
10.
王同顺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53-59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漱玉岩”摩崖题刻现存21幅,总字数达千余字,多为南宋时期所刻。内容主要为当时一些名人的诗文、游记,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根据题刻内容和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漱玉岩为母丘氏居家和优游之所,而非“三陈”读书岩,部分文献关于漱玉岩在阆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从名山地位的确立到成为游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唐代的衡山旅游在衡山旅游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唐代衡山旅游的类别有贬谪之游、山水漫游、祈福之游和行脚云游四种,唐代衡山旅游有着重体验与感受、喜探寻遗迹和多重组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今天的南岳旅游开发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吴小珍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4-99
天下四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城北石鼓山上,书院历史悠久,地势独特。摩崖碑刻历代不绝,在全国书院独树一帜,是石鼓书院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文章在查阅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鼓书院唐代摩崖碑刻进行整理,并对其中存有歧义的“东岩西谿”、“太和题名”、“刺史蒋防碑刻”及“昌黎诗刻”等四种摩崖碑刻予以考释,以期丰富书院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薛正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45-50
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 2 5 0公里的冲击扇上 ;岩画造型多为动物和类人首头像 ,以狩猎、祭祀、性崇拜、巫术表现等为主要内容 ;上古神话传说、原始巫术和宗教崇拜在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以来生存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时期少数民族艺术家创造的 ,是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贺兰山岩画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人类早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美轮美奂的岩石画卷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庄梅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78-80
以旅游阴影区理论为背景,分析了"大武夷旅游圈"面临的困境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而研究了"大武夷旅游圈"突破阴影效应的方法,即旅游资源异质法、聚焦眼球打造亮点法、旅游合作法和旅游形象设计法等,从而实现"既突出武夷山,又突破武夷山",促进"大武夷旅游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佛教美术学者、净土宗学僧小野玄妙、常盘大定、关野贞先后对山西省五台县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内塑像及寺内两座唐代经幢探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于上世纪30年代末对佛光寺经幢题刻、唐人题记甄别爬梳。诸先师于建筑、壁画、雕塑领域发前人未发之覆,功不可没。佛光寺唐人刻记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身份及相关人事无人问津,笔者不揣浅陋,率尔操觚,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许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0-73
根据伏牛山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分析了伏牛山旅游区自驾游的特色,建议完善伏牛山旅游区的高端网络通信设施,以便给自驾游顾客带来安全保障,并结合全国其他地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等综合休闲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伏牛山旅游区自驾游开发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描述了武义从躬耕垄亩到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过程,探讨武义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旅游业在武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3-45
从描写主题与对象、作品所处年代、作品描绘的景区范围、旅游文学创作群体的地理分布等几个方面对黄山旅游诗词进行了简略的分类,并研究了黄山旅游诗词的重要影响及价值,认为其价值包括文学价值、遗产价值、历史价值、旅游宣传价值、生态价值等。 相似文献
20.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潮州《陈氏秋溪世家延华堂族谱》对明代秋溪陈氏移居笔山的记载存在着若干疑点,通过田野调查,以新出土的碑刻资料,与族谱进行比较,解读明代潮州笔山陈氏的移居过程,以及族谱移居说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碑刻、族谱、府志、传说、口述为主要材料,分别从分居、科名、婚姻等几个角度来分析明代潮州笔山陈氏宗族的发展。提供一个明代潮州姓氏迁移、发展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