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拉伯帝国的商业经济在8至15世纪出现了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繁荣的局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其原因与帝国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地理条件的优越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教俗关系是中世纪英格兰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基督教于6世纪末正式传入英格兰,得到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君主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同时君主利用教会强化统治基础,教权与王权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诺曼—安茹时代,王权与教权同步强化,两者就教会最高主权、司法权与封建权益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1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会陷于混乱,无力与世俗王权争斗,英格兰君主借机强化对本国教会的控制,教俗关系趋于缓和。在教权与王权世俗权力关系的长期博弈中,英格兰王权作为逐步觉醒的民族主义代言人开始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并最终确立在教俗两界的至尊地位,进而引领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订立后,查理曼帝国的西部疆域发展为法兰西王国。“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等级君主制的模范”。中世纪初期,法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得最为充分,封建割据的局面也最为严重。教俗封建主享有各种特权,割据一方,王权十分软弱。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王权在城市的支持下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度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荀子》"祆"字指的是祆教,荀子的主要生活时间约公元前313至公元前238年,所以祆教东进中原的时间由此可确定:至迟是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  相似文献   

5.
公元7~8世纪九姓胡移民聚落的增加,摩尼教、祆教等宗教的东传,九姓胡的频繁入贡,均与当时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即阿拉伯帝国的东向扩张密切相关。席卷粟特人城邦的"圣战"浪潮,正是导致大批粟特人东迁和摩尼教、祆教等宗教东传以及九姓胡频繁入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吉姆老爷》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吉姆老爷》编造在亚洲重建殖民主义秩序的白色神话 ,乃是 1 9世纪英国小说帝国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不过 ,由于康拉德只是一个来自欧洲边缘的帝国雇员 ,所以他的小说在宣扬帝国意识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破坏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7.
执事官制度是早期拜占廷帝国实行的一种官僚制度,在罗马———拜占廷社会转型时期起过重要作用。执事官是秘密稽查使头领、官吏总法官、帝国外交大臣及宫廷禁军长官,在帝国中央政府拥有独特的政治地位。在早期拜占廷帝国,执事官制度起到了加强巩固皇权、稳定内政、成功外交的作用。执事官官僚集团反映了4~6世纪罗马———拜占廷社会转型过程中官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印度本来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国家。那里不仅是佛教的故乡,而且印度教、耆那教也堪称传统宗教,孕育着古老的文化。至于伊斯兰教和锡克教,则以反对种姓制及婆罗门对宗教事务的垄断为宗旨,至今仍在印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鲜为人知的印度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略述一二,以飨读者。基督教初传印度在印度古代历史上,统一的孔雀帝国中央集权制度曾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商业发展。因此,印度史学家又把继孔雀帝国之后公元一至三世纪称作商业兴起时代。由于商业发展,东西方贸易和人员交往频繁,西方基督教便随即传入印度。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少数来自巴勒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0.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是10世纪拜占庭帝国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利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侧重性、集中性和丰满性三大特点。这些特点亦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两大主题,即拜占庭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以及省区贵族势力向中央政权发起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代西域的可萨汗国--兼论其与犹太人入华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萨是西迁到高加索地区的一支突厥化部族,公元7至9世纪,可萨人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绷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8世纪中叶,可萨人从萨满教的信奉者转而皈依犹太教。本文着重分析可萨人改信犹太教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并结合唐代文献证明可萨汗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同中国相连,由此提出这样的论点犹太人或可萨犹太教徒有可能从可萨汗国出发,经过从中国到拜占庭的北道入华。  相似文献   

12.
欧洲建构中华帝国(the Chinese Empire)话语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元朝以后,因海员在16世纪初的航海活动中接触到China,欧洲知识界对中国政体的概念始有更新;巴博萨和传西栾那因触及的维度不同,先后以"王国"和"帝国"概念来理解明朝。1585年门多萨基于朝贡制度的多级体系,指出China属帝国级别;此后经利玛窦、曾德昭、卫匡国而至柏应理,以帝国-王国等级比对、欧中概念对译和谱系建构等方法渐次建构出"中华帝国",并以清朝接续之。但欧洲的帝国观基于军事暴力,政体等级亦限于两级,与中国的政治经验相左,故无法解释中华体系;相反,中国政体模式则包容之。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可分为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50年代三个时期,分别呈现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传统基本未变,尽管从沙皇帝国到前苏联时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想像中国的三种套话实际上是同一深层结构的转喻形式.  相似文献   

14.
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统一中外"、"因俗而治"、"怀柔以德"及"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统一中外"是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因俗而治"是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的基本方针,"怀柔以德"与"剿抚兼施,以抚为主"是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传统儒家思想及羁縻之道的影响,又受其祖父、父亲的熏陶,还有他本人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外交家。他所推行的远东外交政策对晚清以来的中俄关系史、东北边疆史、乃至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约翰·达尔文的近作《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充分体现了全球史的视野与研究手法。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重视帝国的互动碰撞甚于帝国内部体制分析,而且努力去"欧洲中心论"。为此,他探索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致今日所知的全球化的全球联结的发展;欧洲及后来的西方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对欧洲扩张时所表现出的弹性。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历史成了一个全球史。达尔文运用全球史视野来研究帝国历史,得出了四个基本结论:帝国一直是大多数有记载历史的政治组织的"默认模式",是"常态;"拒绝了把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作为欧洲与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之间关系变化的决定性时刻;当这种变化开始发生时,其原因不应该仅仅从经济领域去寻找,而是应该从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去探求;欧洲崛起的全部后果直到19世纪中叶才感受到,而且欧洲的主导从来就不完全。  相似文献   

18.
重商主义与英第一帝国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9.
15世纪上半叶举行的一系列宗教会议是教会大分裂之后恢复教会秩序的重要举措,期间教会改革的议题也再度成为焦点。在这个语境下,15世纪德意志知识分子以"德意志民族"怨情陈述方式要求教会改革,其目的在于反对来自罗马教会各种名目的税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伴随着帝国政治制度改革,德意志人文主义者、知识分子利用神话传说,追溯历史,有意识地在政治宣传中,进一步发展了"德意志民族"的概念。但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只有在共同抵御外在威胁时,"德意志民族"的概念对于诸侯领地政府才有价值。宗教改革早期,特别是路德本人的"德意志民族"的概念正是在这个语境与政治背景下阐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各种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尤以佛、道二教最为显著。佛、道二教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们与民间节俗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教节俗——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佛诞节和降圣节,给中古时期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