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们习惯于把讽刺同笑、喜剧性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其实,讽刺有喜剧性(笑)的,也有悲剧性的。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剖析了中国现代悲剧讽刺小说的两种形态:幽默性讽刺与纯讽刺性讽刺,并从情感介入和视境变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两类讽刺作品在结构上和美学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以及悲欢离合。人的情感非常复杂细致,但基本上似乎可以归入悲喜两类。凡是这种悲或喜的社会现象,被文学艺术家表现在文学艺术中,我们就称这是具有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作品。读者和观众在欣赏这些优秀作品时,深受感动,或者流泪,或者发笑,从而获得美感。因此,我们就将悲(悲剧性)和喜(喜剧性),象美和丑以及崇高和滑稽一样,作为一对审美范畴。悲和喜集中体现在悲剧和喜剧之中,悲剧和喜剧这些戏剧种类,自古希腊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这和其他具有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并不完全相同。剧作家创作悲剧或喜剧,以什么为基础呢?他根据他的悲剧人生观(或称悲剧意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一、社会政治:新时期喜剧发展的契机新时期喜剧的发展,是喜剧在建国后17年惨遭悲剧性的曲折和在文革浩劫中被残酷地扼杀后,随着新时期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而兴起的。共和国成立后,文艺界片面强调戏剧为政治服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创作题材的左不准右限制,束缚着喜剧作家的创作手脚,造成建国初期喜剧艺苑的荒芜。1956年前后,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时代审美需求的呼唤和喜剧作家认识现实的深化,催发了讽刺喜剧创作的蓬勃兴盛。但是,随着社会政治风云的突变,喜剧讽刺现实遭到重重阻  相似文献   

5.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享利的代表性作品,是其总体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以其幽默、讽刺的喜剧性创作手法揭示出丧失人性的荒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这一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6.
看《水浒》,使人忧,又使人乐;让人哭,又让人笑。确切地说,《水浒》是一部涂抹着悲喜剧色彩的作品。全书后五十回,悲剧性强烈,但前七十回却有颇为突出鲜明的喜剧描写:那令人舒心开怀的气氛,那欢快乐观的格调,那形形色色的喜剧性人物,那使人捧腹的情节波澜,那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生动场景,特别是那多姿多彩的喜剧形态,象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滑稽喜剧、抒情喜剧等等,部各呈丰姿,各具韵味。但不论是构置喜剧形态,或是组织喜剧矛盾,还是形成喜剧因素,都必须借助于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和诱人魅力。对此,《水浒》作者确是出手不凡、颇有造就,不仅娴熟驾驭了独特的喜剧手段,而且还撷取其他一些手法,赋以喜剧的特定因素。择其要者,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西古典喜剧观的比较,认为中西古典喜剧在文化模式、历史生成以及审美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异同。在喜剧观上,明显呈现出中国人重讽谏和审美,西方人偏讽刺和视丑。指出中国的喜剧与悲剧都是一定体制范围内的喜剧与悲剧,不存在与悲剧观绝对对立的喜剧观,而西方悲喜剧则有着严格的体系界定,其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卑微,从而使得西方古典喜剧观体现出强烈讽刺与视丑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陈白尘无疑是中国现代讽刺喜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但他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幽默喜剧.对这部分作品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陈白尘创作的另一侧面,而且有助于我们从幽默喜剧和讽刺喜剧相互关联的角度去把握作家对于中国现代喜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整体上给人的阴冷、深沉而刚健的审美体验缘于其深层的“黑暗情结”,它以人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和阴冷性、叙述语调和聚焦视角的悲剧性呈现出来,由此充分实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启蒙意图,传达了他对人生悲剧性和生命悲凉感的真切体认,使作品获得了传诸久远所必具的生命因素,创造了中国悲剧性艺术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讽刺、幽默、喜剧精神是钱中书创作的最大特征,它充沛四溢,美不胜收,体现出一种绝顶的聪明与睿智。在钱钟书的作品中,讽刺、幽默、喜剧的笑是同时并存的,其喜剧意识极为强烈、突出,堪为典范。在钱钟书身上,讽刺、幽默、喜剧绝不仅仅是作为形式和技巧而存在的,同时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学风范,它体现出创作主体的超凡的心境和博大的胸怀,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力量。为了使读者看得更清楚,这里拟分开论述之。中国现代文学,就其基本的表现形态来说,主要有三大类:写实文学、抒情文学、讽刺文学。而讽刺文学又是以讽刺小…  相似文献   

11.
徐訏的剧作涉及了按题材、流派、表现手段、审美形态、篇幅大小等分类的多种戏剧样式。他对"拟未来派剧"的模仿和改造,对独角戏这一特殊戏剧形式的开创,在幽默喜剧机智化方面的继承和独创等,都显示了他在创建一种既融入世界戏剧大潮又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新型现代戏剧方向的努力。这对中国现代主流的现实主义话剧而言,在丰富其写实的戏剧样式和表现手法上,是一种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塑造戏剧形象的要素,身份认同的构建对话语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个人必须要承担身份本身要满足的要求和社会对这一身份的期望,在剧作家及其演员有意识的策略选择下,表现出来的话语与与身份认同的紧密契合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在基于话语分析的关于身份认同与话语表现关系的理论框架下,探究言语幽默在喜剧小品中的生成与理解,既有助于揭示当代文化思潮和特定的社会审美情趣,也有助于喜剧小品的创作实践,反映当代人所推崇的话语风格。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中依据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构筑了一个浪荡子的世界。剧中人物追求风雅、享受生活、谈吐机智诙谐,在充分诠释唯美主义思想的同时,用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犀利地讽刺了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这其实是王尔德寻找存在感、重建自我的过程,以此来颠覆那个庸俗虚伪、使人们感到精神空虚和无根感的维多利亚时代。王尔德更于剧中寄予了对建立理想社会秩序的渴望,体现出作家寻求人性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类福祉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方海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7-48,74
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正是立足于此区分了一般生理的笑和审美的笑,将“笑”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指出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而来的激情,是主体对“幻相”的品味,亦是主体对于知性追求的失落而带动的肉体的松弛,并且指出了笑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康德的喜剧理论是严肃的、深刻的。这与他在晚期著作中抬高崇高排斥喜剧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对当下喜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伦全备记》和《香囊记》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问世不久,学界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其多所指摘。不过,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观众对学界的上述指摘不仅不予认同,反而表现出极大的观剧热情。此后,这两部剧作又继续风行舞台达300余年之久。从学理上说,古今学人对这两部剧作的批评可谓可中肯綮;但从传播和接受效果上看,这两部剧作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有让人难以割舍之处。由此可见,即使这两部剧作在主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化倾向、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上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和简单化的特点、在曲词的结撰上流于矫枉过正式的俗化或雅化,处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各地观众仍然有充足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喜爱它们。  相似文献   

16.
情景喜剧源自美国,智慧幽默的对白、轻松机智的剧情都让情景喜剧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有庞大的受众群体。电视剧亦是一种文化表达,电视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去的不仅是幽默搞笑,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内涵,因此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文化使者角色。  相似文献   

17.
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电视剧业内人士、媒体、学者纷纷从各自的身份和立场出发,对"韩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长今"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性别化的阐释,浮现出民族主义和社会性别两种话语。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大学生观众进行的调查显示,观剧是基于文化身份的选择性观看。中国青年学生热捧"韩剧"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性的不满;男女观众在"长今"形象的阐释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看到的是现代缺失的"完美的传统女性",而女性看到的是具有坚韧品格和追求事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18.
陈白尘善于从对社会的结构认识和对现实的政治认识出发来选择喜剧对象,通过揭示这些否定性喜剧对象的内在矛盾和本质,来发挥讽刺喜剧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作用。在讽刺对象、讽刺目的、讽刺效果及讽刺方法等方面,陈白尘讽刺喜剧都表现出了特殊的艺术追求。这种以讽刺为本位、充分吸纳其他喜剧艺术因素的观念与方法,促成了讽刺喜剧的讽刺性因素和喜剧性因素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中贯穿着诸多传统文化内涵,能调动观众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喜剧素材在嘲讽当代社会现实之时,又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戴雏&#183;威廉森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紧扣时代主题,语言生动幽默,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威廉森往往使用反讽来实现戏剧的幽默效果和讽刺目的,在《死白男》中威廉森以反讽式语言和语境讽刺了后结构主义理论,捍卫了澳大利亚的“白人神话”,扮演了“文化斗士”的角色。威廉森的保守立场使得该剧备受争议,他也因此成了“文化论战”的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