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诗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汉诗,翻译策略颇具创意。他的汉诗英译体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而且,雷克思罗斯十分推崇汉诗与汉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极富中国韵味的"汉风诗"。他的英译汉诗,尤其是创作的"汉风诗",奠定了他在美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美国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明初至清末五百余年,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明代琉球汉诗今已不存,清代琉球汉诗,自顺治年间开始,风行二百年.琉球汉诗大致有两大主题,一为有国之乐,二为亡国之痛.琉球汉诗的黄金时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一时诗人辈出,程顺则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3.
唐宋以来,禅宗普遍渗入到士大夫中间,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士大夫的生活清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风格和意境.因此,深入考察禅对士大夫生活情趣的影响,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代的汉诗是日本“汉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对这一时期日本汉诗的评价,日本经历了从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和臭”到树立中日相对化的“和习”的评价坐标的变迁.然而“和臭”与“和习”仍旧是以中国/日本或者外部/内部的二元对立为基准的评价方式,而取而代之的突出日本自身优越性的“和秀”观念,不仅意味着日本自身的“文化自觉”,也代表着日本文学中一种新的评价基准的树立.只有重新审视江户时代日本文人创作的汉诗以及当时日本文人的文学评论复现日本文学中中日文化融合的现象,才能理清日本文人对日本汉诗乃至整个汉学的评价观念的历史演变,昭示江户时代日本“汉学”逐渐脱离中国文化影响,走向文化自觉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5.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汉诗文作者大江匡衡具有极高的汉文学修养,在诗文作品中他多次借用中国东汉名儒桓荣的典故阐述自己作为侍读的境遇与心志.他以桓荣典故为依托,画出了自己人生及心境起伏的轨迹.他对桓荣典故的接受有与中国古代诗文相通的一面,然而在经典词句的运用、游戏化的表达方式、与其它典故的结合运用等方面又与中国古代诗文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及文化在被日本文人接受过程中其作用的变异.这是由大江匡衡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平安时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朝鲜古典汉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高丽五百年文坛的汉诗创作一派繁盛。究其外在原因,与中国文化、文学交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高丽效仿唐代而施行的科举制激发了高丽士子学习汉诗的热情,由之而兴起的私学制度又为他们学习汉诗提供了最佳学习平台;高丽时期汉诗的兴隆还得益于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通,形成了儒家思想影响占据主导、释道思想影响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汉诗主题意蕴格局;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对高丽汉诗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高丽、中国两国间文人和文学交流对高丽汉诗的兴盛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今集》中的比喻受到了《万叶集》、日本汉诗和中国汉诗多方面的影响。它在继承《万叶集》诗思的同时,也从日本汉诗和中国汉诗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本文考察了《古今集》四季卷中"波"与"花"和"霞"与"衣"两个比喻。  相似文献   

8.
作者搜集了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分析了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同时对其进行辩证评析.  相似文献   

9.
在模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诗翻译问题.首先从模糊羡的结构层次谈起,然后概括中国古诗在形式、意象和意境上的模糊美特征,接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从而得出汉诗英译的原则应是尽最大努力保留汉诗的意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中意境的模糊美,使汉诗英译达到传播中国精髓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开创平安假名日记文学先驱的《土佐日记》在修辞手法、词语的运用、汉诗及典故的改写与借用、汉诗意境的渗透与主题基调的铺陈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张扬日本"国风文化"的同时,《土佐日记》也展示了其中国文学的受容面。  相似文献   

11.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 ,包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例证分析 ,从汉民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出发 ,探讨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汉语比喻与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语言具有双向互动性,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的语言哲学观,制约着该语言社团全体成员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摹写。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基因对句法单位的象似组合,汉语比喻辞格的生成都具有某种编程式的钳控。汉语比喻的构建、喻体取舍、喻点的多"边"二"柄",无不潜存着丰富的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训诂学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语义裁断,决定取舍,避免盲从;还可以在疏通文意、阐述语法、分析文本结构、阐明修辞、说明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古时的典章制度方面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谈谈侨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侨归词是一种特殊的、有着曾被别种语言借用的经历的本族词。译词(意译词)不管是旧词之义的引申,还是新词的创造,都得利用本族语的材料,因而都是本族词,而不是借词(外来词)。所谓"日语借形词"是个不合理的概念,这类词的主体是用汉语的材料构成的表达西语的词义或短语义的译词。当它们处在日语中时,日语语言学也承认它们是汉语借词,即承认其源头在汉语之中。它们回归汉语之后,则已恢复了其本有的汉语词的身份,成为汉语本族词中的侨归词。因此,汉语词典不应把这类词标注为外来词,汉语外来词词典则不应收入这类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裔的族裔身份(Identity)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华裔族裔身份定位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中国文化对于美国华裔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国文化是理解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衍变和现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 25年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教育科研组织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教育科研投入趋向多元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科研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承担起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并尊重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汉字教学应当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汉字教学内容应包括汉字的发展和演变、造字原理、结构分析、变易现象等。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也就是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求“诗意语文”;理解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打造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体现语文教育的同构同生,从而呼唤“生态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众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史学资源与实践活动,有自身的探索过程.当然,受到了美国公共史学学科建设思维的影响.这个探索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国通俗史学、应用史学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并立,以“大众史学”替代“通俗史学”,按“公共史学”模式建设中国的“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建设名实相符的中国公众史学.中国公众史学学科的形成,是典型的立足中土、借鉴西洋.中国公众史学是中国物种,不是外来的,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