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鲁迅的一生,是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 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光辉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给予崇高的科学评价,他指出: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以他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冲锋陷阵,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文坛的瑰宝,我国人民为有鲁迅和他的著作而感到无比骄傲。正如韩愈所吟咏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的著作将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鲁迅先生杂感的脍炙人口,是早有定评的。今天,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同时,仅就鲁迅先生和小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用战斗的笔,用多种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在用小说、杂文进行战斗的同时,还吹响了诗歌这一时代的号角。鲁迅一生写的诗,无论是新体诗、歌谣,还是旧体诗,现在能收集到的,已近八十首。这些诗从篇幅来看,比起他的小说、杂文、散文,数量是少的;这些诗又是散见在鲁迅一生的各个时期,但它伴随着鲁迅前进的步伐,同样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五四”时期,鲁迅写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  相似文献   

4.
“战斗一定有倾向。”——这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鲁迅于反文化“围剿”的激战中,写于上海之“且介亭”中的一句话,也是鲁迅对他的几乎一生的创作和斗争的概括和总结,这是一个准确而科学的总结,是肯綮之言和精诚之论,它凝结着由苦楚而臻于丰富的实践经验,闪耀着饱含哲理和诗意的马克思主义的熠熠之光。鲁迅的一生,就是恪守这个原则进行生活、创作和战斗的,而当他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活旅程,站在创作和斗争的高处,居高临下地鸟瞰以前的生活道路,创作轨迹、斗争特点,并将之升华到理论高度的时候,便对无产者的生活、创作和战斗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从而成为鲁迅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5.
鲁迅诞生已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这场变迁中,鲁迅的思想和行为,代表了这一时代中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一生,看到中国的昨天,再来看看今天,对中国的明天,也就更加清楚了。鲁迅出生在清朝末年。在他出生前,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已经失败,中国不  相似文献   

6.
朱德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烽火中度过的。《朱德选集》中有近五分之三的内容是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是朱德同志戎马生涯的记录,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指挥经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朱德同志的这些著作,我感到有一个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一)"变态的中国"这题目,是从鲁迅著作中抄来的(详后)。人们知道鲁迅在《彷徨》的《伤逝》里提到"无爱的人间",他演讲过"无声的中国",但似乎没有人注意他还批判过"变态的中国"。而新时期以来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写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建树中国现代文学功绩卓著的文学巨匠。他在文艺战线上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给我们的文学宝库创造了极为珍贵的财富。他的著作最突出的当然是小说创作,“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对提高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杰出的作家往往也是见解精深的批评家。在茅盾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朱立元  王文英 《东岳论丛》2012,33(6):189-191
继《鲁迅传》之后,吴中杰教授又推出了他鲁迅研究系列的另一部力作《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读完这部40余万字的厚重著作,我们感到一种令人震撼、甚至回肠荡气的沉重.这些鲁迅抬棺人无一例外的悲剧命运使人不由得发出这样沉痛的感叹和揪心的追问:捍卫和弘扬鲁迅先生开创的文学传统之路为什么如此艰难、如此荆棘丛生?!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是形象思维。在鲁迅的著作中,没有阐述艺术思维的专著,鲁迅也从未提到过形象思维这一术语。但是,他对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却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洞幽烛微,多有独到之处。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是同他对艺术思维的深刻认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晓音 《南方论刊》2001,(6):34-35
在鲁迅先生留下的大量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写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几首白话诗。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科书中,在现代文学史上所列出的诗歌先躯者的名单中也未提及鲁迅。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25日,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他一生进行艰苦探索、执着追求的结果。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就要学习他勇于探索、顽强追求的精神。 鲁迅一生的探索、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鲁迅在初步的探索追求中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是鲁迅探索追求的开端。所谓“走异路”,就是走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路。当时,在绍兴衰落了的读书人家的子弟,所常走的路是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曾对作家的艺术思维特征作过多次精辟论述。尽管在他的文章里没有采用过“形象思维”的概念,甚至也没有出现过“艺术思维”的提法,但正象他在论述其他理论问题时很少运用名词、术语一样,在其生动形象的通俗化论述中,却深刻阐明了作家艺术思维的一些带规律性特点。学习鲁迅的有关言论,对于我们领会与理解艺术思维、形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民俗     
鲁迅从童年到晚年与民俗都有联系,他在杂文、小说、散文中都涉及民俗,他关于民俗的意见是片断的,但它是鲁迅思想总体的一部分。如果把它贯穿起来,能成为完整明晰的观点,为我国民俗学增添宝贵的财富。鲁迅于二、三十年代在民俗学方面就有真知灼见,但迄今四十多年了,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这说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文化巨人很不容易。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鲁迅关于民俗的精辟见解。就从鲁迅与歌谣运动的关  相似文献   

15.
早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是很具代表性的。研究早期鲁迅思想,固然应该研究达尔文、尼采、厨川白村等外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他的影响,但从早期鲁迅“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射和回声体现在鲁迅思想中,构成了早期鲁迅思想的特征,早期鲁迅才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占重要的一席。一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的大炮打开了中国这个封建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同时,西方的物质文明(运用近代先进技术武装的坚船利炮和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品)猛烈地冲击着这东方古国的自大、愚昧。帝国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他的死意昧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最富于挑战性的作家,他把他一生的许多时间都用来同别人论辩,就在逝世前两个月,他还在病榻上挑起了一场关于两个不同文学口号的论争.随着他的死和他响亮尖刻的声音的消失,整个文坛上不免显得冷清寂寞.不过,我们如果探讨鲁迅一生的所有方面,就会发现,鲁迅并不象他所表现得那样坚强,毋宁说,他的好斗不过是他掩饰心理上某种软弱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方面,他表演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几乎骗过了包括他的追随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将自已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立人”,为了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立人”的思想赋予他的著述以独特的风貌。鲁迅“立人”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有着发展和变化,但是贯穿了他的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不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曾多次指出要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学鲁迅的榜样”。毛主席特别要我们读点鲁迅的杂文,指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研究鲁迅文章中的辩证法思想,从中吸取养分,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革命辩证法,更好地参加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9.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11,32(5):12-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学者,单演义是鲁迅研究界的前辈。1957年,单演义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讲学在西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少有的几本鲁迅研究著作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单演义又应他人邀请参与鲁迅生平资料丛书的写作,遂在此书基础上写了《鲁迅在西安》一书,198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及单演义的其他著作中,一手资料的搜集占据了研究的大部分。它们也奠定了现代文学的研究基础。在此后几十年里,单演义一直没有放弃对该著作资料的充实和修订工作。单演义的治学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研究者依然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一生是追求探索社会主义的一生,他的探索虽然经历了重大曲折,但其正确和成功是主要的.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张,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的历史财富.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