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南阳,祖国的沃野,我们可爱的家乡。大约在距今50万年的中更新世(Q_2)里,伏牛山南麓的河川上“杏花山直立人”就巳披荆营肇,繁衍生息,当时序流入距今约2—1万年的全新世(Q_4)时,富饶的盆地里便氏族村舍星罗棋布,鸡犬相闻了。文明降临神州之后,它西周封申,春秋附楚,战国末一统于奏,是有大南阳郡。兹后,汉设宛县,历有兴衰,或为“一都之会”(《汉书·地理志》),或成“梅花城府”(明、清城垣),它的确不失为“既康且丽”(张衡:《南都赋》)的祖国大好河山上的“南北腰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  相似文献   

2.
<正> 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为我国文物的渊薮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阳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城市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的工程中,清理发掘丁一大批汉代古墓葬,出土各类文物数以万计,其中,仅泥塑陶狗就有三百余件,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数量之大,艺术之辉煌,为全国所罕见,这对我们今天了解两千年前的雕塑艺术成就来说,是一批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然而,这些陶狗过去仅散见于发掘报告  相似文献   

3.
张文敏 《南都学坛》2008,28(4):153-155
一、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自古以来南阳音乐活动就比较繁荣,尤其是春秋时期的楚文化和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相互交汇,对南阳的音乐发展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79年,南阳考古工作者在淅川下寺的春秋楚墓中发掘出保存完好的石排箫、编钟、编磬等古代乐器.这些乐器制作精美、音律准确、音质清晰、种类繁多,足以反映几千年前这里的音乐、歌舞之盛行,也由此可以想象楚音乐文化对南阳音乐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鲁迅与大江健三郎的具体文本分析发现,二者在小说中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分别从人类生命进化的视角,赋予了动物"羊、狗和狼"丰富的隐喻。鲁迅认为,如果"兽性"中没有了巨獒的野性,则只剩下吧儿狗和羊类家畜的媚态、温顺,那就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丧失。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大江健三郎,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质。经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在其不同的作品中,分别塑造了缺乏反抗精神的"狗"的意象;任人宰割的"羊"的奴性和具有野性之美的"狼",凸显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5.
所有动物里,狗受到人类的褒贬最多,是最具争议性的动物之一。一则,它象征了忠诚、善良、报恩,是人类的朋友;另一方面,它又是愚昧、残忍、奸诈的化身,让人恐惧。这些特性在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和文学艺术等领域里都有所反映。由于东西文化昨差异,狗文化符号又变得丰富多彩。解读这些文化符号,旨在唤起人们尊重生命,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上海马桥遗址孢粉组合及先人活动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前言马桥遗址为上海地区有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位于上海市东南方向,距上海县马桥镇东1公里处,南面紧邻俞塘,以东近100米处有一竹港流过(图1),这里地势平坦,海拔4.46—6.29米。该遗址于1959年发现后,先后在1960年和1977年进行两次挖掘,出土大量考古文物及动物骨骼。遗址可分为三个文化层(图2)。  相似文献   

7.
试析南阳汉画中熊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阳汉画中有大量的动物题材,包括现实中的虎、熊、牛、马、犀、象、蛇、鱼,狗等,幻想中的龙、凤、麟、飞廉、三足鸟、人面兽等。其中,熊的数量仅次于龙和虎,居第三位。据粗略统计,南阳汉画馆现藏汉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有熊的画像就占420多幅。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许多氏族或部落把熊当作图腾。《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使四鸟,豹虎熊罴。”《列子·黄帝篇》:“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罴(熊的一种)、狼、豹、虎为前驱……。”郭沫若同志认为:“黄帝为有熊氏,黄帝族的图腾就是熊。”到了汉代,熊的影响更加广泛。汉代好多器物的足部制成熊的样子,称为熊足。如熊足鼎,熊足仓等。汉代的一些镇墓兽也作熊形。美  相似文献   

8.
一、猪崇拜的开始与演变猪崇拜是属于动物崇拜,即属于自然崇拜。而自然崇拜开始与何缘故,是个有争论的题目。本人认为:(一)猪崇拜首先始于“使用”敖汉兴隆洼遗址、兴隆沟遗址、阜新查海遗址、林西白音查汉遗址、克旗南台子遗址等主要遗址出土大量的骨骼与骨器以及野果核、鱼骨、渔猎细石器等,学者们基本认为在当时主要经济形态是以采集渔猎,很可能还有少量的农业。问题是,资料表明当时一起生活的人口并不少。猪可以产丰富的肉与脂肪,而且打猎并不难、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食用需要与打猎条件、智慧条件。美学家认为美产生于使用。我们认为同样崇拜产生于使用。二、从猪崇拜到马崇拜(一)猪与狗崇拜交替的时代自红山文化以后的诸文化,如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虽然出土的骨骼与骨器仍然很多,但人们很惊奇地发现,出土的玉器中再也找不到玉猪龙。小河沿文化石棚山遗址36号墓出土的一个折口陶罐的耳朵不是猪而是翘着尾巴奔跑的狗的形象。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发掘的800多座墓穴中,整猪骨与猪头骨出土的有120多座墓;仅猪蹄骨出土的有70多座墓;猪骨与狗骨一起陪葬的有40多座墓;只有陪葬狗骨的有30多座墓。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猪狗同时...  相似文献   

9.
在维吾尔语、英语谚语中均有大量的动物喻体谚语条目,文章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从家畜类、猫狗宠物类、野生动物类、禽鸟和昆虫类、水族类等方面对含有动物喻体的维、英谚语进行归类、比较和分析,发现很多动物喻体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象征涵义相似或截然不同。进而探究两种语言背后的独特文化模式,即宗教历史、经济生活、习俗道德、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7,(6):22-23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恐(kǒng)水病,是人畜(chù)共患的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藏在狗、猫的唾液(tuò yè)腺(xiàn)里,但是带病毒的狗、猫不一定发病。人如果被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飘雪 《北京纪事》2013,(1):76-80
有一段名为"梦想伊甸园"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有着很高的点击量,视频拍摄地点是一个露天小院,里面所有的主角都是动物——小猫和葵花鹦鹉分食人手上的雪糕;边境牧羊犬观看松鼠爬树;乌鸦在狗水盆里快速洗澡;羊驼在院子里信步;松鼠飞快地爬上人的肩膀,然后从头上降落到窗台;公鸡追着人手中的项圈随行……如此和谐的人与动物的景象,让每一个看到视频的人无不惊叹。这些动物都在散养的状态,神态轻松愉快,动作随性,完全不是摆拍。  相似文献   

12.
1959—196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尤其是农业遭到了灭顶之灾,生产“瘫痪”,农民们的生活质量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下水准。本人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地区9个村庄的调研,详细的论述了1959—1961年村庄里人们生产的真实状况,通过这个侧面的书写,必将深化学术界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据国家权威机构资料显著.由于大量使用国家禁用的“氟乙酰胺”、“气体老鼠药”等急性剧毒物进行灭鼠,不仅灭鼠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老鼠的天敌动物猫、狗、蛇等被大批毒死,数量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老鼠大量繁殖,密度剧增,形成了老鼠越来越多的不良局面。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15.
李法惠 《南都学坛》2002,22(5):114-116
<正> 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汉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5月7日—9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师大、山东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南阳汉画馆等35个科研机构、高等学府的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全国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赵世超、熊铁基、黄留珠、王子今、孟祥才、宋超,著名艺术家张道一、顾森、伍国栋、王子初、贺西林、廉静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  相似文献   

16.
狗肉富含蛋白质和钙、磷、铁等,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在医学上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狗全身是宝。狗是一种杂食动物,饲料来源广泛。既可以利用动物的内脏或屠宰场的下脚料如肝、肺、脾、碎骨、肉等。又可利用大米、大豆、玉米、麦子、土豆、红薯等农作物的果实,还可利用农作物加工后的豆饼、麦麸、米糠等副产品作饲料。饲料种类繁多.来源方便,价格低廉,为农村发展养狗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7.
问题之所在我曾写过一篇以《元朝秘史》为题材的文章,谈论蒙古的狗(见文献6)。那篇文章论述了蒙古人对狗的复杂认识。这种认识含有嫌恶与喜爱、赞美与厌弃交织的感情——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从狗在牧场上所处的位置也能清楚地看出这种态度的矛盾性。实际上,人们甚至连狗和人类的游牧经济究竟有多大关系,或者说狗在“家畜”这一范畴中,究竟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还没有搞清楚。众所周知,蒙古人在称呼家畜时,通常有所谓“四畜”或“五畜”的说法。其中包括马、绵羊、牛、骆驼、(山羊),而狗不算在内。据后藤富男说,由于狗“不是饲养对象,……不是直接生活资料的仰仗对象,也不是畜牧劳动的对象”,因而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大CCL语料库丰富的语料对“狗”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动物词“狗”漏收了“低下、低贱”;“坏”;“坏人,骂人的话”;“奉承,巴结”;“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等5个义项。  相似文献   

19.
位于今南京大学职工宿舍区的北阴阳营遗址是南京城区最早的人类居住的村落遗址。1955-1958年期间在这里进行的四次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从事采集和渔猎等生产活动,制作有精美的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文化由于历史、传统、宗教、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翻译中如果忽视这些文化差异,势必会造成错译、死译。动物文化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狗又是中西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动物。首先对比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然后在狗的翻译中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其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以使译文能够准确、完整地传递所承载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