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设,形成了限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而且对土地买卖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通过系统梳理自秦统一后封建社会土地法律制度的演替过程,分析其特征,认为封建社会存在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且互相转化,“均田”“限田”与“兼并”在整个封建社会循环往复;不触及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根本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兼顾公平与效率,统筹土地多功能特性及其优先顺序,防止过度资本化挤占土地的生产、生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以后,封建生产关系的腐朽和上层建筑的黑暗日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桎梏。长期以来,封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巧取豪夺,大肆兼并,使“田之归富者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形成了“富者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局面,使当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论明清实学思潮中的土地经济思想陈朝晖自中国封建制形成以来、土地私有制为通行的土地政策、地主土地为所有制成为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之一。贵族、豪强、富商、巨贾群起争夺土地,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封建社会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土与开明政治家提出过...  相似文献   

4.
唐朝后期,均田制遭到了破坏。地主阶级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盘剥农民,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以前的均田户大批失掉土地,沦为庄园地主的佃农,形成了“寓者兼田数万亩,贫者无家足之居”的严重贫富不均,很够农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同时,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尽情地吃喝玩乐,朝廷,官僚也日益加紧了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搜刮。他们“唯思竭泽,不虑无鱼”,拼命增加人民赋税,其他杂税徭役,更是有增无已。“州县不敢徭役,而征税皆出贫下”。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可以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个阶段.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比西欧长得多,因为中国的地主经济阶段比西欧长得多.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迟缓问题的实质.西欧进入地主经济阶段和在农村中产生资本主义是同时的.中国进入地主经济封建社会,是由于要突破农村公社--井田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因而以秦国的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天下为契机,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土地民得以买卖,变领主经济为地主经济,在政治上废封建、置郡县,变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地主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及由其产生的三位一体公式、官僚政治及其支柱科举制度这一政治上层建筑、儒家学说这一思想上层建筑、被科举制度打乱的阶级关系,即四位一体公式等,使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得以延长,资本主义产生困难.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不具有民法理论所确立的排他性、本源性和全面性。封建土地名义上为天子所有,实际为私人占有的模糊产权关系导致地主豪强非付费或少付费的土地兼并,侵夺了中央王朝的利益。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王朝推动的赋投制度改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保证中央财政收入,主观上也想均平、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但政策产生的效果有限。为什么效率低下的产权制度及其赋役制度能够基本不变地在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下来,其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道德人伦起了强有力的稳定作用,有效地克服了封建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搭便车”的行为。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对土地产权界定的模糊性致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维持,并延缓了中国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明王朝统治者愈加向孔丘亡灵求救。从明初起,他们极力吹捧孔老二,说什么“孔子之道,天下不可一日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叫嚣要“赖孔子之道以为治”。把孔学当宗教信条强迫人民信奉。他们封孔丘后裔,赐田产、农户,从政治、经济上进一步扶植孔府贵族地主。孔府成为封建政治、经济压迫剥削农民的顽固堡垒。在孔孟之道、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掩护下,从明代中叶起,地主阶级更加疯狂地兼并土地。皇庄和权贵庄田急剧膨胀。大量农民失地破产,有的流徙他乡觅食,有的被迫接受地主苛刻的剥削奴役,沦为佃户奴婢。当时有一曲民谣说:“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下劈精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起,经历南宋,至公元1368年元王朝灭亡止,共40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于隋末和唐末农民战争对门阀士族势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封建生产关系相对地得到了调整,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因此,宋元时期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都有新的发展。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更加剧烈,土地高度集中,在租佃制度下,农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日益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争取政治平等、争取经济平均、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便成为宋代以后农民革命的主要要  相似文献   

9.
一般研究强调,明清以来地权分配呈集中趋势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度,侗族地区也不例外。清水江土地契约文书(天柱卷)为我们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第一手素材。从天柱文书看凸洞侗族地区地权分配,自乾隆四十六年到1950年169年问。发生了2097次地权转移,其中田地买卖1158次,816农户出卖田地,537农户购进田地,反映出地权转移相对自由、活跃;因其田地转移大都在中小农户中间进行,未形成少数人占有较大田地局面,呈现凸洞有土地兼并势头而无大土地集中现象。故不存在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一个由自耕农为主构成的侗乡社会,即类似一些经济史家所谓“农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均田之制”不仅涉及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初的政治、经济,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有土地、地主经济、农民的社会身份以及赋役政策的变化等。因而探讨它的缘起及其弛坏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封建社会在春秋战国之交,产生了由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的转变。这种经济制度转变的基本点,在于土地制度的改变,以及由此必然引起的剥削形式和剥削关系的改变。从此,以土地自由买卖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可以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阶级的选择。以小农为主的农民阶级作为小私有者 ,在一般情况下对主张集体公有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能的反对。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主对土地兼并的疯狂性和封建剥削压迫的残酷性造就了中国农民对土地国有制的依赖性和强烈的社会平等愿望。中国农民的这一历史特征是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捷足先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始终没有定论。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农民政权说”。(二)“新封建政权说”。(三)“两重性政权说”(包括转化说)。持这三种不同观点的同志,就他们所占有的史料看基本上是相同的,而出现分歧的关键:一是对史料的理解不同,二是评价政权性质的标准不同。因此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所以,本文亦就此问题谈一点拙见,以求教于史学界。一、太平天国政权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土地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市场的形成,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外部条件;由土地财产的特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的需求是其直接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具有主体多元性、结构单一性、交易活动初具规范性和市场局限性等特点。其发展的后果是土地市场变动频繁,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成为封建土地经济关系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是经济上升、国家强盛的时期,总是以个体生产的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壮大,土地兼并集中于大封建主或豪强地主,则每每伴随着社会的动乱或兵灾战祸。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豪族、大地主势力壮大,就标志着国家权力相对削弱;由于大地主的兼并土地,就必然使自耕农民破产,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动乱和不安也就随之到来了。另一种是战争年代,由于战乱兵祸,个体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封建主为了维持其本身利益,不得不采用大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安建华一、对土地兼并的一般历史分析。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早在公元前350年商秧变法时,随着土地私有与自由买卖,土地兼并就跟着出现了。《汉书·食货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  相似文献   

17.
封建地主经济,基本上是属于自然经济的范围,这种经济,无论在其组成方式上或在其经营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就决定着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经济形态必有某种不同之处。自西汉末年及东汉初年开始,封建地主已经进入一种比较完备的自然经济状态。这种经济有下列几种特点: 一、地主占有较为辽阔的整段土地,使用着主要是“注于家籍”或与此相近的僮仆、或等同于僮仆地位的佃农进行生产。而地主居住的地方和他所占有的土地的所在,一般说都在一块,不相分离。二、地主在他的土地上,除了经营着农业生产外,还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生产,如蔬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以封建社会政治集权性和经济分散性的矛盾冲突为基点 ,分析双方在法律观念上的异同。对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儒法合流”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七七○—二二一年),称为领主制的封建社会。秦汉以后(公元前二二一年后)为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的封建社会。从政治权力方面来看,前一个阶段是以地方分权为主的封建社会,政权操于各地领主之手。而地主所有制则与领主制不同,她是在中央集权制下通过官僚制度来统治农民的,这种官僚制度代替了封建领主和武士制度,但经济上还是地方分权的。换句话说,各个地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名义上虽受命于中央,实际上自己可以作主。所谓“天高皇帝远”,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在这种地  相似文献   

20.
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土地兼并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宋代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惯例,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土地制度的一大奇异现象。那么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