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2.
周金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造型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他的这一著名论断,对当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成为自塞尚以来的后印象派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及抽象派等现代艺术流派的理论基石.本文对此做一下简单评论.贝尔认为在各种视觉艺术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和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基本性质.那么,这种特有的性 相似文献
3.
马英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0世纪初西方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动,爆发了人与社会、艺术与现实的深刻危机。对现实的怀疑导致了对再现艺术的怀疑,西方艺术发展的重心自文艺复兴以来从模仿现实偏向了形式创造。新时代的观念、情趣、想象不断冲击艺术家的心灵,鼓舞他们越过几百年写实绘画的... 相似文献
4.
潘繁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0-43
通过对"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两个艺术范畴的比较分析,阐释了中西艺术美学内在精神的合致与汇通,从而为中西艺术理论寻找到现代的对话平台,指出"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意"和"意味"的传达,反对形似. 相似文献
5.
马国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弟子苏珊·朗格。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前提下,把每一种符号形式都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其功能是为生命情感构制表现性的形式。朗格汲取了卡西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提出艺术符号只有“表现情感的经验”,才能“成为表 相似文献
6.
刘谋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4)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爱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112-114
西方现代派艺术大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美学观念,形式主义美学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他把"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衡量艺术审美价值的标准,并提出来了"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美学原则。这一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8.
为了说明艺术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苏珊·朗格用类比的方法,从有机物内部的有机活动的特征来看待艺术生命形式的特征。由细胞组成的整个有机体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表现为一种生命运动的特征。朗格通过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生命形式也具有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艺术生命形式的有机统一性;艺术生命形式的动态性;艺术生命形式的节奏性;艺术生命形式的生长性。重新对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基本特征的阐释,对当下人们认识艺术的含义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妍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0-82
苏珊·朗格符号美学汲取了多学科营养,构建了严整的艺术理论体系。但论者多注重其与卡西尔文化符号学的继承关系,而对其心理学根源研究不足。事实上,朗格的符号美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借鉴颇多。前者的“艺术”与后者的“梦”原动力均为幻想,表现的都是情感,形式皆为符号。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朗格符号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潘繁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45-49
解读了克莱夫@贝尔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所包含的含义,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王赠怡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53-559
顾恺之善于突破惯性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束缚,他很早就注意到"偏见"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于他来说,只有基于明识的"偏见",才能转化为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事实上,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创作对于艺术认识普遍滞后的大众来说,就是一种"偏见"。与大众艺术观念相比较,顾恺之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明显具有"解构"的意味。顾恺之"偏见"思想与解构主义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合拍亦昭示出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给艺术下了一个独到的定义:“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因而引起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理论家们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姗·朗格就是这些研究者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而她所提出的“艺术是表现性的形式”这一新的定义,则是对这个理论最中肯、最合乎情理因而也是最出色的批判继承。如果说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二十年代西方艺术理论中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说朗格的“表现性的形式”是五、六 相似文献
13.
许兵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文论,用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作理论基础,对多种观点进行整合。她的理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形式主义。她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对抽象形式为何具有“意味”,以及知觉这种“意味”的方式即“直觉”,作了富有启发性的合乎理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柴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5
德国美学家本雅明的思想浸透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启发,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从它与技术的关系来发掘其政治功能。本雅明以政治和革命之名来赞美复制艺术,它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开启了艺术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顾瑾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52-54
<诗经>在艺术上突出的就是赋、比、兴的创始,赋、比、兴等"有意味的形式"在言情中的广泛运用,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味道与价值,成就了<诗经>富于内容的结构形式、富于情感的表达形式、富于意境的审美形式.本文努力以文艺美学的观点给<诗经>言情形式以新的观照. 相似文献
16.
曹明海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读许评的散文曹明海抱着不朽的希望,许评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他以一支朴拙的笔,刻画世界的各面,传达生活和时代的足音,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作着独到的思考和透视。他的散文讲究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善于描绘感觉和经验的世界,把人事、景... 相似文献
17.
吉凌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52-55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文艺》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根据形式与意味在审美经验中紧张关系,以京剧为例,分析这一美学原理在中国传统戏剧的体现及其带来的困惑与张力。 相似文献
18.
王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4,(2)
本文从美学本体论、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文化学层面考察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形式概念的多层次建构及其逻辑内涵的转换,认为在这个美学思想体系中,形式概念是一个具有优势地位的本体论范畴,其功能从“升华”走向“反思”,形式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相对抗的内在依据和艺术主体性的真正承担者,也是艺术自律的基础;形式还是一个感性范畴,它是一种协调的力量,植根于人的深层心理本能之中。本文认为,形式概念的发展揭示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一般轮廓及其所特有的矛盾性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9.
李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一很久以来,人们企望通过艺术符号的理论设想,向造型艺术的深层领域迈进一步。仅从格罗代克、佛罗姆、弗洛依德、容恩、朗格和爱恩海姆等学者的著作中,我们便能领略其中探索的艰难和可贵。纵观美术史,“从人们熟悉的大圣人头顶上的光环,到‘盖尔尼卡’(Guernica)画像”和“代表女性的玫瑰花或代表贞洁的百合花,……都是画家们常用的符号”,“艺术中确实包含着许多符号,而且它们确实也为艺术品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朗格分析的启示在于,当代美术家经常在创作中追求视觉隐喻,通过选择视觉符号,以暗示和象征等方式,捕捉现实的本质和传递思想观念。事实上,来自美术创作和理论的双方,都已逐渐意识到,视觉艺术特殊的造型空间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已无法用描述性和解释性语言等同地予以表达,而且迄今为止,用 相似文献
20.
孟亢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人类在遥远的童年时代,就建造起了自己辉煌的艺术殿堂.千百年来,无数理论家、艺术家,甚至欣赏者,都以惊奇的目光,寻找着埋藏在这座在漫长岁月里不断完美的奇妙建筑地基深处那块神秘的基石.无疑,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就是这些辛勤探寻者中的一个.她的《艺术问题》,以其带有深刻启发性的阐述和结论,为人们探寻艺术本质问题,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