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6):103-106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学者由积极引进西方的科技文献转向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清末文坛掀起的"拜伦热"由最初对拜伦作品的翻译转向了对拜伦传记的翻译。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末对拜伦传记的翻译对源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也为后来新文学注入了新元素。  相似文献   

2.
李春光 《学术交流》2012,(8):161-163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两者在理论背景、翻译原则、学术价值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点,在追求忠实性、通顺性、读者接受性等方面也有相似性,但在翻译行为上却有很有很大差别,这源于"信达雅"与"目的论"对原则等级的态度不同。"目的论"与"信达雅"的共通之处再次鉴证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生命力,中西方的理论碰撞与对比分析也会带给理论研究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旅游翻译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目的的翻译,这一要求正好切合翻译目的论原则。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陕西的旅游景点为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指导旅游资料的翻译,并提出省译、拆译、整合与改写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合作内容的不断变化,给高校外事翻译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外事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应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坚持目的性、忠实性和连贯性原则,灵活采用增译和减译等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肖明惠 《社科纵横》2009,(9):172-173
网页翻译起着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翻译目的论学说,分析了网页翻译的现状,并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的策略进行实例分析,最后提出了如何遵循"翻译目的论"这个问题,并概括地说明了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素华  吕文澎 《社科纵横》2010,25(4):167-170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学者弗米尔和诺德等提出,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本文基于目的论,以较有影响力的甘肃导游手册和各大知名旅游网站的英译文本为样本,将丝路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误差划分为以下四类:语用上的翻译误差、文化上的翻译误差、语言上的翻译误差及特定文本方面的翻译误差。然后进一步探讨其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7.
德国翻译学家汉斯·约·费尔梅教授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一位重要代表。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费尔梅的理论思想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及文学研究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及至形成了今天的目的论。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的框框,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视野与领域,代表着翻译科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12):141-147
农林领域由于其行业经济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翻人才产出高质量译文进而为行业发展服务;功能目的论对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功能目的论引入农林翻译,在其指导下探讨了农林翻译过程中词汇、句子和篇章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范勇 《阅江学刊》2009,(4):138-142
“平行文本”指不同语言中话题、体裁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本土文本。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内,系统探讨“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特别是汉英应用翻译中的作用,并列举例证分别阐述在翻译过程、译文评价和翻译教学/培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平行文本”,发挥“平行文本”的参照指导作用,可以使译文实现设定的功能,使译文评价客观而有说服力并且使应用翻译教学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试论邓小平的新民本目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民本目的论的思想和主张,即: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依据来解释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最终目的的思想和主张,是追求社会主义事业过程的完全性、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目的的完整性、完美性的特性或行为,是关于为什么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学说。邓小平新民本目的论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邓小平新民本目的论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评价标准,是邓小平的新民本目的论的价值核心;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邓小平新民本目的论合乎逻辑的历史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与创新,澄清了在社会主义发展目的上的种种错误认识和偏向。  相似文献   

11.
反思判断力就学理而言源于康德哲学的认识论难题,即认识的同一性问题,从逻辑上说,反思判断力经历了从认识到审美的过渡,即从目的论的判断力过渡到审美的判断力。因此,反思判断力在结构上就是由目的论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两个部分构成,学术界在讨论反思判断力时忽略目的论判断力的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马丽娅  宋雷 《学术交流》2012,(Z1):84-86
法律翻译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才慢慢发展起来,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使得一些学者一直聚焦于法律翻译实践,法律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缓慢。本文在综述我国法律翻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视角即"原型-模型",进而对该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翻译理论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最后本人通过例证从词汇,结构和权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适用性,为完善法律翻译在理论方面的不足贡献绵薄之力,使其更好地指导法律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他的目的论中显示出他的三大"批判"真正的深层次结构,对整个德国观念论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哲学家们的差异,而多少忽视了康德目的论在他的批判哲学中的关键地位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康德认为,人可以感受到合目的性在自然事物上的表现(审美),也可以猜测有机物或有机的自然系统为一种自足地合目的的事物(自然目的论),但无法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与内在完善性,因为那样的认识超出了人的能力。他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局限于意识哲学立场的做法,虽然程度不同地被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突破了,但他的目的论的主体主义方式,即目的为主体所设定,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相似文献   

14.
合理性问题是二十世纪以来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亨普尔试图融合历史主义者和逻辑经验主义者关于科学合理性的观点,提出了目的论的合理性观念,即科学合理性是科学方法论原则达到科学目标的能力的一种功能,科学合理性就是一种手段或目的的合理性,当科学的目标确定之后,只要科学方法论能够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科学就是具有合理性的。由此,亨普尔对科学合理性的说明特别依赖于科学探索目标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金玲 《社科纵横》2012,(8):109-111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学派和新观念层出不穷,显现了翻译研究多样化的特点。在西方,权力与翻译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以来,突出权力问题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转向"已成为"文化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史和译法的讨论都开始关注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对于中国译学界来说",权力转向"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新的理念、范式、案例等,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蒙汉翻译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然而在蒙汉翻译研究领域中,从翻译与权力视角进行探讨者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翻译与权力关系入手,主要以元朝时期蒙汉翻译译者文本选择为例,试论权力对蒙汉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给蒙汉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企业网站英语翻译策略,提出企业网站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交往的观点,翻译的目的就是传播企业资讯和文化,吸引受众购买或消费企业产品,翻译策略受翻译目的支配;文本类型理论也对翻译策略的运用起着指导作用。最后,讨论了企业英语网站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秦文 《社科纵横》2011,26(5):109-111
苏洵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纂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的唯物论认为利者义之和,时变而法变;主张人性恶,私不胜公;肯定英雄史观和因果律。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忧小人的目的论;经史并重;主张实录,坚持历史的写作原则。作为史学家,苏洵多所建树,有许多可以称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1,26(7):173-176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为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工具。本文运用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中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结论是: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之理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一方面,由于翻译与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在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惯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将翻译女性化,翻译文献中因而含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言。这些性别歧视涉及三个方面:描述原作与译作关系的性别隐喻、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以及译语使用上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翻译是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