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北京天安门的两侧有两个三拱门的门洞,一个是天安门西的南长街,另一个是天安门东的南池子。从我记事起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东北上山下乡,我家一直住在南池子南口的小苏州胡同8号,那里有我童年的所有记忆。菖蒲公园的修建,使小苏州胡同消逝了。菖蒲公园建成后,我曾去寻找小苏州  相似文献   

2.
从井冈脚下来到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心里唱着这首歌,从井冈山西麓的湖南炎陵来到天安门前,那自豪感甭提有多强烈。现在还这般痴,乡里乡亲的来京观光,我必先陪着游天安门,我必唱这歌,逗得大家乐不可支,也感染了不少行人。  相似文献   

3.
陈贵信 《北京纪事》2009,(11):91-94
上世纪50年代,小学语文《开国大典》一课,一下子点燃了我和同学们对北京的向往。放学回家的路上,一群小伙伴就叽叽喳喳开了——“咱这辈子要是能上北京看一看、住一住,哪怕呆上一两天,天安门前照张相,那该多好啊!”“北京,那是嘛地方?这会子是首都,从前是皇上呆的地方,北京人都住高楼大厦,穿结余罗绸缎,吃大米白面、鸡鸭鱼肉。你有那福啊?嘁!”  相似文献   

4.
黎明 《社区》2009,(29):56-57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许多色彩斑斓梦想。记得儿时的伙伴有人梦想能拥有一双白球鞋:有人梦想将来能坐一次火车:有人梦想将来能去看看北京天安门。我的梦想却和他们不一样.我不曾想过白球鞋,也未曾奢望过坐火车。我只是非常羡慕语文老师的房间里有许多书。于是我就梦想自己长大后也能像语文老师那样,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里排放着看不完的书,那样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了。  相似文献   

5.
汉城首尔     
冯唐 《社区》2012,(20):38-39
科学训练时间长了。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比较的习惯.仿佛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确立标准品之后反复比较而形成的,比如猩猩和人,男人和女人,美女和才女。我从小在北京的垂杨柳、大北窑、龙潭湖一带长大,二十岁前没出过四环。在这个认知系统里,猩猩都在北京动物园。人民都要有个天安门广场。男人就是主席和总理,女人就是我妈和我姐。美女就是女特务。才女就是徐静蕾。  相似文献   

6.
王松奇  Jansty图 《可乐》2011,(7):69-69
那年10月,我和班上几个家庭成分不好的同学到北京大串联,见毛主席。一天,我们到天安门广场照相。三毛六分钱照一次,可以寄给我们三张相片。我囊中羞涩,实在舍不得这三毛多钱。其他几个同学照完催我上去照,我斩钉截铁地说:“今天我就不照了。”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标志     
这里我只说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北京的标志是什麽?是紫禁城和天坛吗?是长城和九龙壁吗?是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吗?是京广、京城和国贸中心这三座高楼吗?现在,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应该是天安门广场及四周的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观礼台、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所组成的建筑群。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後,於五十年代形成的北京的形象。此外还有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而老北京的象徵与标志,则可以说应该是故宫建筑群、天坛祈年殿、长城或者九龙壁了.但是,可以称之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极具现代性与世界先进性的现代性标志建筑,我认为还没有形成,或还在…  相似文献   

8.
知识之窗     
现在到北京的游人,都愿意起个大早,赶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的仪式。去年国庆节这一天黎明时分,仁立在天安门广场和观礼台观看升国旗的群众达26万人。即使在平时,每天清晨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人也数以千万计。这已成为天安门广场特有的风景。 天安门广场的旗杆高30米。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设的公告牌上公布,执勤的国旗护卫队员36人和军乐队员60人,在升旗前4分钟列队出场,整个升旗仪式历时2分7秒钟。天安门广场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就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董其中 《山西老年》2009,(12):14-14
1954年至1958年,我在北京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那时,每年国庆节和五一节都要在天安门前举行群众庆祝游行,晚上在广场举行焰火联欢会。四年间,我参加了7次,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蒋铎 《新天地》2016,(12):50-51
若干年前,我在昆明街头与一位修鞋的下岗女工聊天,问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她说攒够钱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 大江源头、黄土高坡、海岛渔村、草原深处、雪山脚下……每天都有祖国四面八方、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来到天安门前,赏景、留影、漫步广场.  相似文献   

11.
一个废纸箱     
云娥 《社区》2002,(18):33-33
妈妈已经70岁了,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晕车非常厉害,平素到十几里外的圩镇赶集,都是走去走回,不敢坐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几年来,我多次请她到北京来看看天安门,她都死活不答应。 2000年初,为了照顾怀孕的我,妈妈毅然千里远行,来到了北京我的小家。 少小出外读书,又到外地工作,我和妈妈是聚少离多。每次都是来去匆匆,顾不上体恤妈妈的辛苦与孤独。现在朝夕相处,我诚心要对她尽点孝心:给她买新衣服;步行十几站,陪她去雍和宫烧香;甚至学骑三轮车,想带她到处看看。  相似文献   

12.
爸爸的面子     
曲冰 《人生与伴侣》2014,(11):20-21
世界上做谁家的孩子最幸福?当然是“别人家的孩子”。2003年我大学毕业后,和哥哥一度是老家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全都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儿子做房地产风生水起,女儿做外文翻译各种高大上。从老家小县城到首都至少需要二十个小时车程,中转两次。很多人只在电视里、照片中见过天安门,而父亲母亲来看我们,每次都从天安门前过。  相似文献   

13.
1969年10月1日,到现在已经34年多了。每逢国庆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难忘的一天。1969年8月,山西省直机关干部都集中在北京,参加中央举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学习。那年的9月30日,毛主席、党中央向山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发出了邀请信,邀请学习班每连选派一名代表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观礼。我们这个连的200多位学员推选我为代表。大家一再嘱咐我,见到毛主席时要多多地高呼几个万岁,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热爱和敬仰。我带着全连200多份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在国庆节的早晨到了天安门广场。上午8时,首都北京沐浴在和暖的阳光下,…  相似文献   

14.
陈璐 《社区》2003,(10):40-41
儿时,当我用稚嫩的童音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时 候,怎么也想不到,竟会如此真实地生活在这个引发我无 数联想的城市。如今,漫步北京街头,欣赏古老而现代的 城市风景时,心底常涌出一种莫名的激动。这种莫名的激 动源自于爱,一如人们对家乡的爱。 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只有十八岁,那时父亲在单位驻京 办事处工作,我高考落榜后,被接来北京散心。说实话,我 已记不得没考上大学让我有多难受,而是清楚地记着来北京  相似文献   

15.
李石 《北京纪事》2009,(12):90-91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我从小出生在北京,一首《前门情思大碗茶》曾引起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喝一碗大碗茶品味着老北京的符号,那就是天安门、前门、大栅栏、故宫、长城、法源寺……晃动着风车,扛着大糖葫芦体味老厂甸的庙会、天桥的杂耍。  相似文献   

16.
韩旭 《北京纪事》2011,(7):34-36
魂牵梦萦的天安门情结 闰树军生长在河北遵化。1971年,他6岁,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上课告诉他,是毛主席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闰树军当时还小,并不知道北京在哪,天安门究竟是个啥样,但他心里特别想见毛主席一面。  相似文献   

17.
庞荣峰  钱国宏 《老友》2010,(10):22-22
1949年10月1日,古老的北京城内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南侧防空高炮阵地上的四门高炮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位24岁的战士高度警惕地守候在其中一门大炮的旁边,目光炯炯地瞭望着天空。他暗下决心:"敌机胆敢来破坏,我就坚决把它打下来!誓死保卫开国大典!"——这位青年战士就是庞荣峰。  相似文献   

18.
黄健 《今日南国》2009,(21):10-11
天安门广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永恒难忘的记忆。天安门广场不仅与中国革命和历史紧密相连,还是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9.
大理三塔     
徐永清 《社区》2012,(2):30-30
三塔是大理的标志。这就像是北京的天安门,西藏的布达拉宫,贵阳的甲秀楼。扬州的五亭桥一样。大理三塔,又叫崇圣寺三塔,它是我国著名的佛塔,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三塔堪称是大名鼎鼎,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它的芳名,这是从各类报刊和商标图案上得知的。那三塔秀美挺拔.直插云表,尤为水中的倒影,温情柔美,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20.
向你致敬,天安门前的哨兵,每当我走过你的身旁,总忘不了你闪光的眼睛。你是来自波涛汹涌的东海前哨,还是来自喜马拉雅的崇山峻岭?你挺立在天安门前,全世界都看到你头顶的红星。你是雷锋的亲密战友,也是张思德的后辈精英,你手握董存瑞、黄继光的钢枪,捍卫人类的幸福和安宁。你在炎夏的烈日下站岗,在寒冬的风雪中值勤,带着万里长征的风尘,迈开整齐的步伐向前挺进。你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身边走过五洲四海的嘉宾,在他们亲切温暖的目光里,常有一份自豪和尊敬。浩荡的东风,吹拂你草绿色的衣襟,北京的曙光,映照你雄壮的身影。你日日夜夜,站在第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