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韩东屏 《人文杂志》2002,2(3):15-19
人类认识可以区分为解释性的和改造性的 ,只有前者包含真理问题 ,后者则与真理问题无关。改造世界包括“对象能何改”和“对象当何改”这样两个基本提问。“对象能何改”的问题虽有真假之辨 ,却无真理可言。“对象当何改”的问题也不是靠实践标准 ,而是靠价值目标解决的。价值目标与实践目的是不同的概念。实践目的只是判断认知性实践成败的标准 ,而不是判断改造性实践好坏优劣的标准。由于生产力是一种价值目标而不是真理标准 ,又由于价值目标是多元的 ,因而我们也不能把最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改造性认识称之为真理  相似文献   

2.
"道"与"真理"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即以探求“道”为要务,而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真理”为目标。“道”与“真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求“道”的取向与求“真理”的取向分别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发展,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各有千秋的特色与区别。有趣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现当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真理”观;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却出现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真理”观并实际上向中国的“道”观靠拢的现象。也许,在中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中,我们可以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真理”观或“道”观。  相似文献   

3.
论“真”与“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真”与“真理”王路本文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然而,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以“真理”一词翻译解释西方语言中的“truth”(或“Wahrheit”)一词,由此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4.
傅新宇 《兰州学刊》2005,(6):303-304
解释性翻译法在翻译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解释性翻译法的内涵及其类别,对其应用条件与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了解释性翻译法运用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应当如何统一?强调作品的社会效果是否会影响真实性?我们想就这些问题谈一些初步的、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是以政治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观点,来考察、衡量文艺创作的成败得失的。他们既充分肯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又把“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说:“我  相似文献   

6.
真理妄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字眼,岂能随便妄谈?当然,对于真理问题乱发议论、信口雌黄是对真理的亵读,是不对的。但是,于此,我不是做这样的妄谈。“妄”意指“虚妄”,与“真实”相对应。从来认为真理是讲求真实的,而客观真实情况及其内在本质的把握,都是通过感官经验捕捉现象,然后经知性分析与理性综合,抓住本质而获得的。因此,“真理”是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过程的结果。看来,真理是排斥非理性(广义的)的精神因素的,即意志、感情因素是与真理无缘的。意志行为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而感情更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为国捐躯…  相似文献   

7.
郭力 《中州学刊》2007,(1):228-231
家族史是女性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借助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以人类经验另一半的“真实”钩沉历史的本质真实,使貌似“真理”的历史编年史暴露出意识形态权力观念对人类另一半历史经验的遮蔽与压抑。“苦难”成为女性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书写苦难,通过女性经验历史化把握到女性生存真实,成为女作家叙述女性家族历史的手段。历史与个人通过经验的历史化场景汇合,揭示出女性主体的历史定位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祥龙 《河北学刊》2006,26(3):14-22
海德格尔与孔子都意识到终极真实无法被述谓式地表达,但他们都不认为这种“不可言”穷尽了语言的所有可能。对于他们,艺术、特别是诗,有一种原发的言说能力,或者说是开启真理和显示前述谓的含义的功能。本文先从分析哲学家对于海德格尔的看法讲起,以展示“语言的界限”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不同含义。然后分别分析海德格尔与孔子如何从“终极不可被言”的认知进展到“诗为言之源头”的观点,其中特别着重“无”或“敞开处”对于海德格尔、“兴”对于孔子的关键意义。最后是两者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凭《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性和公正游戏》等文本语境,重构出利奥塔后现代概念谱系的思想逻辑,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氏以语用分析为方法,指认出现代社会关系和科学叙事的语言游戏本性,披露出以标举人类解放和穷尽真理的“现代性”神话之恐怖主义及其非法性原貌,而追求误构与歧异,走向“后现代”,则是当今社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本中存在着大量承栽文化信息的语言符号和副语言符号。翻译界的“归化”与“异化”、“忠实”与“叛逆”争论不休,使得这些符号的翻译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而拟定的翻译标准,对文化信息符号的翻译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峥嵘 《学术探索》2012,(1):163-166
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的“诗以道性情”说在清初诗学中独具特色。考察其诸多诗学撰述,“真”、“广”、“深”这三重向度实为黄宗羲诗学情感论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3.
谷鹏飞 《北方论丛》2007,(4):122-125
"重农学派"是兴起于18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的一个经济流派.该派直接继承法国启蒙运动"自然秩序"的哲学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大力发展农业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好了经济思想上的准备.重农学派经济哲学的现代意义则在于,其成功探索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与哲学实现结合并作用于社会的可能性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老子“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突破了人们世俗的狭隘眼界,以更广阔的视域去探寻人们欲望和意志背后的深层的生命基础和活力,提出了以"道"为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以"自然"为道的核心内容,以"无为"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原则的哲学,揭示了"自然无为"与"和谐"的内在联系,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谷鹏飞 《北方论丛》2007,(4):122-125
"重农学派"是兴起于18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的一个经济流派。该派直接继承法国启蒙运动"自然秩序"的哲学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大力发展农业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好了经济思想上的准备。重农学派经济哲学的现代意义则在于,其成功探索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与哲学实现结合并作用于社会的可能性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阎锡山于 1917年提出并实施的用民政治 ,包括民德、民智、民财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要按照人们的发展要求因势利导地把普通民众纳入其政治轨道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为他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唐律疏议》由十二篇构成,《名例律》居诸篇之首,共六卷,五十七则律文,其内容涵盖了唐律的立法理论和基本司法原则。儒家思想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名例律》关于立法的思想,人性学说是儒家哲学体系架构的逻辑前提,于是唐律立法理论宏观上以儒家人性思想为基本前提,并且在"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中贯彻了儒家的人性思想,儒家坚持人性经教化可以从善弃恶的观点,所以,唐律立法理论关于德礼与刑罚的价值取向是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相似文献   

18.
人以自由自觉的本质在对象世界中全面肯定自己,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审美感觉,并以之施用于审美实践过程中,不论对于自然界的人化,对于工业历史的创造,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对于人消除感觉异化过程中属人的感觉的复归,都具有能动的现实的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注中国诗学对圆美的崇尚,针对偏重文化勾陈、哲学溯源的研究现状,采取深入到诗文本内里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析解文本各层次圆的不同意谓,思考"诗何以圆"。本文提出:诗圆的最高境界是包蕴在以圆形物喻诗论说中的圆转无穷之圆,诗文本咏物、叙事、书写人生情境呈现出的"是又不是、不是又是"的特殊态势形成了体验上的回环往复,从而使得诗文本圆转无穷。造就"是又不是,不是又是"特殊态势的书写机制,在"咏物"中最为复杂。咏物徘徊于"是"与"不是"之间缘于对物自性的悬置,其手法主要有文化侵入和幻化。而之所以产生悬置物自性这种书写机制,是因为中国文化中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观对物之存在有特殊的阐说。  相似文献   

20.
郭沂 《齐鲁学刊》2005,(2):10-15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