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对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为根据。关注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应当关注导致人的困境的基本因由的探寻。在世界属人的现实性上,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立足"人就是人的中介"的视域,人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归结向社会向度的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的人的中介归因,展示在"阶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固定化"的二重层面。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阶级的社会结构",因"分工"而生成。"分工"规定于人的中介的占有。人的中介的占有怎么样,社会的阶级结构层面的人的困境就怎么样。另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固定化的社会活动",因由于人对人的中介占有的固定化。人的社会活动固定化层面的人的困境,是人对人的中介固定化占有的一种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体系。中国共产党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逻辑蕴涵在于:思想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书峰 《南都学坛》2008,28(3):110-11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就是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人对人的相互依赖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阶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要使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容.三者互相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本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则丰富、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发展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能够完全自由的、积极主动的、自觉的发展,是人的自由权在人的发展上的体现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既是必然的,又是必要的。它的实现既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也依赖于人自身自由发展的能力;既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少年成名、初入官场的苏轼对世事的认识是感性的;直言不讳、旷达率真的苏轼,历经仕途的坎坷、面对变化无常的人生,仍然保持一颗超然自适的心。他的潇洒幽默是可爱的;他的诗词创作是可赞的:他达观的态度、超然的内心、济世安民的情怀是可敬的。他非凡的人生境界对宋以后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任何单义的解释,都是在总体上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内容实质作了某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理解。因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多义性的:本体论维度的“物质的自然”观;认识论维度的“人化的自然”观;价值论维度的“生态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整体性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任何单义的解释,都是在总体上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内容实质作了某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理解。因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多义性的:本体论维度的“物质的自然”观;认识论维度的“人化的自然”观;价值论维度的“生态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整体性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学范畴,荒诞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评价态度的觉醒,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类的生命需要。从审美活动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对“文明”的反抗的方式;从美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平面化的方式;从美感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零散化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荒诞亟待否定的是人类的虚假的希望,人类的自以为是的乐观主义,从而直接地面对人类的失败,人类的希望的无望,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在这当中,透露出当代美学从“我们”(大写的我)向“我”(小写的我)、从强者的美学向弱者的美学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代表体人民的利益,人的利益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人的人全面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形态"自由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发达生产力、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和大量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人的肯定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目的和核心,人的本质是人的肯定中的根本内容。但是,在人的本质肯定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第一,人的肯定与人的食色之性的矛盾,带来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第二,人的肯定与人的身份差别的矛盾,人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带来各种社会异己力量,反而走向了对自身的否定;第三,人的肯定与人的实践本质之间的矛盾,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肯定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超过一定的度,最后走向人的肯定的反面。  相似文献   

12.
莫兰认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作为"破碎的政治"是肤浅的人本政治,真正的人本政治应该不仅关注人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关注人的生活的意义,因此是实践操作的多样性和指导思想的统一性的辩证结合。关于人本政治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莫兰提出作为人本政治的首倡者的马克思只是立足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了人的社会性,还需要补充以弗洛伊德对人的本性的说明,再加上实现人本政治的手段——爱情、科学,共构成人本政治学的四个根基。在人本政治实施的时间上,要注意当前的、中期的、长远的政治的三个时段的区别和连接,把解决好社会当前面临的基本问题、引导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时期内的进步目标和实现根本改造人类社会的革命任务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统治对人单面化的束缚,需要艺术自由创造的审美政治来通达人个性和感性的解放。审美政治超越当下政体消极自由原则的单一性而具有个性解放的更高追求,即在人自由保证的前提下追求人的形而上学、美及感性丰富性。审美政治的成立需要哲学理论的支撑。哲学爱智慧的本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美的行为目的,休谟的感性幸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对我艺术故我能的启示,康德的先天原则对人内在尺度的间接证明,席勒的审美解放的思想,黑格尔辩证思想同人的生成完满性的关系,穆勒对个性自由的强调,马克思的感性解放思想,尼采的艺术对生活的统摄,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等构成了审美政治成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生命,而且是社会的生命,更是伦理的生命.生命伦理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度关切.生命伦理不单指个体的生命伦理,更是指人类整体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如何彰显人(人类)的生命的价值.生命伦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伦理存在的内在依据,人的社会生产是人的生命伦理实现的主要手段,社会是人的生命伦理展开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人的解放就是知觉主体的脱离显现,即从融合的原初当下的5个维度中展开凸现出来,呈现出主客体差异。施密茨人的解放就是以身体为轴心的空间性展开的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寻求人的宏观的、社会的、自由的、全面的解放。两者互为补充,马克思的宏观的人的解放为施密茨的个人主体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施密茨个体的、自身的解放对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提供了一个微观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尺度。构建自主联合劳动的新劳动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法性质民法实践之间对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法性质与民法实践之间有着多方面的相互反映关系,民法的性质在民法的实践中势必得到全面的展示,而民法的实践带有深刻的民法性质的烙印。民法的生活性与民法的开放实践、民法的自治性与民法的灵活实践、民法的自然性与民法的自主实践、民法的原始性与民法的情感实践、民法的整体性与民法的综合实践之间都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家亨利·米勒是以西方文明的异端姿态出现的.他的绝不合作的强硬态度,使得他成为反传统的时代先驱,文化斗士.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米勒的洞见和反叛,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主体性视野中展开的.他与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清教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西方文明之树上的一枚另类果实,他的作品的形式层面与他要表达的主体性的张扬的精神内核是相互呼应的.然而主体性的膨胀的极致不可避免导致他的虚无主义.因此他的反叛身后留下的是一地瓦砾和碎片,人的总体性重建的希望只是虚无主义者的模糊的幻影.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无所谓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生产力中唯一活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抑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创造,正所谓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实践。社会存在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结合的体现,只有利用好人的本质力量,社会内部各要素才能活起来,形成相互之间的推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即人的全面发展及充分利用是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实而唯一的依据。然而,人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这是由人的潜在价值主体取向的多重性、其大小的不确定和其潜在深度的相对无限性以及人的价值实现的自主性决定的。而人类所特有的追求美好、追求幸福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之的本质特征又使其主体地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