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应历史的呼唤——《吴虞思想研究》读后感马远达吴虞作为我省一位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一位反对封建专制及纲常名教的英勇斗士,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却似乎被人们忽视了,冷落了,甚至遗忘了!以至于身为青年学人的我们对这位风云一时的老同乡都只知...  相似文献   

2.
由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基地主办的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基地年会暨"塑造论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6月27日--28日在聊城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3.
担负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使命及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做出时代回应的中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基本遵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梦想,既要借鉴国际标准,又要坚守中国特色。历史表明,中国的大学之所以能够获得经久不衰的动力和有效的竞争力,正是在于其不断改革创新,综合改革是今天中国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真正担负起培养勇于担当的年轻一代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剧变,文化新陈代谢。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这其中也包括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学习与传播。西来的历史哲学理论与方法论,造成了中国近代史学的两大巨变:一是分析的、思辨的历史学开始兴起,二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从而造成了近代以来中西历史哲学的沟通与回应。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生活在20世纪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的本雅明对于人类历史和时间本质的思考,为我们这个时代继承马克思的文本,回应马克思的历史解放诺言,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陈赟 《学术月刊》2022,(1):34-45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7.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贯穿执政党建设始终的主题。从“两个务必”的忠告到“三个代表”的实践 ,我们党在执政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与时俱进的回答。历史和现实均表明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 ,是长期执政、执好政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上海社联、上海市哲学学会、经济学会和空军政治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经济哲学高级研讨会,于5月26日到29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学者,主要就现代经济哲学兴起的学术背景、经济哲学的学科定位、经济哲学研究的技术路线、经济伦理及  相似文献   

9.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文章考察了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作者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海登·怀特主导了历史哲学语言学转向,其实质是把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嫁接到历史哲学中,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因而大受损伤.在语言学转向这一视域下,马克思首先对历史进行了诗性预构,之后又进行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和意识形态蕴含式解释.在语言学转向的冲击和挑战下,就需要重释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本性体现着人的本性,哲学就其理论旨趣而言是通过自为的方式体现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哲学境界在历史的发展中体现为对“真实”的不同诠释,从对哲学境界的历史命运的内在逻辑把握可以理解哲学境界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秀华 《江海学刊》2012,(3):64-71,238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立足历史视域与时间视野,都试图终结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二者最终的哲学旨趣殊异,但对"人"和"人的世界"以及人"去存在"的实践活动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哲学的解释原则上,实现了视界的融合,并突出地指向:其一,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其二,对生存论解释原则的彰显;其三,对人之存在的生存活动的关照;其四,对世界之存在意义的解读。因此,我们说作为后学的海德格尔不仅回应了马克思,而且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特别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汤因比“挑战——应战”模式,分析世界和中国哲学界存在的各种思潮之间,包括主流和边缘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于现代挑战的应战。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反思:大学亟需礼仪教育理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精神文明,然而它却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没有过去时代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是以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  相似文献   

15.
引领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功能。百年来,党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步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无论是在民族国家建构还是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党都积极回应时代之变和人民诉求,始终坚持使命驱动的政治引领、一元主导的思想引领和复合取向的组织引领。正是依靠政治引领的“明道”、思想引领的“传道”和组织引领的“行道”,党引领人民一次次“证道”,逐步实现中国梦想和人类梦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南海形势的变化,学术界围绕南海历史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呈现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历史与法理相结合的特征。然而一些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提出的历史依据或横加指责或有所质疑,声称中国"滥用"历史、"编造"历史。这些批评、指责、质疑不仅割裂了历史与法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超出了理论研究的范畴。因此,对南海历史研究加以澄清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专著《制度的威力》对社会历史给出了"制度决定论"的全新解释。鲁鹏教授对其中的基本观点不以为然,认为"从制度的作用推导不出历史决定论"。这个反命题被他用两个步骤的论证支撑:一是证明制度的作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二是证明制度决定论在"两个理解"即对历史与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和对历史规律与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方面,都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可是,在制度决定历史亦即决定人们的活动这个意义上,制度的作用其实并没有"范围"的限制,也不是要取决于其他社会因素。而制度决定论关于"两个理解"的理解,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错误,包括使制度决定论给出的历史规律陷入自败。因此,制度决定论是可以成立的,继而历史决定论也是可以成立的。尽管能够确证历史决定论的"历史规律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找不到,而且应该是已经被制度决定论找到了。  相似文献   

18.
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从回应性到回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回应是政府吸纳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起点。缺乏回应性的政府就会失去官民互动的契机,就会损害政府的形象,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其建设的要求不能止步于此,政府应以回应性为回应型政府建设的起点,以提高政府回应能力为其建设的关键,探寻政府回应研究的新路径,以价值内涵、法律措施、制度建设与技术推进四个方面探寻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那么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学界应做出怎样的回应。通过比较分析经济法规范中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及经济法学界对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发现:经济法对于公共利益的回应反映出静态法律条文与动态社会现实、平面研究与立体研究和总论与分论、问题与主义的脱节。  相似文献   

20.
爱的呼唤     
有一对恋人特别相爱,他们还差一个月就要结婚了。男孩给女孩买了一个呼机,只为每天给她呼上许多遍“我爱你”。有一次女孩出差,在睡梦中觉得地动山摇。地震了!女孩的第一反应是把床头的呼机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