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句中“菊花”是实指菊花呢,还是指别的什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把“就菊花”解为赏菊花,我认为似有不妥。以菊入诗,屈原《离骚》中就已经有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以推知,在当时已有食用菊花的习惯了。汉代便有了“菊花酒”,  相似文献   

2.
赏菊三知     
菊花与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常常以菊题诗,以诗言志。 依据花型、株型之差别,人们将菊花分为立菊、悬  相似文献   

3.
深秋季节,金风萧飒,百花凋谢,唯有菊花傲霜怒放,把秋天点缀得生机盎然。 菊花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苏碱、维生素A、维生素B_1等,有抗菌、解热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也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学术论文写作的角度去探讨《菊与刀》,其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当局政策提供理论指导,理论意义则在于以人类文化学的视角建构有关日本文化的理论体系。作者驾驭《菊与刀》的方法可归纳为"从行为透视文化"、"比较中见真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1946年,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出耻罪二分说,将西方文化看作自律的罪感文化,将日本文化看作他律的耻感文化。这种看法将耻感与罪感、他律与自律相对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基于耻罪二分说,很多学者将整个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都看作特别注重他人反应的、他律的文化。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耻是与道德自律相联系的,也是道德自律的一种表现。以此为视角分析耻罪二分说认识的误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异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康熙年间辑集的《御定全唐诗》九百卷中,收录有相传为黄巢写作的《题菊花》、《不第后赋菊》、《自题像》诗三首(见《全唐诗》今本第733卷),此后,不少的唐诗选本乃至中国文学史沿袭了这一看法。“四人帮”利用评《水浒》,大搞阴谋文艺和影射史学,曾抬出所谓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当棍子,说什么:“唐末著名农民领袖黄巢写过一首冲天(菊花)诗,而宋江的江州‘反诗’中,曾有“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见《水浒传》三十九回)……”。并说:“宋江在菊花会上唱的调子(见《水浒传》七十一回)  相似文献   

7.
“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2009年11月10日,中国有机徽菊之乡——安徽休宁县传来一令人振奋而欣喜的消息: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检测中心对安徽省庆元堂徽菊有限公司首批采收的10万斤鲜菊花进行了多次十分严格的跟踪检测,15项农药残留含量均为“0”,完全达到了欧盟出口卫生质量标准,从而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制定对日政策,邀请了一批专家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随后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菊与刀"为书名出版.书中概括出了典型的日本国民性特征: "等级制度观念"、 "耻辱感文化".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日本经历了脱落、遗失、添补的发展过程,期间融合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七夕节。在文化的吸收、演变、融合中,日本人着眼于保留本国的主要制度及价值标准,从而使日本的七夕文化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记,而且让以仙台为主的多个日本城市走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七夕文化之所以在日本得以传播和传承,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七夕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刘毅  关丹 《理论界》2009,(11):215-216
二战后期,美国政府为了制定对日政策,邀请了一批专家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格,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随后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菊与刀"为书名出版。书中概括出了典型的日本国民性特征:"等级制度观念"、"耻辱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或者是日语教育者,怎样评价今天的日语教育,如何发展今后的日语教育,这需要认真反思过去的日语教育及日语教育中的日本文化教育历史。本论文以二战前的日语教育状况为视点展开研究,重点阐明了战前日本文化教育的历史、政策、内容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新儒家之基本价值倾向是主张现代化的,因而它亦应归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范畴,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论断是不成立的。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这一过程的的转折点,虽然它的批判和否定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就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整体进程而言,中国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挺立是一个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中国文化传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文化格局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国文化传统面向21世纪的新开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演进的特点,并提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魂、中体、西用"说是当代中国学者探索中、西、马关系问题的重要文化理论创获,同时在客观上为当代中国学界建立了一种基本乃至主导性的学术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指导性方针。"马魂、中体、西用"说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中国学者的文化担当意识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21世纪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应用型本科专业日语教育面临着新课题,即从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向注重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日本文化”课程,应采用共同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加有效地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家庭本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告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也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家庭文化的因素.文章从家庭文化及其衍发的四个方面,即人伦关怀、游予文化、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以及绿色意识来看其在广告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华夷观是中国封建时代处理与周边政权关系的指导思想 ,是儒家文化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作为宗藩体制下的政权 ,朝鲜王朝受华夷观的影响颇深 ,并且在明清两朝 ,随着华夷观的嬗变 ,朝鲜对中华文化的包容 ,也经历了仰慕———抵制———学习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许辉 《殷都学刊》2000,(1):21-24
美国思百罗文化是美洲古文化之一。从其雕符和文物、纹饰来看,许多与中国古代符号相类似,思百罗文化与中华文明可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 ,主要围绕在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梁漱溟和胡适曾就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体现了异质文化在交流、冲突、选择、调适、融合中的阵痛。再次审视上述思想冲突的历史 ,不难看出二者在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发展前景上 ,在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该如何整合中西文化等问题上存在着难已掩饰的缺陷。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对文化整合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及其内部文化机理给予了细腻、详尽的论述。因而 ,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文化正是借鉴、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成份 ;克服、超越了二者的自身局限 ,突破了文化重建中的思维定势 ,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保守”和“西化”的两极徘徊 ,为中国新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鲜明 《理论界》2014,(1):184-186
本文从丰富翔实的原始材料出发,系统整理并分析了清末中国人使用的日语教材的编写时代背景、分类和影响。通过分析清末中国人编写的日语教材典型个案,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末中国人的日语观开始从"中日同文观"、"汉语本位观"向比较科学的日语观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