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时它的研究和探讨不但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而且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其本质的把握。文章主要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两次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和讨论,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通过半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和讨论的回顾,促进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主线问题,长期聚讼不已。1980年代以来,以范文澜、胡绳为代表的传统派的观点,受到了来自黎澍、李时岳等人的挑战。黎澍、李时岳学派的观点“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在辩论中占了上风。事实上,这两派各自的观点,都有与史实相抵触的地方。对中国近代史主线的探讨,应该在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前提下,回到历史本身,在考证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理论分析。已故邵循正教授的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华国先生,长期从事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主线问题论证的亲历者,他的专著有《义和团史事考》(最新修订版名为《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和论文集《近代历史纵横谈》,在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作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作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和建国后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理论依据,使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理论方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尽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顾和总结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化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不无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概述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展线索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旧史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或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或袭用西方的一些治史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展有关史料收集、考订或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工作,并从3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蒋廷(?)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20——24日在四川成都市举行。这是建国以来举行的首次关于近代中国教案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大约三年前,《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同有关单位在四川大足县联合召开了一小小型的“反洋教运动史和余栋臣起义学术讨论会”;会后,特辟“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研究”专栏,陆续刊登有关文章。自那时以来,随着有关文章和档案、资料汇编的发表、出版,关于近代中国教案问题的研究及其重要性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对关于教案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认识也不断有所深化;现在,尽管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争论,但却不能再视为不过尔尔和对它不此之图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发现和认识到:教案——反洋教斗争,其持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囊括中国社会各阶层群众之多,都为中国近代史上所仅见;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而且同近代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密切关联;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专题;而且还是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哲学思想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代中国教案问题应当也必须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同太平天国史、洋务  相似文献   

5.
九月中旬,广东历史学会邀请部分鸦片战争史教学研究工作者座谈有关进一步开展鸦片战争史的研究等问题。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的专家教授姚薇元、陈锡祺、林树惠、徐光仁、陈华、陈胜粦、戴学稷以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林子东等二十多名教学研究工作者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同志们一致认为,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鸦片战争史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11,32(5):46-50
梁士诒曾与英国交涉西藏问题,曾创办交通银行,挽回利权,曾赎回京汉铁路,与欧美进行过一系列的斗争。另一方面,又曾在欧战期间,给英国输送了大量武器,给法国支援了大量劳工,与俄国、美国也有一些合作。恩恩怨怨,都有关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颇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朝鲜近代史研究中的三大问题靳树声对朝鲜近代史的研究是我国近年来外国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纵观朝鲜近代史的研究论著,我认为有三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恰当评价,这就是:一、如何正确评价闵妃集团和大院君集团之间的斗争;二、如何正确评价“甲申政变”;三、如何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大陆学者对中国近代史领域里宏观问题的研究,仍然亟待加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解释模式、理论渗透等方面的问题,还应该继续深入研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学者在宏观史学研究方面的缺失,会让在这方面素有特长的美国学者的优势愈加明显,美国学者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强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忧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忧思录苏全有(河南师大历史系)建国以来的四十多年里,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相对应的,我们也应该看到,突出的成绩背后又潜存着令人忧心的现象。一、机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史...  相似文献   

10.
胡绳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云 《云梦学刊》2007,28(6):17-20
学术界对胡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生平、学术总体定位、近代史和党史领域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已有研究还难称系统深入。胡绳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巨大的开拓空间,胡绳在当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的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80年代以来,史学界就如何表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主要有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12.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13.
刘江  文茂群 《学术研究》2023,(7):130-142
2022年,国内的近代史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且各具特点。政治史领域持续关注国家治理、政策制度等重大论题,思想史研究在注重精英人物和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也聚焦于民众和基层,经济史成果则从财政预算、关税调整、传统经济转型等方面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其他如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食品史等社会史领域的成果也鲜活生动。总体而言,该年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关注学科交叉、重视中外文史料、建设本土话语理论,以及在细致考辨基础上追求宏大叙事和价值取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试论毛泽东历史观之基础雷戈一、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中国近代史始终是毛泽东从事研究和分析中国国情以及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有一段经典的概括和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问题时,无疑,从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近代史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昭示我们,继承光大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应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具体说就是:第一,在方法论上应保持多样性。古人云“史无定法”,西方哲人亦有“多样化是进步的原料”的说法。(当然,作为指导意义的世界观上的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不在此列)这么说决非可以任意判断,而是说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之不同而采用不同方法。这十多年来近代史研究之所以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事件”这一理论概念前所未有地流行,这或许是因为911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因为德里达、巴迪欧、齐泽克、伊格尔顿等一批理论家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和推广这一概念。本文对这一理论线索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理论意义上的事件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法国大革命、纳粹大屠杀、911等,以及这些重大事件与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常州派词学理论的现实呼应──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词与词境的新拓展张宏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而对词还未给予充分的注意。固然,对于反映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样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界一直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是认识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合理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行分期和建立完整的中国近代史体系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过去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主要侧重于从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1840—1919年)的过程中去探讨,这样势必会割断历史,使有的问题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从完整的半殖民  相似文献   

19.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从“社会与国家”的新角度开展对中国近代史更多相关专题的实证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成就空前,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过于注重新领域的开拓和空白的填补,重新分离具体研究和理论思考的辩证统一,单向度地比附或对应西方史学理论,并导致了某种程度的碎化趋势。总体上似可认为,自80年代以来的近20年发展创新,至今还未确立自己的思想史和精神史意义。原因则在于这一时期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建树和重建价值原则的热情,未能提出鲜明的时代主题和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整个研究缺乏必要的批评和争论。因此,克服上述缺陷,将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确立创新意义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