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尹锡南 《南亚研究》2006,1(2):83-87
本文介绍了独立以来印度比较文学发展的概况。印度独立后,比较文学研究在理论建树和实践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印度比较文学研究由分散到集中,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和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还对印度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比较印度文学”和梵语诗学批评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2.
《沙恭达罗》千古魁力解析王洪雁《沙恭达罗》是印度古典名剧,作者迦梨陀娑是印度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大约生活在公元4-5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研究学者一般认为,迦梨陀娑有七部作品传世,均采用古代梵语写成,其中三部剧作,四部诗作。被介绍到我国的汉译本有抒...  相似文献   

3.
杨富学,男,汉族,1965年生,河南省邓州市人。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6月在新疆大学历史系师从苏北海先生攻读维吾尔族史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赴敦煌敦煌研究院工作,任《敦煌研究》编辑。1991年6月至1992年6月,在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系进修梵语与佛教;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转至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学习梵语,回国后仍赴敦煌研究院工作。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师从齐陈骏教授、樊锦诗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002年6月获敦煌学博士学位,随后应聘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4.
1999年7月5日上午,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教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在北京大学临湖轩隆重举行。室外修竹傲然挺立,厅内繁花暗放幽香。十时过半,精神矍铄的季羡林先生、印度文学院院长罗摩坎达·罗特先生、印度驻华大使南威哲先生,在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的陪同下步入会场。罗特先生首先宣读了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教授名誉院士学衔的决定。印度文学院认为,季羡林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杰出东方学者,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为著名的梵文学者之一;他在开创中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完全无与伦比的,因而理应获得这一最…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国土毗邻,大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后,两国就开始了不断的文化交流。通过中印两国使者、僧侣的互相交往,我国对古代印度文化的研究,到公元六世纪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达到了高潮。但当时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哲学、语言学方面,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卷帙浩繁的文学文献则介绍不多。本文仅就“五四”运动前后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学者对于印度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梵语文献翻译的概况作一简单介  相似文献   

6.
汉印语音对比与教学提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地语属印度欧罗巴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通行于印度中部和北部广大地区。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生效,根据宪法规定印地语成为印度的国语,在印度印地语和英语为印度官方语言。现在,印度使用印地语的人数有三亿多,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汉语和英语。除印度次大陆外,在太平洋的毛里求斯、斐济各约有1/3的人讲印地语。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及苏里南等国也有相当数量的人讲印地语。印地语使用的文字是梵文天城体。天城体是一种拼音文字,书写时自左向右。印地语源于梵语,由普拉克利…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庆祝季羡林先生九十五华诞而作。文中简要回顾了他与印度学的因缘,重点讨论了他在印度文学译介和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指出,季羡林先生从事印度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开拓创新,广征博引,由古代而现代,由文学而文化,由印度及中国。  相似文献   

8.
跨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是与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革命步伐的放慢,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东方,一个新的问题摆在马克思的面前,即东方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东方社会的发展是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呢,...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穆勒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季羡林先生也是闻名于世的语言学家和印度学家.印度德里大学知名学者哈拉普拉萨德*雷易教授认为,季羡林先生在学术方面代表了自己的时代,拓宽了我们许多人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佛教与印中友谊的深刻意义.他还认为,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季羡林先生的贡献无论在学术进步方面还是印中关系方面,都将同样长期有所裨益.原文系英文,载于1998年8月17日印度<政治家报>文学增刊头版.今年是季羡林先生94周岁华诞,特译此文以表祝贺.文章副题系译者所拟,所附脚注亦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简讯     
今年4月12日,印度国际大学校长、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该校校庆大会上宣布授予本文作者巫白慧教授国际大学最高荣誉教授称号、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他在中印学术的长期研究中所作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印度语言和哲学方面的成就。最近,印度驻华大使梅农在他的北京官邸举行隆重仪式,代表国际大学将最高荣誉学位证书授给他。巫白慧教授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巫白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亚洲地区中国学研究述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和印度的中国学专家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古代印度哲学派别繁多,经典浩瀚,曾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到了近现代,印度人民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哲学传统和思想遗产的,又是如何以哲学思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社会发展和民族未来的追求呢?黄心川先生所著的《印度近现代哲学》一书(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教材。在外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中,我国学者对东方各国哲学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对近现代东方哲学思想的探讨更为罕见。从这方面看,《印度近现代哲学》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我国哲学研究园地填补了一个空白。多年来,我国虽然出版了几部研究印度哲学的著作,如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1918年出版),黄忏华的《印度哲学史纲》(1936年出  相似文献   

13.
刘彦顺 《求是学刊》2003,30(3):95-99
本文从美育学学科建构与中国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美育学的学术进程为视角,论述了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学科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为"审美情育论"、"人生美育论"、"审美力"、审美现代性建构、"致中和"的审美教育论、20世纪的美育转向论及其中的生存论美育等,代表了新时期美育研究的主要实绩.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经年不衰,但从文化背景角度来探讨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选择了这个被人忽略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古代希腊文献、17世纪西方旅游家的东方游记、18世纪法德启蒙学者的东方观、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和英国政治学家的东方社会观的探索,论述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为学术界全面、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德国三大教育学流派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德国三大教育学流派的考察与分析韩延明,有宝华1806年,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出版了其被西方称为“科学教育学”的《普通教育学》,开创了教育学研究之先河;1835年,其《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将教育学的研究引向深入。此后,德国教育学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6.
王镛 《南亚研究》2002,(1):73-79
如果把 2 0世纪中国油画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考察 ,特别是与都属于东方文明古国和第三世界大国的印度的同时代的油画比较 ,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中国油画发展的脉络。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西方油画最初传入印度的时间 (15 80年 ,果阿的葡萄牙人耶稣会传教使团把基督、圣母画像带到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宫廷 ) ,大致与传入中国同时 ,而在东方土地上生根主要在 2 0世纪前后。西方油画移植到东方以后 ,逐渐出现了东方油画。这一方面意味着东方绘画的西方化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西方油画的东方化。东方油画与西方油画相比 …  相似文献   

17.
20 0 4年 8月 2 0~ 2 1日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是一次世界性的中国学盛会。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芬兰、古巴、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捷克、苏丹、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埃及、伊朗、越南、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百余名国外学者和 2 0 0余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中 ,有不少国外学者具有中国背景。这也是一个以文化为主旨 ,高层次、开放性的学术研讨会。到会发表有关中国问题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应日本东方学术交流协会的邀请,辽大日本研究所讲师崔新京、张劲松,将于1992年4月赴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进行为期半年的共同研究。此举得到隅谷三喜男会长、依田喜家教授和李廷江先生的大力支持。这是根据中日双方交流协议,东方学术交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背景试析何兰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外交政策同俾斯麦时期相比有着许多明显的差异,就外交政策的目标而言,俾斯麦所追求的是维持欧洲现存国际关系格局,保证德国在这种“均势”状态中的优势地位不受威胁,而威廉二世时期的外交政策则以世界为...  相似文献   

20.
钱力成  孟庆延 《社会》2008,28(1):191-191
2007年5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编译局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世界大学联盟等机构联合主办,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研究》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日本爱知大学、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印度德里大学,以及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大学等海内外近四十所高校和研究所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