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平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暴力冲突之后重新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英国著名学者安德鲁·瑞格比《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一书为和平学的代表作,该书对通过何种方式在寻求正义的基础上化解暴力冲突之后的人类社会矛盾,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实,作者良好的愿望,只有在它与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时,才更具现实意义。目前世界极度不平等的南北发展态势,造成了一种新的结构性暴力。只有减少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构建一个真正和平的人类社会才有可能。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奉行的单边主义,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因此,如何促使发达国家更多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是和平学应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1959年,北欧挪威奥斯陆大学成立国际和平研究所,出版专业学术期刊《和平研究》,标志着国际和平学的正式形成。迄今为止,国际和平学的研究已成为欧美及亚、非许多国家的重要学术领域。然而,作为学科专业性的和平学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为此,迅速展开中国和平学研究,建设中国的和平学体系,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时,尤能呈现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今年3月28日江泽民主席在与玻利维亚总统桑切斯会谈时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屯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是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我们愿与世界人民一道,继续为此作出积极的努力。”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研究当代世界和平稳定的各类因素;深入挖掘悠久历史传统中的中华和平文化的传统资源,从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现代发展,必然是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此当是中国和平学建设与发展的时代使命。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跨学科的和平学研究工作,拟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层面对于中国和平学的建设提出初步的构想,并计划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国和平学研究论丛》,组织编纂《中国和平学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3.
和平学可以分为"和平"和"研究"两个词。和平即是用非暴力的方式实现和平,研究则应是经验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减少暴力的方法有:寻找冲突的根源对症下药;去两极化和人性化;以和解方式治愈创伤结束暴力循环。当今世界主要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这就要求和平学研究应多关注深层次的文化和结构,同时应认识到和平学是跨国的而非国际间的,各国的和平学研究应该汇流到一起。  相似文献   

4.
和平学,又称和平研究.是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并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一门新分支学科。顾名思义。和平学研究的是化解国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内容既有理论层面的宏观探讨,又有对典型个案的具体分析,因而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在国际范围内冷战终结、局部冲突加剧、不同文明问碰撞更趋激烈的今天,对和平问题进行研究就更显出其时代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和平研究是弥久而常新的重大问题,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和平文化积淀,应该创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应该包括奠基于中国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和平理论研究,包括对重大和平问题的研究,对和平战略的研究,以及开展和平文化的普及、进行和平教育等内容。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局部冲突仍然存在的当代,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和平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学界一般以挪威奥斯陆的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建立作为和平学的发端标志,但是和平思想的发轫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大量阐述了自己的和平思想。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对于和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代构建和谐世界也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2005年3月4日至6日,由南京大学历史系、英国考文垂大学宽恕与和解研究中心、澳门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与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主办的和平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包括美国、英国、挪威、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和澳门在内的五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大学、科研院所以及非政府组织的50多名学者齐聚古城南京,围绕会议的主题“人类历史上的对抗、冲突与化解”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这次会议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成功,为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入进行和平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为了实现和平,暴力反而成为了手段。实现和平的方式和内容是和平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平可以分为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消极和平关注的是直接暴力的不在场,它可以容忍结构性暴力;积极和平是用非暴力方式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和平不仅是战争的不在场,而且包括一个良好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创建。历史证明,"唯有和平本身",此外"没有路可以通向和平"。  相似文献   

9.
欧斌 《东方论坛》2014,(2):126-126
正由于人性或者社会经验的原因,人们向往和平、希望和平,研究冲突的原因与和平的条件,关注冲突向和平的转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冲突史,极端的说法是"世界史是由战争写就的"。正是源于这一视点,《国际关系退化机制与国际秩序重构》(以下简称《退化》),向读者阐释了国际关系较少为人探讨的另一面——和平向冲突的退化以及退化机制分析。历史为什么总会惊人地相似?人们从无数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和平学范畴内的冲突化解研究,关注的是问题转化而不是问题解决,不是消极地结束眼前或表面的冲突,而是积极探询并改变那些产生冲突的制度或结构。人类冲突不是来自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习得才是人类倾向暴力的重要原因。结构暴力的概念奠定了冲突化解研究的基础,在冲突不可避免时,暴力却可能避免,应该寻求减少或消除的是各种形式的暴力,冲突化解的过程就是消除直接暴力和结构暴力的过程。如果能够掌握冲突化解的原则、方式和技巧,一些冲突就能够真正得到化解和转化,从而有利于一个和谐社会的创建。冲突化解提供的是用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可供选择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可愈合的创伤,更加强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和探索。西方就从理论和实践上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和平的探索,如开展体育竞赛、建立国际政府、建立国际法以及建立和平学和发展和平运动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和平进程。探索这一问题对当今和平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属性。指出:一方面,中国和平发展之“和平”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中国国家身份新定位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内生性决定了中国必将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增添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确认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之一。这一确认是从人类现代化历史比较维度上概括的。这一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了传统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为国际发展与世界和平作出了理论与实践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新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维护了国际和平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从冲突学的角度,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一书中关于冲突的描写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冲突所集中表现的地方和内容,以及这些冲突所体现的特有作用和意义,指出玛丽.雪莱意欲通过这些冲突的表现,表达对人类无止境追求知识、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欲望和人类发展及幸福之间冲突的隐忧。  相似文献   

15.
“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由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在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又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正视挑战,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把握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生成逻辑,从中国和平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尤为重要。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世界和平观的科学指引以及中国传统和平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其核心价值指向就是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贯穿中国和平发展的具体实践的主线,就是在个体、社会、国家和自然生态4个维度上减少乃至消除各种形式的暴力因素,创造性地非暴力地推动冲突转化,进而以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和平发展实践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和平发展思想,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制度变革,丰富了和平文化的意涵,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实现永续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平学是一个相对新兴和发展中的学科。从研究角度而言,和平学主要起源于欧洲国家,但大部分和平学课程却首先出现在美国。冷战后期,美国的和平学课程主要关注结构性、家庭和社会内部暴力问题。和平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社会关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其价值基础和行动目的就是替代暴力。和平学的研究面临各种挑战,主要包括:关于和平的定义过分模糊;行政方面的支持不够;和平学还遭到政治偏见的批评。和平学有助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了促进这样的一个长时期的根本变化,需要营造一种和平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在香港,孔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六大宗教长期以来和而不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和谐共处,为人类处理复杂难缠的宗教冲突问题树立了榜样,为香港的和平稳定及实现一国两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多伦多大学和平与冲突计划主管托马斯·霍默一狄克逊认为,除非人类采取行动减缓其科技发展势头,否则灾难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希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1中国传统文明与世界文明通过"融新"之道,将创造人类社会多元文明的新秩序。2014年是中国比较文明学研究结出硕果之年,《比较文明学》(五卷本)出版,这是一部150万字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