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超 《老友》2012,(10):44
退休后,我在老年大学学习了15年,和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几乎相等。青少年学习是为了求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我在老年大学学习是为了求乐,延年益寿。15年来,我在新余市老年大学读过12个班,最多时,同时读了5个班。我读有些班是为了入门的,如学习时间最短的电子琴班,我仅读1年就毕业了;我读有  相似文献   

2.
徐月兰 《老友》2009,(10):49-49
从读《老友》(《老干部之友》),到踊跃给《老友》投稿,已有17个年头,我与《老友》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初次投稿发表时的喜悦至今仍时时萦绕在脑海,一直激励我前行。1992年9月,在我调进县委老干部局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读《老干部之友》。第二年7月,上饶地区老干部宣传工作会议在鄱阳召开,我将消  相似文献   

3.
萧乾先生是我尊敬的老师,40年代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时,借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人事沧桑,一晃几十年,1983年我到四川人民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分管文艺,当时社里出版《萧乾选集》四卷本,为了解全面情况,我特地将已发排了的第一、二卷校样调来过目。第一卷是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于是,又重新再读了《梦之谷》。现在回想:第一次读时,是纯粹抱着仰慕和学习态度读的;第二次,是以编辑身分抱着审阅态度读的。如今,我第三次细读《梦之谷》,则是抱着赏析态度读的,当然也还是学习。  相似文献   

4.
王辉耀 《可乐》2011,(8):64-64
1984年,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我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远比大多数人拮据。第一年,我甚至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可是,我依然拒绝去做在餐馆洗盘子之类的工作赚钱。  相似文献   

5.
且读且品味     
正年届四十,回想起自己的读书之路,虽有不少愉快的收获,可终究感到读书太少、遗憾太多。从读书的作用来分,我的读书经历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为学业而读教科书的懵懂阶段,二是为工作而读专业书的主动阶段,三是因为无所求而读杂书的随性阶段。一心只读教科书1972年春,我出生于广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环境所限,我得到的关于读书的启蒙比较晚。在父母的眼里,儿时的读书仅定义为读教科书。读书之路是我们农家子弟"跳农门"的唯一办法,我很早就亲眼目睹了父母  相似文献   

6.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7.
2006年第1期《源流》杂志编辑部《老区乡镇卫生院问题严重亟待解决》一文,我反复读了三遍,越读心情越沉重,越读越为老区人民感到难过,我对文中反映我省老区乡镇卫生院存在的这么多严重问题感到大吃一惊,大惑不解。  相似文献   

8.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9.
正读杨华教授《古礼新研》,使我想起2003年左右我从杨老师游学的情景。那时先生刚开礼制文献导读的课程,最开始读的似是《仪礼》。《仪礼》是块硬骨头,但在先生指导读《仪礼·释宫》之后,观想起《仪礼》来便不再枯燥。可惜我忙于它务,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出了。后来听说,先生每年都带研究生轮换着读"三礼"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有大功德的好事,对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幸事。先生近几年出了几本关于礼制研究的专著,我放置案头常翻看学习,可以感受得到先生在礼制研究方  相似文献   

10.
留言板     
《21世纪》2001,(7)
编辑,你好 我是一名大三的在校生,对自己的专业十分不满意,因而我准备去法国留学换专业。 据中介的介绍我可到法国就读于第二阶段,就是重新读本科学位。既然这样,那我下学期读大四可以说没有意义了。所以我想就此休学,下学期不上了,但好多同学都告诉我这样念了三年放弃未免太可惜了,不如再熬一年等毕业拿个本科证再说吧。 你说我这样休学值得吗?还有我读了三年的大学去法国是从第二阶段开始念吗?请给我一些建议,拜托了! 迷茫的学生读者,您好! 首先,我认为您现在放弃自己的学业是不明智的。如果你委托中介公司办理出国手续,…  相似文献   

11.
小编信箱     
《21世纪》2007,(4):54-55
读乌克兰合作办学的大二同学:小编您好!我是某大专院校的大二学生。由于我校与乌克兰有联合办学的项目,我要在国内读两年,出国读两年。学期满且合格后,可以拿到中方的专科证书和乌方的本科证书。我想问您,鉴于上述的情况,我出国是否还需交保证金?是否需要申请签证?那么保证金大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12.
EMBA是个啥?     
MBA往往会成为EMBA的下属员工,要确保不被MBA下属给”忽悠“了。凡是知道我读商学院的EMBA的人,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读EMBA好不好?值不值?”从我2007年入学到现在即将毕业,提出疑问者绝对不下百位,而我所给予的答案也始终模棱两可:看怎么说了。但如今,回首两年的校园时光,了然于心:EMBA,关键不是读还是不读,而是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3.
老友信箱     
《老友》2006,(8)
《老友》助我养天年我自1996年开始读《老友》。这份期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非常贴近老年人离退休生活。连续十年多来,我读《老友》获益匪浅。我不仅喜爱欣赏书画,更爱读刊中记叙革命故事和人伦道德的文章。在十年阅读《老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76岁的我,老眼昏花,平日读书看报,越来越费劲,只能"读书读封皮,看报看标题"。然而,最近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却是例外。我借助放大镜,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心明眼亮,越读越看到希望,越读越高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5.
我小的时候最爱读“小人书”,什么《铁臂阿童木》、《封神榜》,比较严肃的有《第二次握手》,都让人爱不释手。古典四大名著里我最早接触的是《红楼梦》,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对一些琐碎的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也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隐约间,我还读出一种悲凉,当时刚上初中的我通过《红楼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凉。后来,反复地读它,越读越觉得有味。在同学的推荐下还找来很多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读。后来断断续续地读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惊喜地发现巴尔扎克也能把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得那么生动,有立体感。整个中学阶段,我课…  相似文献   

16.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了的忠义的新著《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感到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八年抗战中的1941年,我4岁,在江西吉安发蒙,读一年级。当时我家从南昌逃难到这里,住在水东。这么小的年纪要走两三里的乡村田埂路去上学是我母亲的意志。母亲是农家女,目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昨天(按:1990年12月26日)到海南大学文学院去进行学术交流时,有一位教授对我说:“尤今,你是海南人的媳妇(我先生是海南人)。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婆家,应该跟自己的弟妹们说一些话,做一场演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义不容辞的情况下来到这里的。由于没有时间充分准备,现在只跟大家谈谈我的经历、我的生活、我的旅游,以及我的写作。我是新加坡公民,但我诞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怡保。这个小城跟海南岛有相似的地方,有许多山,许多椰树。我在那里求学,一直到小学二年,后来就移居新加坡。我在小学、中学读书时,便很爱好文学,读了许多中外古典名著,也读了大量唐诗宋词,这些在我日后的创作生活里,都成了我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结识《可乐》已有一年多时间,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年轻人学会快乐成长的杂志。新杂志一到手,我都会第一时间看《纯真年代》和《浪漫青春》两个栏目。直到那天,我读了2009年第2  相似文献   

20.
袁大令 《人生与伴侣》2007,(2):M0003-M0003
上个月我生病了,医生嘱咐我要静养。正巧,朋友送来2006年的《人生与伴侣》,好几期,供我随时翻阅,以消闲,解寂寞。于是,我这才知道有本叫《人生与伴侣》的杂志,但还认为是“野”的,放在床头的案桌上,没有很当回事儿。然而一读上,我就一篇一篇地读下去,大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