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莛父对“道家风骨”的现代诠释,正应合了他所力主的“早期启蒙说”。从生活层面上看,“道家风骨”体现为一种隐逸、包容的达观气度;从思想层面上看,表现为一种独立于权威和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想;从政治层面上看,表现为一种刚正不阿、反专制的批判精神。萧莛父对道家思想这一性格的揭示,顺应了世界范围内民主改革的时代潮流,也代表着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宽容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8日至9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相关高校学者近50人参会。本次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缅怀萧萐父先生的学术、道德、文章;二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和方法视野。萧萐父先生(1924-2008)是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者,在中国文史哲学界以至海外学术界均享有盛誉。在中国哲学研究上,萧先生独树一帜,论证"明清启蒙思  相似文献   

3.
2011年4月4日,"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湖北、江苏、河北、北京和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应邀出席。大会收到论文40余篇,集中展现了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及学界近来在蜀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一、关于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近代四川之所以出现廖平、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诸多杰出学人文士,  相似文献   

4.
正恩师萧萐父先生90冥诞的纪念日即将到来,同门诸友相约捐资敬立老师的铜质头胸塑像,并聚会重温老师的教诲,弘扬先生为人为学的精神。近日清理部分书柜与抽屉,无意中找到恩师给我的数封手札与若干字条,睹物伤情,仿佛回到过去的场景,细细品味着老师教育我的细节,眼睛渐渐地湿润起来。兹以小文,略表对恩师知遇之恩的感怀。一、萧老师的尊讳萧老师的尊讳,早年用过竹字头的"箑",书刊上署名用过"箑父"、"箑夫"或"箑甫";中晚年用草字头的"萐",署名用"萐父"或"萐"。无论是竹字头还是草字头,"疌"字部分,他的写法是一竖中间断开,中  相似文献   

5.
正根友兄约我为纪念萧萐父先生90冥诞撰文,促使我重读《吹沙集》三卷。时当炎夏,酷暑肆虐,蛙虫之声盈耳,鸾凤之音罕至。于漫漫长夜中抚读先生遗编,静思先生教诲,不禁百感交集,心往神驰。恍惚中似看到先生燃心为炬的形象(先生喜言丹柯燃心为炬,有"重塑丹柯火样心"的诗句),一个题目——"萧萐父先生:我们时代文化自觉的灵魂"——蓦然在心中闪现。论及萧先生的文化自觉,固不自今日始。早在1986年我就提出:萧萐父先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的《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达到的最新水平"(见《青  相似文献   

6.
萧萐父教授     
萧萐父教授,生于1924年,四川省成都市人。现任武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哲学系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员。萧萐父教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于1943年考入武大哲学系,在张真如、万卓恒、金克木等教授的学术薰陶下,对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西、印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问题之一。萧萐父先生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论这两种文化观的分别检讨,以“历史接合点”的观念重新审视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连续性与断裂性辩证统一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说、“全盘西化”论进行了双向扬弃,为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思考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维参照系。  相似文献   

9.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萧萐父教授围绕“早期启蒙”说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呈现了一个当代中国启蒙主义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路向选择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深刻思考。这一思考不仅能够经历“启蒙反思”的洗礼而历久弥坚,而且很能够针砭“后启蒙时代”的若干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11.
读了《缀玉集》(广州巨慧文化创业有限公司2006年元月出版),我们对萧先生和卢老师的了解比以往更为深切。《缀玉集》是萧萐父先生和卢文筠老师的书画作品选集。书分两编:上编《破雪春蕾》,主要辑存卢文筠老师画梅的会意之作;下编《绵邈尺素》,主要辑存萧先生近年手书吟稿、书札  相似文献   

12.
萧父教授     
萧萐父教授,生于1924年,四川省成都市人。现任武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哲学系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3.
前人多以文学角度研读《滕王阁序》,但该文亦有儒、道思想和合的深意。其中既有从志趣、节操两方面对儒家情怀的表述,也有从风骨、心境两方面对道家生活表示向往。《滕王阁序》中的儒、道和合思想,有儒家为进、道家为退;儒家为显、道家为隐;儒家为入世,道家为滋养等三方面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萧萐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大家、川籍学术大家、著名的蜀学学者,对中华学术文化基本元素之一的蜀学,研究精深,有重要的学术贡献。蜀中学人要绍继前贤,在已有良好基础之上,深掘资料,集成创新,加强协作,培育人才,合力推进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死亡进行了深入独特的思考。本文旨在论述庄子对死亡问题的基本思想:从本体论上看,死为气之消散;从认识论上看,死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向;从现实性上看,死是天命之死。  相似文献   

16.
"和"是道家的一个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相生相容、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道家无为而治的宽容政治和行为原则从制度建设和个体道德修养两层面揭示了实现和谐价值目标的可能途径,其主要思想经过现代转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是道家的一个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相生相容、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道家无为而治的宽容政治和行为原则从制度建设和个体道德修养两层面揭示了实现和谐价值目标的可能途径,其主要思想经过现代转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2月新加坡和中国黄州、台湾等地先后举行过熊十力学术讨论会。其中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黄州组织的学术会议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会议结束不久,日本学者高田淳、岛田虔次等人即致信武汉大学教授萧萐父等盛赞会议成功,感谢会议期间出版熊十力论著集,使日本学者首次读到了熊氏早年著作《心书》,并对出版熊十力著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其后日本学者坂元弘子又在《猫头鹰》、《鄢其山》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黄州会议。在两万余言的《熊十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朴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语素,在哲学上是对道的譬指语。道家关于朴的思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朴散为器,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理性法则形成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器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治理、国家法度的方面;二是复归于朴,它提示人们,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逸出人们的理性法则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名无状、未被言说、浑沌一团、难以确定且融所有事物于一体的,老子称之为道。道家关于朴的思想归宿最终落在了上述的第二个层面,他们深刻地洞察到了朴散为器的种种不足,因而反对人们将理性法则理想化、至上化,反对人们将世界过分器具化。道家对于朴散为器的反驳显然是有其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的,然而理性毕竟是人类思维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应当朴散为器还是应当复归于朴,似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永恒难题。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萧萐父先生1924年1月生于四川井研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病逝于2008年9月17日。他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正值先生冥诞90周年之际,我们从先生的及门弟子中选了7位作为代表,从不同的侧面回忆先生当年的精神风貌,以纪念这位珞珈中国哲学学科点创始人。郭齐勇教授着重回忆萧先生当年是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培养博士生的情况;李维武教授主要从"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这门课程的教学,及《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一书出版情况出发,回忆萧先生是如何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