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释净空 《市民》2006,(6):80-81
世间人事,可说是重重无尽。现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连,也是无有穷尽。如果能明了关系间的连接,就会明白其实整个世界是一家人。扪心自问,我们爱自己、爱家人,但爱邻居吗?  相似文献   

2.
小区二胡声     
张建伟 《社区》2012,(27):50-51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全家都心情抑郁,食欲不好,失眠多梦。不仅我们家人这样,附近几栋楼的邻居也都是如此。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家楼上邻居的孩子拉二胡。那孩子最近要二胡考级,于是便没日没夜地拉。  相似文献   

3.
竹斋 《社区》2009,(18):6-7
有人把“已经过时的词汇”总结到一起,贴到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此帖流传甚广。那些词有几十个,比如“大哥大”、BP机、“影片未到”、粮食店……等等,时代在发展,有些词汇专属于某个时代,这不奇怪。但其中还有一个词——“邻居”.这不免让人们心头一震。邻居不是一直住在我们身边吗?但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我们很多人和邻居彼此素无来往,只能说邻居还在,邻里关系不再了。这多少让人有些失落。  相似文献   

4.
与你为邻     
梁阁亭 《社区》2011,(8):59-59
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按揭了一套房子,请了一个小公司简单装修了一下,就住了进去。早上,开门去上班,恰好对面的门也开了,露出一张年轻的脸。似乎在哪儿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反倒是对方满脸堆笑:“是您呀,世界真小,我们以前就做过邻居的呀。”  相似文献   

5.
邓勤 《社区》2009,(1):56-57
这几个月来都在跟邻居打官司,就为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让人不胜其烦,可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邻居杰克夫妇是我们小区有名的“多事婆”,跟离他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住户也打过好几场官司。和我家的这起官司,我本来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是杰克夫妇却不依不饶将我家诉诸法院,那我们两家只好在法庭上见分晓了。  相似文献   

6.
柏兴武 《社区》2009,(32):38-38
初到伦敦,因为语言问题,儿子、媳妇上班后,我们从不外出。三天后,儿子教会我们一些简单的问候语,以便我们出进时碰上邻居问好能简单地回应。  相似文献   

7.
说说咱小区     
《社区》2014,(36):16-17
“中国好邻居”自掏腰包美化小区 湖北读者林先生:我是湖北省宜昌市古老背社区的一个居民,最近,我的一个邻居出名了'他们正是韩道友夫妇,他们入住小区以来,先后自掏腰包出资5万元美化小区,而被媒体盛赞“中国好邻居”。我们小区建于2000年,共有42户居民,由于年久失修,小区路面已面目全非,加上一些居民在路边开辟了一些菜园,垃圾也随手乱扔,  相似文献   

8.
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无足轻重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现在正扮演着崛起的亚洲超级大国的角色。自从实现振兴经济的改革以后,印度的经济稳定地增长,以购买力折算GDP已超过12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五经济大国,第十工业大国,第六航空大国。 印度还是科技人才大国,计算机软件超级大国。印度,喜马拉雅山南边我们的这个邻居,下个世纪很可能跃身世界性经济强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9.
刘凌 《社区》2012,(3):50-50
房子装修好了打电话给父亲,请他老人家来看看。 第一次来,父亲看到大门口的地砖,叹了口气,转身回老家去了。原来,邻居和我家装修时,各自把大门口用地砖铺起来,可中间“公用”的地方却留下了一块凹地,父亲的脚,正好踩在凹地上。父亲说:“你们哪像邻居啊,分得这么清!”我一时语塞。要知道,很多楼道里都是这样子,大家都习惯了。不过,当我补上几块地砖时,邻居直夸我,说当时也没想周全。没多久,其他楼层的邻居都效仿我们补上了这块阻挡邻里关系的凹地,这不能不归功于父亲的指责。  相似文献   

10.
赢从何来     
吴刚 《社区》2013,(31):52-52
我与他同时买了房子,成了邻居。初来乍到,我们都想找一个聊天的人,有一个串门的地方,于是,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好邻居。  相似文献   

11.
邻里之间     
陈雯 《社区》2008,(11):61-61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们刚搬到这小胡同,就受到邻居大妈的热情关怀,一缕缕春意温暖我们的心。  相似文献   

12.
管晓佳 《社区》2010,(15):8-9
“能求你件事吗?”简单一句话.却要在脑海里绕无数遍弯。才能羞羞答答张口。问题出在一个“求”字上。我们的坚强成了习惯,已经不善于柔弱。但在这个日益提倡团队精神和资源共享的世界.求助于邻居或亲朋。是许多问题最便捷的解决方式。跨出自己设置的障碍吧,你会远离困境的“孤岛”。  相似文献   

13.
陆蓉 《社区》2009,(28):59-59
我住在比利时鲁汶市一片新开发的住宅区,周围老社区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新盖的房子搬进来的又都是孩子幼小的家庭。像我们这样双职工的家庭,哪有什么时间去跟邻居搞好关系?也就是在花园里忙碌园艺的时候才能看见邻居,隔着栅栏招招手就完事。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童年里,有许多趣事,而最让我捧腹,大笑的就是那次我们全家人与树毛虫大战的事了。那是在我五六岁时发生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小树林附近,我和邻居的小伙伴胖胖经常在树林里玩。  相似文献   

15.
小区二胡声     
张建伟 《社区》2012,(18):50-51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全家都心情抑郁,食欲不好,失眠多梦。不仅我们家人这样,附近几栋楼的邻居也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家楼上邻居的孩子拉二胡。那孩子最近要二胡考级,于是便没日没夜地拉。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9,(30):6-9
我们生活在小区中,总要和邻居们有交往,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中有你喜欢的.肯定也你有不喜欢的;甚至会有比较另类的邻居.给你造成尴尬或不快.对此需要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和技巧来应对。  相似文献   

17.
陌生邻居     
刘吾福 《社区》2008,(15):40-40
我们“幸福花园”有两百多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每天行色匆匆,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识,就连和我住同一个单元同一层楼的对面邻居,我也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相似文献   

18.
周宁 《社区》2010,(1):45-45
几年前,“邻居节”在全国各地的社区兴起。我所在的社区也效仿其他地区的做法举办了两年邻居节,当时的效果很好,陌生的邻居走到了一起,邻里融合更进了一步。可是,这几年,邻居节虽然还在办,但总觉得没什幺新意,居民们也不大愿意参与了。请问,这样的邻居节我们还有必要举办吗?  相似文献   

19.
张鸣宇 《社区》2008,(25):40-41
目前,全国社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针对城市间人与人交往贫乏,很多地方举办了多种形式的“邻居节”、“街坊节”。通过大家多种形式的接触,人们逐渐有了一定的来往和交流。可以说,邻居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台。随着邻居节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很多原来没有此项活动的社区也纷纷搞起来,但收效是有差距的。前段时间,笔者因工作关系,参加了义乌市J社区的“邻居节”,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20.
王开岭 《可乐》2010,(7):78-79
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被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过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