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观念论把自然权利理论概括为自由的任意,并将之作为对自由问题讨论的起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此"任意"出发,确立了德国观念论对自由的规定的基调,这就是"自我规定"和"普遍性".黑格尔充分肯定了康德道德哲学的这一思想功绩.他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了重构,将之作为"主观自由"环节纳入自己的自由理论体系.在此重构中,黑格尔也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具体宪政主张因时而变,但其宪政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宪政实现途径的过渡论和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只问政体,不问国体"论。究其原因有二:梁启超将救亡图存作为其宪政思想的目的,将具体的宪政主张视为手段;梁启超的哲学思想深受进化论的影响。梁启超的过渡论呼应了他所处的中国历史上社会变迁最为遽烈的过渡时代。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只问政体,不问国体"论融贯了他所谓的"保守心"与"进取心",既保持了其思想的连贯性,又能与时俱进。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认为,“宪政”的核心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他的宪政思想是对近代以来宪政探索的超越,“理性主义”是胡适宪政思想的重要特征.但这一特征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在那个喧闹的、动荡的时期,以宪政与一个专制的政权对话,只能是一场徒劳.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中西学兼具的理论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梁启超的究政思想大致包括:废专治,立宪政;立究政必兴民权;无宪法不足以立国;立宪国必分立三大权这四方面内容.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由于时代条件所致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其积极的历史贡献.梁启超的究政思想对于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渊源、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内容、梁启超宪政思想的评价三个方面对梁启超宪政思想展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奕劻多年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外务部,广泛地接触到外部事物,对宪政有较深刻的理解.考察他在清末预备立宪进程中所从事的一系列宪政活动,他的宪政思想体现为:从速立宪思想、三权分立宪政思想和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思想.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存亡的严峻形势下,各界要求国民党政府缩短训政,尽快实施宪政,爆发了民主宪政运动,作为国民党元老派代表的李烈钧在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李烈钧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真诚继承者,他主张以民主政治改革推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认为民主与抗日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他扶病奔走呼号,要求国民党政府实施民主、开放政权,其民主宪政思想和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8.
对道德主体的规定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康德通过普遍化论证策略的运用,把道德哲学的根据莫定在"理性事实"的基础之上,在不同的著作中从各个方面对道德主体进行了规定.本文试图在梳理康德论证思路的同时,从中发现一些相关的特点和问题,进而对康德哲学中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兆刚 《东方论坛》2007,(1):88-93,104
清末改良派思想家的宪政方案既包括为人熟知的君主立宪和议院思想,也包括地方自治、发展社会团体、舆论监督等构想,还包括对分权制衡等立宪精神的阐述,为时时的中国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宪政图景.清末的宪政思想一方面极为丰富,体现在其宪政方案的详细具体,包括了宪政制度的大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其对宪政基本原则及精神的探讨与宣传又失之简单,且多有误读,形式上的完整隐藏着内容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宋教仁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为核心,对其独特的宪政思想体系作了探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在理论上较为成熟,但他的宪政思想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他在实践中却很嫩弱,忽视中国的国情而终于失败。  相似文献   

11.
宪政即民主政治、立宪政治或宪法政治,它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政治为核心,法治为基石,人权保障为目的。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对宪政进行集中论述,但他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思想的同时,对宪法、民主、法治以及人权等宪政要素进行的深刻阐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梁漱溟先生关于宪政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契合时代与国情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梁漱溟是从儒家的特有的"生活世界"来思考和探索宪政的深层而又紧迫的道路问题的,其宪政路径选择可以概括为:面向底层生活世界的宪政路向。这种宪政模式或者路径,其主要内涵包括着眼中国农村基层社会,培养团体生活习惯,养成社会"新礼俗"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和充实的内涵。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征、超越中西功利主义之争、超越工具理性局限、坚持宪政运动的实践性。梁漱溟这一宪政思路,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动宪政民主进程,具有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民主宪政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积极倡导宪政,反对独裁专制,认为宪政在中国是可行的,只有民主宪政才能建设强有力的政权。他主张通过民主法治团结人民,约束政府,以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民主·法治·人权--董必武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必武作为无产阶级法学家的杰出代表,其法学思想非常丰富。他有关宪政的论述比较完整,其宪政思想中,民主是其核心,法治是其基石,保障人权是其目的,由此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宋教仁对资产阶级宪政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为核心,对其独特的宪政思想体系作了探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在理论上较为成熟,不可否认他的宪政思想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他在实践中却很嫩弱,忽视中国的国情而终于失败。而这正证明了一条真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的道德哲学基础是公平正义的观念 (Justiceasfairness) ,而“原初立场”和“无知之幕”是其理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他首先在一国之内得出了民主宪政两个政治正义的原则 :公平原则与差异原则 ,晚年 ,他在《万民法》一书中又将这套原则推广为国际交往原则 ,企图在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建构国际和平的新秩序。这一宏大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代表了 2 0世纪后半叶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伊藤博文是继大久保之后明治政府中最重要的政治家,身为明治政府第二代领导核心,他是明治宪法及其配套的政治体制的主要创建者,对近代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伊藤博文在制定明治宪法前后的宪政思想进行尝试性剖析。他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主要体现在明治宪法当中,突出表现为稳健的渐进主义、天皇主权下的立宪和德意志式的立宪君主制,其中伊藤博文在制定明治宪政体制时对德意志的宪政模式的吸取主要体现在内阁与议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现代实行宪政的典型性国家,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制度,则是在长期的法治运作中不断演绎、不断发展而来的。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赖以生成的思想基础;对英国宪政传统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历史基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美国宪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宪政"包含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和法治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思想自由权在我国宪法中未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与国际公约和各国立宪潮流不符.事实上,思想自由权载入我国宪法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当以思想自由权入宪构想为契机,顺应"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美好愿望,建立起中国的思想自由权宪政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