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娓 《唐都学刊》2003,19(2):114-117
意识旋律是诗歌词句之下情感的潮动流程 ,是诗歌词句间联系的内在脉络 ,是诗歌的真正生命。诗歌鉴赏的关键 ,就在于把握好其内在的意识旋律 ,并通过声情韵律等外在形式使其准确地再现出来。诗歌的意识旋律由诗人的胸襟气质、富于意态的典型词语、洪细得当的声韵色彩、恰如其分的长短句式四个因素共同促成  相似文献   

2.
王怡静 《创新》2009,3(5):91-94
随着自然主义的思潮涌进中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逐渐透露出诸多自然主义写作原则。一部《半生缘》描述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道尽了世间的无奈,也暗暗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探究其描写手法,我们发现张爱玲女士在写作中运用了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原则,无意或有意,我们不得而知。诚然,在中国文坛上始终没能出现一支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但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则渗透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不同流派之中,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学院派诗人 在美国文学史上,往往把作家分为“白脸蛋”与“红皮肤”两类。前者偏重欧洲传统,讲究形式。在诗歌领域,以T.S.艾哈特为首,成为威严的学院派。后者重视美国本土文化,书卷气轻,在诗歌领域,以W.C.威廉斯为主,弗洛斯特、桑德堡、林塞或金斯堡都是美国乡土气重的诗人,19世纪的惠特曼和狄更生更是开这风气之先的著名诗人.这些诗人都在非学院派之列。 至今,学院派与非学院派并存于美国诗坛。他们互不服气,各自以己之长攻他人之短。他们在动荡的60年代,争论尤为激烈,结果却使美国诗歌形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格局。总的来看,非…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20世纪50-60年代的情书与情诗,既存在相似性或变异性,又存在内在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对其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分析,可以有效观察“当代诗歌”正副文本之间内在的复杂关联,拓宽诗歌“正文本”的阐释空间.由此出发,可以从副文本资料的分类梳理、价值重估与问题探究等多重维度入手,反思“当代诗歌”演进进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推动“当代诗歌”研究在新的向度上再出发.  相似文献   

5.
脱剑鸣 《社科纵横》2004,19(6):193-194
文章对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陈远刚 《探求》2008,(1):79-80,78
台湾著名诗人商禽在青少年时代曾经有过不断逃亡的艰险经历,这一点深刻地影响到他的诗歌主题;同时其敏锐的现代感受力,又加深和强化了这一主题。诗人在诗歌中揭露了外在和内在的现实对人的生命的束缚和异化,凭借黑夜和梦的意象在纸上展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逃亡之路,以对自我进行救赎。但清醒的理智又让他意识到现实的异己力量的强大和无可逃避,从而在他的诗歌中加入了绝望和悲哀的不和谐音调。这种心灵与理智间的悖论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主题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现代感。  相似文献   

7.
论日本近代的“奇迹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迹派文学以内心整合来超越此前的自然主义主张,此派的共同特质是重视将自我伸展到内心现实,作家们在被社会锁定的范围内发挥着最大个性,其创作素材主要来自身边琐事,有“后期自然主义”之称。比照新思潮派,此派缺乏理智性,“私小说”倾向鲜明,但个性角度丰富,脱离了“平面主义”旧套。奇迹派中不乏关心社会、富有有正义感的作家,如广津和郎与宇野浩二。  相似文献   

8.
诗意创造的曲线图式邢海珍诗歌是由语言构筑、在表意上具有很强空间性特点的艺术形式。从体制上着眼,这种看似简单的文体其内在构成却是相当复杂的。诗,不直接传达思想,这大概已是不成问题的定论。而情感因素居于主要地位的诗,一般说也不直接传达情感。中国古代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自然主义在哲学和伦理学中的表现得出一个结论:自然主义的本质在于承认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可以是主、客体之间的,可以是经验和自然之间的,也可以是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连续性,更可以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但是当代自然主义的最本质的内容就在于承认科学和认识论之间的连续性认为二者是相通的,认识论的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魏艳 《社科纵横》2005,20(3):136-137
中国新诗从现代发展至当代,在张扬“个性”的大旗下始终聚集着众多的支持者。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家园,只有经过升华的情感才能成为诗歌的情思。面对诗歌日渐偏向于“私人化”的倾向,在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性、含蓄性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诗歌内涵(情思)与读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共鸣”。这就不免要我们仍旧关注诗歌情思的哲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魏珞宁 《浙江学刊》2023,(5):211-218
唐前与清代材料描述的建安以前诗歌史从纷乱变得整齐,蔡邕是“前史”成立的关键。蔡邕的诗人身份日渐重要是其进入诗史的基础,身份转变又倚赖诗作的发掘。明代增续《文选》、编纂总集和别集的活动中,《翠鸟》《饮马长城窟行》等诗经由不同路径被统一划归为蔡邕的代表作。这些性质、旨趣各异的文学活动基于文献的递承利用,拼接出有关蔡邕诗歌的知识,进而孕育他的诗史评价,这是推动文人诗“前史”成立的基本机制。蔡邕的诗人身份能被认可,与其诗歌在汉晋之间具有一定影响相关,这是“前史”成立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爱情小说的演变与自然主义邓时忠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爱情题材小说,从一开始具有强烈的悲剧力量和审美价值,到逐渐演变为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刻意描写,完成了从形而上至形而下的审美位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主义的消极因素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积极方面却被弃置不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小说月报》与日本自然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翌 《唐都学刊》2006,22(2):89-92
20世纪初,自然主义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艺思潮。直到1920年,自然主义才被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译介出来。中日之间文化的互相影响是深刻的,这其中自然主义的截然不同的命运令人深思。这种情况的形成及其原因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论,一种尚未完结的思潮,对日本自然主义的评析还远没有定论。以沈雁冰主持的《小说月报》为中心,对20年代日本自然主义的传入及变异进行研究,比较中日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加强对此现象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诗格包括两层涵义,一为品格之格,一为格式之格,陶渊明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开辟了诗歌题材的全新领域,决定了诗歌格调的崇高。其全新的诗歌内涵促成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开拓,形成了新风格的构建,含蕴着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陶诗的深层次贡献,开拓了中国诗歌美学所蕴含的民族气质和表现力,唤醒了历代诗人的诗歌自觉精神,代表了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  相似文献   

15.
常俊杰 《生存》2020,(12):0054-0054
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是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但是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诗歌方面的内容其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然而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审美情趣方面是具备不可替代的功能的。在目前,高中阶段诗歌教学整体重视程度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中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一些逻辑问题,这些问题毫无哲学根据,且在环境伦理学的下述四个方面扰乱了人们的一般理解。一、生态哲学或哲学意义上的生态学环境伦理学在生态科学中,在生物有机体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中有其自然主义的基础。“生态系统”这个词是最通用的、描述这种内在统一的术语。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巴里·康蒙纳据此提出了生态学第一定律:联系是普遍的。生态哲学家们并不认为你  相似文献   

17.
"不可或缺论证"是当代数学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关涉数学实在论成立与否的核心论证环节.在"不可或缺论证"的争论中,奎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其立场在这场争论中处于一个关键位置.奎因哲学,特别是其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确证整体论和本体论承诺命题,构成了"不可或缺论证"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数学实在论辩护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由于奎因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内在矛盾,这些理论框架又同时激发着反数学实在论的发展,即奎因哲学引导着"不可或缺论证"正反双方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宋刚 《日本研究》2008,(3):80-82
大正末年至今,“私小说”这一文学表现形式一直活跃于日本文坛。而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正是私小说的源泉之一。因此,看清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理解私小说,乃至打开日本人心理之门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是如何被日本文坛所接受的。本文认为,1891年末到1892年初在森鸥外与坪内逍遥之间发生的“没理想论争”的结果之一,就是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被日本文坛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剖析诗歌引幽抉微、由浅入深,挖掘了《龟虽寿》一诗的理性意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只要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掌握并运用这一规律,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借理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抒情主人公乐观向上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近代词论个性的迷失与重构陈铭从总体而言,词在近代衰微了。尽管词集繁多,词话兴盛,词人不少,但这一文学体裁,在近代文化思想中,既不能与诗歌、散文、小说相比,又不能恢复两宋的文学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试图通过近代词论内在矛盾的剖析,探求近代词学衰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