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司法独立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原则,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欧国家,后来得到了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法律确认。清朝末年,这一原则开始传入中国。我国现行宪法也确认了这一重要原则。不过,我国的司法独立原则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原则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为更好地贯彻我国的司法独立原则,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顺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大对个案的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实行司法机关的垂直领导体制;实行人事和财政的独立管理;借鉴国外确保司法独立的有益经验;提高司法机关自身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司法公正保障制度之现实分析1、关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制度:实践了司法独立原则的一些内容,但不彻底,不仅未起到积极阻却司法不公的作用,相反,为司法不公现象留下了可乘之机。司法独立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它为司法人员严格执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司法人员排除干扰,凭自己的良知和法律专业素质正确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维护司法公正。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司法权独立。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平行。②法官审判独立,不受任何干涉。③司法人员独立,以法律直接规定司法人员地…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反腐方面一直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反腐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腐败能人"被查处是罪有应得,但难免令人惋惜。反腐陷困的根源在于依法治国方略尚未得以较好地实现,表现为宪法的权威尚未树立、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得不到切实贯彻、人治历史悠久、法治观念淡薄等。解反腐之困须树立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须完善制度和体系,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须依法治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4.
建立在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司法独立原则虽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它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对实行议行合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在本国的宪法中都确定了这一原则,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独立原则一般都停留在宪法中的原则性规定上,这些规定都不明确、不具体,特别是对于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司法独立缺少法律规定。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早在1954年,就在宪法中确定了司法独立原则,由于未能在国家权力行使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分工及制约机制,因而司法独立难以真正实现。1982年宪法…  相似文献   

5.
李毅 《兰州学刊》2001,(1):71-72
在任何一个追求司法公正和现代化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合理化的社会中 ,司法独立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所谓司法独立就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 ;司法机关行使职权时 ,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独立早已被大多数国家确定为司法乃至法治的原则。在我国亦实行司法独立的原则 ,并在宪法和法律中作了明确规定 ,其含义被规定为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笔者认为 ,这规定本身只赋予司法机关有限的独立 ,而这种有限的独立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较好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的行政监督机关,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监察机关主要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进行监察.监察事项主要包括法的遵守和执行、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处分决定的申诉和政务公开等.监察机关承担着广泛而复杂的职责,必须科学把握自身权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7.
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三权分立,就是立法、行政和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所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而又相互制约,二百多年来,在资产阶级国家中,一般都由议会行使立法权,内阁或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相似文献   

8.
一、司法的独立性目标模式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宪法原则。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在人民法院组织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监督权。”〔1〕根据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司法独立主要有以下的内在规定性:首先,在司法的运作体制上,要求司法与立法、行政分离,尤其是司法与行政分离,彻底抛弃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传统体制。传统的司法…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时期的司法独立表现在制定了一套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法律典章;选拔了一批具有现代政治理念的司法人才;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中的公审会廨;严惩贪官,初步显示了独立司法的威严.其未能有效实施的表现是行政干预司法,军阀干预司法.原因是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缺乏具有近代民主与法律意识的司法独立的基础力量,缺乏近代司法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刑事诉讼中法定的调整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关系的原则,人们对这一原则一直深信不疑。但笔者认为,这一原则中的“互相配合”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不符,其消极意义不容忽视。为此必须对该原则进行改革与调整,即废除互相配合的内容,同时侧重维护人民法院独立地位,保障其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强化检察机关的程序监督。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许多公司甚至根本就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其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从公司治理入手,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真正落实CEO两权分任,加大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力度,提高公司的股权分散程度,将有利于促进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监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司法改革面临四大核心问题 :司法权是中央化还是地方化 ,是制度改革还是技术改革 ,是立足国情还是强调接轨 ,是统一推进还是各自为政。根据我国司法改革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和现有的社会体制 ,以及我国司法体制的现状 ,笔者认为 :我国司法改革的必然选择是 ,在全国统一规划和领导的前提下 ,有计划、分阶段地实行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独立的司法体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13.
姚荣泽案是民国依据司法独立和现代诉讼理念审理的首例案件。作为民国第一大案,姚案所反映的案件争执点,所反映的西方诉讼审判理念,让我们重温了司法独立的理论在民国初年的大胆实践,其不够理想的结局,反映了法治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传播视野中的网络写作及其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绪义 《云梦学刊》2005,26(3):91-94
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写作,应该把写作纳入网络传播的视野,才能真正理解网络时代在线写作的意义。网络写作在功能上、观念上、文本上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较明确的走向,从而使之与网络传播建立起互动框架。  相似文献   

15.
"执行难"是司法权威受到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解决"执行难"也是当前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对执行权性质的正确认识是建立合理执行体制的前提和基础.以国家权力的分工与制约理论为基础,从行政权和司法权性质上固有的差别来看,执行权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权,并不具有任何司法权的特性.由法院行使执行权不仅不会更好地解决"执行难"问题,反而会加剧法院的"行政化"色彩.针对这种状况,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将执行权从法院剥离出来,交由行政机关行使.  相似文献   

16.
王人博  朱健 《阴山学刊》2007,20(2):82-87
目前,学界将“舆论审判”与“媒体审判”分别加以讨论并无必要,从舆论学和法理学的视角看,二者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媒体审判”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理念的冲突: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在中国现实语境中,这两种价值都有保护的必要,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对表达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平衡,从而建构司法和传媒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宪法司法化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莉 《阴山学刊》2003,16(1):74-77
宪法的政治性和宪法的法律性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对另一个方面的充分性和真实性产生影响 ,从而进一步影响宪法本身。我国宪法司法化的障碍不仅仅是人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 ,更大的障碍在于体制障碍 ,其体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限制了我国宪法的司法化。  相似文献   

18.
法院设置的地方化与行政化是影响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的两大弊端,阻碍了市场经济规则的有序建立和司法独立,如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保持司法独立与公正.众说纷纭,俄罗斯仲裁法院的设置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仲裁法院在俄罗斯法院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其管辖与审级如何?有何特色?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法院的设置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十年的司法改革,中国法院始终没有摒弃那种通过行政审批来进行司法决策的惯常作法。这既造成审理权与裁判权的分离,也使得合议制度变得难以实施。这种司法裁判的行政审批机制之所以盛行不衰,首先是因为法院普遍存在着司法裁判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混淆问题,使得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的司法官员难以与普通法官平等地行使司法裁判权。另一个原因则是在现行司法程序中没有建立一种"通过诉权来制约司法裁判权"的机制,使得控辩双方无法对法官的裁判权产生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高校涉讼现象引发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治理中的法律问题逐渐凸现①。近年来,学生诉高校的案件在全国呈上升趋势。在是否受理此类案件的问题上,各地法院一直持不同的态度,而且受理后作出的判决结果不同;出现在一国之内,司法实践对学生诉权保护不平衡的局面。这将有损于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既不利于保护公民受教育权,也不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因此,本文从高校涉讼案例出发,分析其实质,提出通过法律保留、正当程序、禁止权力滥用和司法救济等,完善我国的高校法治理论,以期对法学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