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近现代经验科学方法论在精神领域的延伸。但科学方法由于其固有的 主客体二分模式,反而构成对存在真理的遮蔽。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方法无法让我们达到存在的真理。只有审美经 验才能达到。但要借助审美经验达到存在的真理,首先要批判和改造审美意识,因为它是近代主体主义之产物,遮 蔽了美和艺术品的本体论意义。对艺术和艺术品的分析展示了艺术,艺术品与艺术经验者的同一和交融,显示了艺 术作品的存在论本质。但是,对艺术品的现象学还原固然打开了新的视域,揭示了为主体性哲学所遮蔽的艺术与生 活世界的本质关联,但主客体二分模式的消解却为价值相对主义铺平了道路,所以近代美学中美的伦理功能被削 弱。  相似文献   

2.
艺术应该如何去展示社会生活,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艺术品和它的消费者之间应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一种艺术手法入手,对此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艺术,自人类脱离了蒙昧状态以来就创造着它,享用着它。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齐说不一的问题。艺术又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在人类艺术实践的历史长河里,产生过不同的艺术流派,形成过不同的艺术观念,或摹仿生活,或表现情感,或重在写实,或重在写意,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都在不同的侧面向艺术的本质接近。不同的艺术观念创造着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甚至都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究竟哪种艺术在漫长的攀登道路上更接近艺术本质的峰巅?艺术发展史上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里指出:“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作为自然底向人的生成,所以他关于他经过自己本身的诞生,关于他的发生过程有着直观的无可反驳的证明.”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造就了人的基本才能和品格,而且这种才能和品格的物化(包括在“人化自然”中,实现自身的改造),创造了整个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如果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那么,艺术的历史和艺术品同样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的确证,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标志.艺术本质特证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误读与还原     
艺术创造行为的本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客观上包含着大量的“空白”和“未确定点”,这既是艺术本性的一种表露,也是文学作品作为客体的一种本质规定。作为读者,他需要在阅读中用想象来填充。在作品表现的引导和暗示下,读者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作品联系起来,用自己在现实中形成的生活图像去想象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因而,“误读”的存在不可避免。以英加登的“具体化”理论尝试分析误读的缘起与作用,并在对翻译文本的着重分析中,探讨还原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教学艺术本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教学艺术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是相对独立、具有自身形态、以“作品” (通常称为艺术品 )形式出现专供人们欣赏的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范畴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艺术 ,它有其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作品存在 ,可收藏、可传播。而教学一般没有抽象的静态的作品存在 ,虽然它有创作和欣赏 ,但它是将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合二为一的。欣赏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而是手段———即以欣赏式的情感调适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 ,而且这一作品只能让“在场”的学生欣赏 ,它缺…  相似文献   

7.
李贽的情感美学观是建立于其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基本内容包括情感的本体性、情感的自然性、情感的真实性、情感的个体性四个方面。在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中,他将情感主体提升为最高本体,标举了情感本体论;在艺术创造内外机制关系中,以情感的真实化、个性化规律为艺术立法,从而把传统的情感美学观推进到一个标志近代人文主义觉醒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湘菜翻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艺术的接受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是美学实践的中介。现以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依托,阐述湘莱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力求重塑源语言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湘莱从物性存在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审美艺术的生命力从而为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马利坦认为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 ,它所表达的是存在的奥秘 ;艺术是实践的智性的善 ,与应该完成的客体的创造相关联 ;美的艺术与实用的艺术不同 ,但彼此又有联系。他的艺术观对研究、认识、从事艺术活动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0.
《观众心理学》是陆一帆先生继《文艺心理学》之后推出的另一部专著。20世纪文艺理论和批评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艺术主体性的介入。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只有在创造者、作品结构、阅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透彻的理解。《观众心理学》可以说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的走向,它把读者观众当作艺术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把艺术看作是一个不断完成着的开放的过程,而不是既成的滴水不入的封闭结构。从全书的理论框架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由创造者、作品和欣赏者共同参与完成的整体,把艺术史同时也作为一部审美心理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是想把克罗齐的批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说明,并对这种方法所提出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克罗齐把一切精神生活,一切人类活动分为四种形态:通过直观(艺术)来认识个别事物,通过逻辑(哲学)来认识一般事物,(通过经济学)来选择个别或有用的事物,以及(通过伦理学)来选择一般或善的事物。关于文学和艺术批评,克罗齐认为:一个正确的批评定义应该适用于一切艺术。这是与他的这一假定相符合的,即艺术是一个统一体,它的不同的形式只是经验上的、人为的区别。批评就是判断,而作为判断看,它是属于哲学或历史编纂学范围的。批评是对艺术对象的认识,是某一项个别活动的历史叙述,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形式之一。克罗齐批评主张的实际含义(暂时丢开他的批评方法的理论意义)的基本特点是对于艺术品的人文主义的判断,是发现和分析艺术品的人性内容,再加上对于内容是否变成形式或仍停留在材料阶段,以及对于一件艺术品是不是诗歌或其他东西等问题的判断。他认为批评家的职责在于寻求作者的根本情调;他只企图指出某一特殊人生境遇之下的自觉的情趣,而不想对它作理智的认识,或强调实际行动的意志,或表示感到因利害关系而要求参与的愿望。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克罗齐的艺术理论中看到两个方面:首先,他说明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直观),接着他就要用消除法说明艺术或直观不是什么(不是逻辑,不是实用,不是正义)。照克罗齐说来,批评家应该在艺术作品中把真正的直观(一种已经成为具体完美形象的真实感情)跟其他的东西,跟非诗歌区别开来。这就是批评任务的目的。他的批评方法的两个核心论点是:艺术个性的准则以及艺术个性和一般历史的关系,对待艺术作品唯一不矛盾的方法就是认识它的绝对个性,否则就容易忽视它的具体的现实性。严格说来,只有个别作品才是审美判断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认为,任何一部艺术品都不是和审美主体对峙着的对象,而是一种多层面未完成的,需要观者的精神注入而加以充实的结构体。没有观者的理解和观照,它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既不孤立地在艺术品中,也不仅仅系于审美意识之主体上,而在于审美意识和作品相互交融的特定理解活动中。这种真理体现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不具有绝对的价值。观者同艺术品的每一次邂逅,都是一次意义生成的创造,同时又为后继者精神的注入留下了特有的空的空间,使得这种相对的真理始终立于一种可能性的未来视野的期待之中。那么,这种相对性的真理是艺术真理的一种可靠的特征吗?这种相对性真理是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吗?  相似文献   

13.
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逝世已经140周年了。但是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却以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至今仍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皮却林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个艺术典型的问题上,确曾存在着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必须“揭露他行为的卑鄙,玩弄女性的骗术,自我分析的虚伪性”。(《论毕乔林形象的个人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极为苦闷,在原来信佛的基础上,更笃信天台宗与禅宗。佛教的出世思想寸柳宗元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审美趣味、山水游记与景物诗的创作都有巨大影响。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柳宗元张扬了创作主体意识,摆脱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对永州山水进行超功利的审美观照,在作品中创造了空寂、幽旷、宁静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5.
阿瑟·丹托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家和评论家之一,他与美国艺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后现代艺术流派例如波普艺术和达达艺术进行了哲学层次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影响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他认为艺术品是在艺术界之中获得艺术品的地位.他提出,在当代艺术被哲学化了,从而导致了艺术的终结.他的艺术终结观对于国内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艺术的哲学化与终结"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尽管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并非其唯一的附载方式。把"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扩展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由于我国公共艺术现状存在着艺术品的总量不足、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艺术品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艺术品的公共性需要提升等问题,加强公共艺术规划的研究和管理就十分必要,它可以提高艺术品本身的总体质量、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以及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舞蹈艺术来说,意境美的创造是其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舞蹈的灵魂。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并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鲁迅前期的思想是以人道主义与进化论为基础的,他的生命美学观建构于此.他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提出“生命的路是进步的”,鼓励青年在创造新文明中让青春焕发出美.他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对艺术的价值、意义从生命美学角度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鲁迅前期的生命美学观与新世纪的人文潮流是相吻合的,对当今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伍略是我省最具影响的民族作家之一。这种影响力的产生,既是缘于不少力作的奉献(诸如《山林恋》、《麻栗沟》等),又与作家30余年持久不衰的创作势头密切相关。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创造,考察伍略自50年代中叶起始的创作历程,不难发见在这位苗族作家身上,始终充盈着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一特点在他的近作《热风》与《贫土》中得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