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07,(5):65-65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青水石”。“黟山清水石”被民间称之为世界两大“活石”之一。黄山古时曾被称作黟山,黟县始建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故有“古黟”之称。  相似文献   

2.
我因写徽州古村落丛书中黟县黄村一书,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在几本书中,都提到黄村始建于宋代的灵惠庙大殿内,原有一块南宋“灵惠庙碑”,《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记载为绍兴十七年立。后来看到另一本书,提到该碑为绍兴二十七年立,毫无疑问,这二者之间,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甚至二者皆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在有关文章中,还提到此碑记载有当年方腊义军过黟县西武时,对百姓秋毫无犯,使“生灵安业”的内容,故俗称“方腊纪事碑”。  相似文献   

3.
黟县西递村是中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徽州文化中徽州古村落的人居聚落杰作。就在这片“桃花源里人家”座落之地,山川园地曾经到外有苎麻的种植生长,其域内人称“瑞霭桃源”的源头村曾经是“家家积麻纱”的黟县麻布手工纺织传统技艺留存地。由于“化纤”的风靡。塑料的普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苎麻”、“麻布”、“麻纱纺织”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4.
自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安徽古村落”,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徽州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成为“徽州文化”研究保护的重要内容。当然,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先要弄清整个“文化遗产”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古徽州(现黄山市),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安徽南陲。东有大障山。西有浙岭,南有天目山,北有风光秀丽的黄山。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隋置歙州。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歙州始领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仍辖6县。位于群山盆地的休宁、歙县的岩镇(现徽州区)、古溪、黄墩、潜口,休宁万安、阳湖等是徽州早期的移民村落。现黄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原属休宁县所辖,历史上有“十里樯乌”、“一邑总市”.“皖南巨镇”之称。  相似文献   

6.
也谈“徽州”名称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徽州地,秦朝属会稽郡,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称新安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称歙州。以“徽”名州,据《宋书·地理志四》载,始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领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县。为什么叫“徽州”?传统的说法是因为绩溪县有徽岭,《太平广记》说绩溪有大徽村,所以改州为“徽”。也有的  相似文献   

7.
在山环水绕的徽州(古歙州,新安郡),绿树丛中,矗立着一座座粉墙黛瓦檐牙高啄的楼房。这其中,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黟县西递和宏村村落。这些引世人瞩目的古民居,能历经沧桑健在,时时听人解说:徽州地处偏僻.没有遭受战争破坏……  相似文献   

8.
黟县高举“世界文化遗产”、“世外桃源”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三大品牌.加快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精心打造全国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县。2004年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直接收入5581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4.4%和103%。旅游业真正成为黟县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为龙头的三产成为黟县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扩展到“3+2”模式(苏浙沪+皖赣)的泛长三角。  相似文献   

9.
要注重研究徽州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由于未能到徽州一游所流露出来的怨叹。可见徽州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徽州,原名歙州,隋初曾改名新安郡,唐时复称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治所在歙县,辖县相当于今的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江西婺源等地。此后,升为江南东路。  相似文献   

10.
徽州(今黄山市)黟县和歙县的建立,可以说是与中国郡县制的产生同步的。史志界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六》,把这个日子定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于县名的由来,新编《黟县志》和《歙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张然  曾庆贺 《理论界》2007,3(10):172-173
被称为20世纪第五大发现的徽州文书,其内容是以徽州籍平民家庭为主体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商业经营、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具有原始性、唯一性、民间性、真实性等特点,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徽州文书的考察,具体分析明代商品经济观念及析产分居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认为明代的徽商用“迭相为用”的功名观代替了“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功名观。在析产分居理论上,则用民间的“常理”代替传统儒学的“天理”。阄书和产业批受是明代徽州地区处理家庭财产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徽州三雕的历史渊源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它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代家具和各种工艺品的雕刻,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的结合部,位于安徽省的南端。它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即有土著先民在徽州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行。秦置黟、歙二县,晋称新安郡,宋改徽州。明清时期的徽州府,领有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和婺源等六县。  相似文献   

14.
樵贵谷     
徽州“说鳖” 黟县历史上曾有关于“樵贵谷”的记载。南宋罗愿《新安志》:“樵贵谷,方舆地志云,黟县,北缘岭行,得樵贵谷。昔有人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入穴廓然,周三十里,土甚平沃,中有十余家,云是秦时离乱,入此避地。又按邑图有潜氏村,事已见第一卷。”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著姓望族述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魏晋唐宋以来由中原等外地迁入徽州在历史上形成的众多“世家大族”之外,构成明清时期徽州著姓望族的还有当时在徽州六邑新兴的诸多“著名家族”。而这些新兴著名家族的产生又植根于如下两方面:一则是徽州商人那种贾儒相通“迭相为用”的功名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一则乃明清社会风尚递变下徽州社会中贾与儒的良性循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即导致了望族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6.
《徽州社会科学》2009,(9):43-46
奇妙的山水,优质的生态,精致的文化,诗意的乡村,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走进画里乡村、体验桃源仙境、感受徽州文化。黟县,已然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名不见经传的皖南山区小县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强县,黟县在前进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描绘出一幅后发争先的壮美画卷,中国画里乡村在悄然中完成了一次美丽嬗变。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9,(1):52-52
梦圆大徽州:徽州女人的歌哭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现象,作为一种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挖掘、整理、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一些徽籍学人予以了关注,并作了初步探讨,如黟县的余治淮先生。其实,歌哭,就是以歌的方式哭,正所谓“哭得像唱歌一样”,这种带有旋律性的歌哭艺术在中国流传已久。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09,(2):26-26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歙州所辖黄山风景区、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之地改名为徽州。徽州之得名,到己丑之年,已经整整888周年。888年,在人类历史上虽只有短短的一瞬,而徽州的先民百姓,却以绩溪牛、徽骆驼的精神,在泱泱中华的这一块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上,创造了经济、文化的绚丽辉煌,实现了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大崛起。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一年来,相关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进一步重视徽州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在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这一实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跨两省(安徽省、江西省)涉三市(安徽黄山市、宣州市,江西上饶市)九区县(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绩溪县、婺源县)以及黄山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空间区块,行政的分割使得保护区的实验无法切实推进,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0.
据《学术动态》第八期载,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焦兴国最近提出“产业塔”概念及其原理。他认为,社会经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走向科技文明……社会经济的这种发展,正是一种叠高“产业塔”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是:①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叠高“产业塔”的过程。社会愈发展,产业塔的层级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