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明人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中,记载了仡佬族的丧葬习俗:“仡佬,一曰仡僚,其种有五:……花布者为花仡佬,红布者为红仡佬,各有族属,不通婚姻。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主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行边纪闻》中,亦有与此相同的记载。自此以后,在一些笔记和地方志书中,也有关于仡佬族的此种丧葬习俗记载。近人的论著,则多以此记载,作为仡佬族行悬棺葬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此记载,并不准确,现对此记载的演变情况及其来源,考订于后。  相似文献   

2.
柔然族与其他所有蒙古住民一样,是狩猎畜牧的民族。这一点可通过下述史料记载得到考证。“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其土地深山则当夏积雪,平地则极望数千里,野无青草,地气寒凉,马牛龁枯啖雪,自然肥健。”(《宋书·索虏传》芮芮条)“芮芮逐水草……马畜丁肥。”(《南齐书·芮芮虏传》)可汗“阿那玻起而言曰:‘臣之先,逐草放牧,遂居漠北。’”(《魏书·蠕蠕传》)《魏书·蠕蠕传》在记载当时依存于阴山北麓的纥突邻部族的柔然部族的情形时说:“岁贡马畜貂(犭内)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这段记载不外乎说明,他们根据冬夏季节的不同,游移于漠北与漠南之间,进行狩猎以及畜牧活动。此外,北魏尚书崔浩就柔然游牧的情形向北魏世祖这样说道:“漠北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西部和福建惠安县东部地区,至今为止都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婚俗——妇女婚后“不落夫家”习俗。广西西部地区流行这一习俗的是壮族,福建惠安沿海七个乡镇流行此俗的居民则是汉族及个别回族。虽然闽桂两地相隔较远,民族文化生活风情等方面也各有差异,但是两地这一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中却还包涵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东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广西壮族居民“不落夫家”习俗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较早。目前一些研究者多以明代邝露《赤雅》及有关方志古籍记载为凭,  相似文献   

4.
女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当他们分布在黑水一带的时候,“夏则随水草以居,冬则入住其中”。“喜耕种,好鱼猎”,猪、羊、鸭和乳酪是其喜爱的食物。金国建立以后,先后与辽和南宋有过经济文化往来。特别是女真进入中原和汉族交错杂居以后,他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四时节序,皆与汉同。女真上京会宁,“燕(宴)饮音乐,皆习汉风”,中原地区的上元灯节等习俗,亦为女真所吸收。南宋的茶叶,在金国境内“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  相似文献   

5.
抢婚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如侗、傣、壮、土、苗、景颇、阿昌、锡伯族等民族的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抢婚虽然“不是人类婚姻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未在人类历史上普遍流行过。但它毕竟是我国少数民族诸多婚姻习俗中的一种”。它与其他民俗一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各  相似文献   

6.
对于渔猎民族室韦的冬季“凿冰捕鱼”的习俗,由于史籍记载疏略,后人知之甚少。利用与室韦人有共通习俗的其他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文献材料和大量民族志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推知室韦人冬捕习俗的内容。这种捕鱼方式具有多样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虽然当下冬捕是古代冬捕习俗的延续,但古今冬捕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8.
一、族源 鄂伦春族由于自己没有文字,有关历史性文字记载的资料,主要是历代朝廷的“征调”、“赏赐”和“献贡”等有关记录。据《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扑猎为业。元时称为林中百姓,国初为树中人,又称使鹿部”。元时称“林木中百姓”,是指居住在东北一些民族的泛称,并非鄂伦春族的专称。所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豆满江彼岸的间岛东北的绥芬河流域。从间岛方面越过窝集即密林地带,就到了绥芬河上游,从此地往下有都骨、尼麻车、南突兀狄哈等族,即森林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当然都是狩猎民,但因地处亚洲季风的最北端,尚可进行农耕。以下,为了便利起见,用“有农狩猎民”称呼他们。《李朝实录》对他们的情况有若干记载。这些记载是明朝弘治初年偶尔被其掳去的朝鲜文人和以后到这里讨伐的朝鲜军人所传。首先来看都骨族的生活情况。关于他们的居住情况《李朝实录》记载称:“其作室之  相似文献   

10.
白桦史话     
在东北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林海里,白桦是阔叶树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树木,约占阔叶树种的一半以上。白桦林所以这样繁茂,《魏书》记载说,鲜卑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乌洛侯族的西北,即今天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一带,他们曾在山上“凿石为祖宗之庙”。后来鲜卑族南下,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11.
侗族的服饰与侗族建筑在工艺构思以及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兹撰文论述如下。一、葫芦崇拜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始祖崇拜的习俗,都有兄妹乘葫芦舟在滔天洪水中得救才繁衍人类的传说,这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相似。根据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冰雪溶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的时期。一个葫芦能载两个人吗?人们因此怀疑神话中洪水泛滥的事实。但史籍中确有大葫芦的记载。唐代樊绰《蛮书》载有“瓠长丈余,皆三尺围”《国语·鲁语》载:“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可见千多年前的葫芦还能…  相似文献   

12.
“断发文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发文身”是我国古代百越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习俗。自古以来,每当人们谈论越人时,往往喜以“断发文身”为其文化和习俗的重要标志。这种风俗习惯无疑是原始社会的古老遗风,它与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蓄发冠笄习俗显然不同。春秋以来,中原人对这种习俗已难理解,只当作异俗和奇闻在史书中留下部分记载。汉唐学者为这些记载作了注释,其中虽然保存了不少史料,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近代以来,随着  相似文献   

13.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哭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民族论坛》2004,(8):43-43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每当新娘出嫁时,都时兴“哭嫁”,其场面浩大隆重,气氛热烈、凄楚。这种哭嫁活动,一般要进行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十天半月。并且认为,新娘出嫁“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得越热闹越好。  追溯少数民族哭嫁之习俗,早在远古时代就流行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有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嫁女时哭嫁的记载:“新人盛席庙坐,女伴亦盛锦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这种独特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直到婚姻自由的今天,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同的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这种婚嫁习俗以更加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扬 《民族论坛》2004,(11):48-49
冬令进补:源远流长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阶段。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天,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生;夏天,阳光雨露充沛,万物繁茂;秋天,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冬天,天寒地冻,万物休眠、闭藏。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具有这种四季更替的规律。从四季说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养生也…  相似文献   

17.
捡骨葬——壮族主要的葬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共骨”。(《墨子》节葬下) 关于“炎人国”的情况,其他古籍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我们知之不多。但《墨子》一书治学态度严谨,绝非一般“志怪”之书可比,书中记述大都有较翔实的根据。“楚之南”按方位考之,当在今湖南南部和广东、广西、贵州一带,这正是古代壮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正是壮族捡骨葬的真实写照,故《墨子》这段记载,无疑是壮族的主要葬制——捡骨葬的最早记录。  相似文献   

18.
阳盛海 《民族论坛》2006,(10):33-33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以色彩斑斓,款式多样,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它们每一种服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但我们在当今琳琅满目的服饰世界里,仍然依稀可以看到人类早期服饰的痕迹。那么,早期少数民族服饰到底有些什么形式和特征呢?树皮为衣人类服饰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从裸体时代进入草裙时代,将树叶、树皮裹在身上,用以遮羞取暖。在我国的古籍中,有关少数民族以树叶树皮为衣服的记载有很多。陈鼎《滇黔记游》中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以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云南通志》也记载:“当地的基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有着五十四个民族的祖国大家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原“基诺人”已经国务院正式承认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基诺,过去称为“攸乐”,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公社。虽有一万多人,但却有着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语言、习俗、经济结构和心理素质。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在它本民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三国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