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中产阶层成为香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层,其对政制改革既充满期待,又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因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以及和内地的融合程度等不同,香港中产阶层的政治取向又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细化分析中产阶层多元的政治取向,对于开展对港统战工作,稳步推进香港政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中产阶层的内涵进行梳理,同时对社区参与进行概念界定.然后,通过分析社区参与的类型、特征和渠道,认为目前中产阶层应当更倾向于自发性参与,并发现中产阶层与其他居民一样,如果在整个社区参与过程不能获得利益,那么他必然会选择较少参与或不参与.无论是中产阶层作为个人参与,还是作为一个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最终要的就是要保持参与渠道的畅通.其次,通过分析社区参与意识后发现,一般来说中产阶层的参与意识来源于其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决定于中产阶层的社会责任意识,受制于社区整体环境包括社区公共管理职能的完善.进而,通过发现中产阶层社区参与度不高这一问题.进而阐释中产阶层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受原有观念、行为模式束缚的原因,还有个人层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中产阶层社区参与不足、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对策,即通过居民利益社区化、社区自治制度化、居民参与组织化、社区服务产业化这四个方面来培育中产阶层社区参与渠道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借鉴心理学家索里与特尔福特的分析方式,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精英政治参与的现状,对乡村精英政治参与挫折感困境的成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对消解乡村精英政治参与挫折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产阶层"在中国是一个时尚词汇,但农村的确急需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有财富的"新型农民"。农村"中产阶层"需要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加以合理的界定。让农村中产阶层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参与到社会当中来,让其他阶层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力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社会利益集团的平衡和稳定。政府要设计和筹划出一套适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政治参与载体,形成中国特色制度化的农村村民政治参与机制,巩固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自我主观意识十分强烈 ,性格特征非常鲜明 ,人格缺陷也很明显 ,他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创作心态均体现了这一点。政治上的挫折感、失意感与主观意识中的优越感、表现欲望构成了谢灵运内心世界的矛盾两极 ,在苦闷与不平的心态支配下 ,他在山水诗中竭力张扬自我 ,追求另一种成功 ;反复阐发玄佛之理 ,以消解心中的不平之气。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梳理,指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并以2018年无效疫苗事件为例,探讨中产阶层在公共舆情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作用。本文认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是“情境化”的,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公共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21世纪经济动力重心和国际战略焦点区域将移至亚太地区这一大趋势,亚太地区地缘经济和政治战略地位明显上升。那么在这一地缘战略架构下的香港主权回归就大大超乎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它对于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张力的扩大及潜能强力的聚合均有助推作用,并将迅速改变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9.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农民工都处于“政治边缘人”的地位,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社会交往、组织化、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认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最能解释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其次是组织化变量,接下来是政治参与意识变量和社会认同变量,社会交往变量对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解释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0.
参与民主在西方主流民主(代议制民主)出现诸多弊端亟待疗救的状况下,主张回归本真的民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行使平等政治活动的权利。参与民主理论以人民主权论为基础,提倡公民通过平等自由地参与协会活动、工厂管理、社区建设、讨论对话的过程,从而使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得以提高,实现国家政治决策上的真正民主。它是为消除现代民主中精英式统治、公民政治冷漠、民主意识淡薄等问题,而寻求的改造完善主流民主的方案。参与民主虽有在操作、政治上层实行上的困难等不足,但对公民意识的增强和民主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在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颇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政民互动意识和网络信息公开意识对网民参与网络政治意见交流表达和网络政治行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术界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政治“稳定—缓冲”器的认知看似符合静态的中国社会结构,但就现实而言,却忽略了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过渡性。近年来,城市中产业主引发的愈演愈烈的邻避运动,更是挑战这一传统认知。基于R市“核邻避运动”的视域,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流下会发生转变,甚至出现了“稳定器”和“动荡器”两个相对立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差别阶层特质、中产精英上台等内部中介机制,以及怨愤情绪生产、政府内部分歧等外部中介机制,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制度限制”的二重性,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往往并不会演变为“颠覆—异化”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日期的临近,香港新闻传媒正在经历着一场由表及里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香港新闻传媒在文化情感与新闻视点、舆论立场与态度、角色与使命意识等方面的变化的分析,阐明了其母体意识回归与增强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新时期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女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性别意识是基于女性主体性地位与反思传统的性别秩序并强调男性女性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种性别平等意识,性别意识是建构平等的性别秩序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模型对性别意识视角下的中国女性政治参与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参与意识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弱;性别意识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显著影响,即性别意识越强的女性其政治参与意识越强,性别意识越弱的女性其政治参与意识越低;年龄、政治面貌、自评社会等级均对女性政治参与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受教育年限则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的发展。调查显示当前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状况与农民的文化素质、年龄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现状既存在积极进步性的一面,也存在政治冷漠、政治认知缺失和政治参与盲目性的一面。文章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村民委员会直选的角度对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民自主意识和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增强而产生的政治要求。农民政治参与主要受制度、社会、农民自身素质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从参与渠道、社会环境、农民自身素质三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阶级,其政治参与活动的发展对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单家集回族农民政治参与形式、动机、社会效应等层面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乡村和谐社会,还需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并且花大力气搞好农村教育,大力倡导农村政治文明,改善农村社会资本,在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18.
从兴起背景、问题、特征与培育路径四个维度,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系统分析比较中俄市民社会,探讨国家转型中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中俄市民社会的兴起背景相同,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律因素。中俄市民社会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包括非政府组织作用有限、中产阶级不成熟、公民政治参与冷漠、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俄罗斯市民社会发展还存在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政党制度发育不良、境外势力渗透和影响问题。中俄市民社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属于政府主导型,存在不成熟性和过渡性,同时中国市民社会具有自身的稳定性、渐进性、权威性特征。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培育非政府组织并发挥其功能,发展壮大中产阶层,培育公民意识,重视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防止颜色革命是中俄两国国家治理中培育市民社会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主要从历届行政长官选举、立法会以及区议会的选举情况,分析香港在回归后的民主进程,对回归后的香港政党发展做简要描述,展示香港民主发展进程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中产阶层是一个社会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社会逐步走向规范、成熟的显著标志.这里分析了我国中产阶层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性质与中产阶层的实际政治参与之间的悖论,以及普遍的社会诉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诉求渠道形成的矛盾、利益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不可协调性,并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