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亲自创办了《湘江评论》,主编《新湖南》,指导和帮助《湖南通俗报》等报刊的编辑工作,还组织和领导了“平民通讯社”,向《新青年》、长沙《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撰文投稿。毛泽东同志这些新闻工作的实践,同他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与研究是分不开的。早在中学期间,年青的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新闻报刊,到北京之前,就有创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的打算。他认为报纸是活的历史,通过它可以了解和分析政治形势,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①。从十七岁起,他就坚持每天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细心  相似文献   

2.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列宁的经历一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也是毛泽东早期的主要职业,是他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19年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时起,到1926年主编《政治周报》为止,毛泽东先后创办、主编或编辑过6种报刊,并就报刊编辑工作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毛泽东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仍然把报刊编辑工作当作自己从事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参与报刊编辑工  相似文献   

3.
近读一些报刊史著和词典,见对《北华捷报》的记述,多语焉不详,且有小误。特略述其始末,以正之。 《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因无自定的中文名称,又被译为《北华捷报》、《华北先躯周报》等。由英商奚安门(?—1856,希尔曼·享利,Shearman Henry)所创办,为英国人在上海的第一份英文周报。1850年(道光三十年)8月3日出创刊号,报型为对开四版,逢周六发刊。着重刊登广告、行情和船期等商业性材料。亦有言论和中外新闻(一周要闻)。 逮至1864年(同治三年)7月1日,该周报馆增出英文日报——《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此后,《北华捷报》在报头加注“字林(西)报星期  相似文献   

4.
陈志群是晚清妇女报刊界贡献最大的一个报刊创办者,他先后主编与创办《女子世界》(续办)、《神州女报》,和《女报》。《女子世界》思想激进,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融为一体,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神州女报》是为了纪念秋瑾而创办,因此大量刊登秋瑾被杀一案及秋瑾的作品,同时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女报》是《神州女报》的继续,为了能较长时间办下去,不直接谈反清革命,主要内容集中在女学、女权、改良旧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政治报刊以"主义"的宣传为己任,强化"喉舌"的身份意识。民国以降,以《民立报》为代表的政治报刊却呈现出"去政党化"的潮流,寻求独立的身份认同,以共和原理而不是政党意志介入政治纷争。同盟会(国民党)内部的激进党人则抵制《民立报》的共和范式,并就政治报刊与政党的理论关系展开激烈论战。随着"二次革命"的发生和"中华革命党"的建立,革命党内逐步确立不能容忍异己的政治文化,党报宣传强调绝对服从党义、纪律和领袖权威,报刊的党性原则得以再次确立。由于革命意识形态和袁世凯专制主义的双重挤压,以《民立报》《甲寅》为代表的政论报刊,或重返革命,或迅速停刊,揭示出逻辑说理的报刊范式在民初的挫折。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与幻灭,中国政治报刊很快集体拥抱激进,从"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文化意识上的"革命")来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字卓书,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江苏吴县周庄人。青年时代就学于上海南洋公学、浙江南浔浔溪公学及江苏苏州高等学堂,并开始接受、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8年(戊申),代陈去病主汕头《中华新报》笔政。次年,由谢逸桥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广州,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秘书,兼参谋。次年解军职,在沪创办《太平洋日报》;旋入《民立报》主编副刊,始用“小凤”笔名,共事者于右任、徐血儿、张季鸾、杨千里、朱宗良、谈老谈诸人。《民立报》停刊,入《生活日报》;该报被封,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竞雄女学、开明女学,兼为“民鸣新剧社”编辑  相似文献   

7.
林白水在辛亥革命前兴办新式学堂,筹办革命团体宣扬革命,并创办了《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等重要报刊,对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新闻和教育事业皆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姜复宁 《中华魂》2021,(3):18-21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产业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与阐发,这种对传播实践的关注和对新闻理论的抉发,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恩格斯17岁开始向报刊投稿,马克思大学毕业后便参与《莱茵报》的创办工作,而他们于1848年创办的《新莱茵报》更是在二人的革命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直到10年之后,马克思在致恩...  相似文献   

9.
周逸群同志在湘鄂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逸群同志字立风,乳名铜生,祖籍湖北省蒲圻县,1896年6月25日诞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镇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906年进城南小学读书,1914年到贵阳,入南明学校中学部读书,1919年初东渡日本,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3年春天,逸群同志回到上海,在《中国青年》的启发下,创办《贵州青年》旬刊,用笔“促进真实的民主政治;唤起民众底阶级的自觉,以与权力阶级对抗;不持狹隘的地方主义,于解决贵州问题时,并企图解决国家问题”。这时,逸群与恽代英、肖楚女同志建立  相似文献   

10.
1946年7月1日《群众报》在王爷庙创刊,用汉、蒙两种文字出版,周二刊,汉文版为八开两版,蒙文版八开四版。它是东蒙总分会的机关报。 《群众报》是由蒙古族青年特古斯创办的。特古斯原籍科左中旗,他曾在长春建国大学求学。日本投降后,他到王爷庙,团结与组织广大蒙古族学生和青年,创立了进步组织一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号召青年到前线去,粉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阴谋,制止其对内蒙古的进攻。此时,特古斯创办了油印小报《黎明报》,作为内蒙古青年团的机关报,后改名《群众报》。1946年4月,中共西满分局办事处和东蒙工委负责人张策、胡昭衡等人提出建议,把《群众报》改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机关报,改油印为铅印,并筹建报社。  相似文献   

11.
略论《申报》及其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申报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报纸源远流长,但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并且首先是由西方人来华创办的。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创办以中国人为对象的报刊。例如:《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中国丛报》等等。但是,这些报刊,或者是外文的,或者是中国境外创办的,读者较少,而且因为这些报刊多数为传教士所办,宗教色彩很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日本为了配合其新闻侵略的步伐在东北创办了大量的报刊。1922年10月由中岛真雄在哈尔滨创办的《大北新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报一经创办立即对东北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日本对北满地区展开新闻侵略的重要报刊媒介。《大北新报》创办立即成为日本在北满地区进行舆论欺骗和殖民宣传的重要媒体,并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压制华人报刊、消除苏俄影响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刘铁冷(1881——1961),江苏宝应人。与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等人为同辈作家。南社成员。曾参加《民权报》编务。《民权报》是民国初年言论激烈的报纸,遭袁世凯当局嫉视,下令各地,不准销售而被迫停刊。刘铁冷乃与同事《民权报》文艺版编辑蒋箸超合编不定期刊物《民权素》,每隔二三月出版一集。创刊号1914年4月出版。据蒋箸超、刘铁冷分别在序中所说,他们是为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所表记”,“口诛笔伐”。前三集全是选刊《民权报》登载过的作品,第四集起采用新稿。当时是联系不少名家,发表了很多作品的。但自第二集即改由蒋箸超一人主编。刘铁冷又与友人筹办《小说丛报》,由徐枕亚主编。  相似文献   

14.
在整理馆藏旧报刊过程中,发现有署称《小日报》者一种。此报十六开本,每份四版,创刊于1919年4月1日,终刊于同年5月10日(中缺4月30日一期),整整发行了四十期;编辑发行地址是上海望平街257号。但是1957年1月上海新闻图书馆编印的《上海各圕藏报调查录》却未见记载,在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各编中也未查到。看来这份六十多年前的社会小报,似属稀见。  相似文献   

15.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报刊,他以报刊为舆论工具,宣传其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新民"的政治、思想主张,因而这三份报刊都被视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然而对三份报刊的办报宗旨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有着思想与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三份报刊自身的演进为视角,试图探寻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正1898年12月23日,晚清立宪派的第一份宣传立宪的刊物《清议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从第一期起,就开始连载梁启超翻译成中文的《佳人奇遇》,并引起了巨大反响。梁启超一时技痒,在1902年创作了一部中国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基础之上,经过自己长达27年的报业实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新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梁启超的社会政治理想构成了其新闻思想的根据。随着他主张的君主立宪制的失败到后来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接受,其新闻思想也由早期的封建主义的报史观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报史观,对报刊职能的认识也从报刊的“去塞求通”转变为监督政府、引导国民不断完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它的真正建立,尚不足一个世纪。我国对新闻学的研究及其教育,比西方国家略晚一些。新闻事业的创办,要比新闻学科的建立要早得多。就说最早的汉代邸报,距今已约两千年。就是近代资产阶级报刊的兴起,也有二、三百年。大凡要干一番事业,从中总要涌现一批人才。不断兴盛的新闻事业,正是如此:象美国的普利策、达纳、斯诺、史沫特莱、怀特黑德等;就如中国的梁启超、邹韬奋、恽逸群等。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是,今人谁也不否认他们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  相似文献   

20.
文摘报刊,信息量大、覆盖面宽,历来深受读者欢迎。在众多的出版物中,其发行量往往位居前列。所以,也素为出版界所重视。 我国最早的文摘期刊,许多人认为是《集成报》,但对它又所知甚少。其实,《集成报》有两种,一种是 1897年 5月 6日由陈含(艹谖)创办于上海,旬刊。该刊摘抉,多取诸《时务报》、《万国公报》、《汉报》、《博闻报》、《新闻报》、《官书局报》、《中西报》等,以及《美国纽约报》、《巴黎时报》、《日本内阁官报》、《上海字林西报》等外文报刊。所摘内容,颇为丰富,有政治、科技、实业、历史、地理以及掌故、轶闻等。以第一期为例,既有地方官给皇帝的奏折等政治动态,也有“古邮券居奇”、“百岁新婚”等掌故轶闻。另一种是 4年后,即 190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