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浣纱石”,座落在浙江省诸暨县浦阳江边。《苎萝西子志》曰:“暨阳苎萝山,其下有浣纱石。云相传范少伯行春,而遇夷光于此。”又曰:“江浦有石,相传西子浣纱支倚其上。”又据《诸暨县志》载,此石“相传为西施浣纱石”,“乃晒纱处也”。石上“浣纱”二字,据《诸暨县志》载:“世传为王右军(羲之)书”。一九八○年九月底,诸暨县人民政府又在“浣纱石”旁,建立了“西施亭”。“古浴美施闸”,位在萧山县苎萝村附近。相传西施去越都时,曾在这里下船洗手(也有人说是洗裙)。明朝万历年间开拓河道,屠家埭(浴美施闸附近的一个村庄)人  相似文献   

2.
“西施浣纱”,千古流传。王羲之游诸暨苎萝村特题“浣纱”两字。这里的“纱”至今没有确切的解释,有些书中含糊其词;有些书中讲到“母养蚕,女浣纱”,认为浣的是蚕丝。但蚕丝本身洁白无瑕,无需再浣。又据《辞海》释,“纱”为“棉麻纺成的细缕,可以拈线织布”。可见蚕茧缫出的是“丝”而不可谓“纱”。那么,西施浣的是否棉纱?史载,棉花直至元朝才从新疆逐渐发展到内地种植。显然,西施当时尚无棉纱可浣。排除了蚕丝和棉纱两种可能,就可以肯定,西施浣的“纱”,只能是麻类。从西施的出生地来看,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  相似文献   

3.
西施与萧山     
萧山古称余暨,清张文枫《螺江日记》中说:“萧山旧名余暨,以夏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越,而萧山适当越西尽处,故秦分郡县谓之余暨。”县南二十五里有苎萝山,山下有苎萝村,村中有西施宅。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夷光(西施名叫夷光),就出在这  相似文献   

4.
西施是浙江诸暨苎萝村人。但近年却有同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考证“西施出萧山”。本文就西施故里问题加以辨析,提出商榷。一、西施故乡在诸暨据笔者所见,直接声明西施出诸暨的书籍足有上百种。这里略举唐朝以前的六条史料:1.唐高祖时编纂的《艺文类聚》引《越绝》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2.宋《太平御览》引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又云:“诸暨县北界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石”;3.南朝梁陈之际顾野王《舆地志》:“诸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三朗的《浙江学刊》发表了拙作《西施与萧山》。现将近来所写的《西施籍贯再考》作为《西施与萧山》一文的补充,以求教于史学界。一、萧山是西施的生地北宋欧阳志编的《舆地广记》说:“紧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晋因之。隋省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改曰萧山县。潘水所出,《水经》以为疑浦阳江之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越人西施出于此县”。此段不仅叙述了萧山的历史沿革,而且也明确指出了西施出于萧山。  相似文献   

6.
《诸暨修志通讯》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礼赞的文章,认为西施故里为诸暨,不是萧山。理由如下:①诸暨和萧山两县虽各有不少关于西施的古迹,但要联系西施的身世具体分析。如诸暨有“浣纱石”,西施是浣纱女,在她浣纱之地取石命名是合理的。萧山有“红粉石”,西施出身贫寒,不会有  相似文献   

7.
西施下落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不数年而一举沼吴雪耻。是役西施之功,实不在文种、范蠡两大夫之下。但这样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在关亡之后不见露面。究竟下落何处?致后人猜测纷纭,一曰:越沉西施于江。再曰:范蠡扁舟载西施归隐五  相似文献   

8.
茅公的掌故性短章《辛亥年的光头教员与剪辫运动》,刊于1936年10月的杭州《越风》文史月刊,现已鲜为人知,这与《越风》的发行局限于沪杭一隅有关。如果不是上海的徐稷香同志应我之请。把茅公昔以沈雁冰署名的一通小简复制给我,就是主编这一月刊的小子,时隔半纪,今已耄耋,也全然淡忘了。我问复制者,此简从何而得?告我无意中得自冷摊;然收信人有名而无姓,自亦不知其人之存亡。因见信中之句,风趣盎然,动笔写了一篇《茅盾的风趣》,刊于1986年7月某日《新民晚报》六版,这才引起了我的思索,但手边早失此刊,  相似文献   

9.
董颖《薄媚》是今存宋代三种大曲中最长的一部咏史之作,以十首联章词完整敷演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成功塑造了西施对越是爱国功臣而对吴则是亡国祸水的双重人格形象,旨在借古讽今,以此为宋代统治者提供鉴戒.《薄媚》大曲在前人所塑造西施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宋元戏曲的创作导乎先路,对后世以西施与范蠡为题材的诸多戏曲作品,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裙子一上身,顿时少女心泛滥,没有什么坏情绪是穿一条美美的新裙子驱散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换一条。据史记记载,裙子的发明与战国时期的西施有关。据说西施为了救国而牺牲,死的时候身上仅用窗帘布包裹着。西施为国牺牲的精神感动了越王,于是越王便命令全国妇女用窗帘布裹在身上,借此纪念西施。所以经过后面的改造变成了今天的裙子。而西方的说法,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们的衣品主流便是连衣裙。在出席各种礼仪场合时,大方而典  相似文献   

11.
时位移人     
明未有周容所写《芋老人传》,言及:有一书生从府城考学回家,途中遇雨,在渡口芋老人家躲雨,谈得久了,芋老人就叫老太婆煮山芋给他吃。书生觉得很好吃,一连吃了两碗,临走时还笑着说:“将来一定不会忘记您今天的芋”。十多年后,这书生当上了宰相。一次他叫厨师为他煮芋,吃着吃着他放下筷子叹息道:“为什么不像从前渡口老人煮的那么又香又甜呢?”后来他派人把芋老人夫妇俩带到京城,并请老太婆再为他煮芋。老人煮好后,他吃了两口,又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不像过去煮的那么香甜呢?芋老人上前说道:芋还是从前的芋,烹调也无不同,你觉得没有过去那么香甜,是时间和地位使人发生了变化。当初你风雨中赶路几十里,又冷又饿,自然饥不择食。而如今你每天吃精美的食品,还怎么会觉得山芋又香又甜呢?芋老人不由喟然长叹:“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相似文献   

12.
1.天毒是上古日本的称呼之一《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人”。晋人郭璞注云:“天毒即天竺国”。现代《山海经》研究专家袁珂提出疑问:“天竺今印度,在我国西南,其国临印度洋,故称其人‘水居’,然此乃与朝鲜并称,其地望不相侔。或经文有脱文讹字,未可知也”。从常识论之,只有日本往往与朝鲜并论。况“东海之内,北海之偶”显然是指东亚·北亚的海城,断非印度洋。“水居”便是指居住在这一水域,那只有堪察加、库页岛(桦太)、  相似文献   

13.
刘丽 《阅江学刊》2009,(3):127-130
王崇简是清初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抒发感情真挚动人,其人虽未入《贰臣传》,却有典型的贰臣心态,即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有深刻的内疚之情。其诗主要表现了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及忠列之颂三大主题,诗风雅正,格调清平,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清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被清诗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14.
潜语,是文言语句中潜在的而又无法确定的词语。它类似省略,而又不同于省略。说“类似”,是有潜语的语句也“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说“不同”,是潜语的添补不“只有一种可能”,它在语言结构中莫名其妙地隐去了,人们只能顺蔓摸瓜,推测出它的意思,却拿不准到底是什么词语。例如: (郑人缓……为儒,河润九里, 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 其父助翟<按:即缓之弟也>,十年而 缓自杀。其父梦之日:“使而子为墨 者,予也……”)夫造物者之报人 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彼故使 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 ,客观历史条件激变。儒学无法以其固有地位继续存在 ,名教信仰严重跌落。此伏彼起 ,“援道入儒”的谈玄之风遂因势生发。道、玄、儒相互冲突、相互引牵 ,运演出错综复杂的动态流变。玄学的出现 ,虽有清谈虚空之痼疾 ,却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论”实则不能迁就的是名教的异化。玄学整合架构了一个充满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美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司马门之变的积极意义胡觉照北魏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司马门政变,夺得大权.于是,自古至今,司马懿父子名声狼藉,史载,司马懿有狼顾之像,从星象学的角度解释,其人具有残忍、贪婪、凶狠之特征;三国戏剧中,司马懿是个白脸奸贼,奸贼像给民众留下了...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看来老人的性格和中、青年相比,的确有一些变化。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又说,青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都说明了老年人性格与青壮年时期有所不同。至于是不是“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当然是不一定的。老年人的性格对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人总是要老的,老年人也总是要同中年人、青  相似文献   

18.
正西施咏[清]金和溪水溪花一样春,东施偏让入宫人。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注:金和(1818—1885),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诸生出身。梁启超誉其诗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这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咏古诗。寓理蕴于叙事、论述之中,形象、生动,见解高超,说服力也很强。诗中涉及"西施入宫"与"东施效颦"两个著名的典故。西施是  相似文献   

19.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打上了深深的道家思想烙印.这不是因作者故意以道家思想来解读吴越争霸历史,而是具有坚实的历史和文化依据.吴、越、楚三国接壤,楚人范蠡、伍子胥等先后来到吴越,成为吴越重臣,同时把道家文化带到吴越之地;而且,早期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得道家文化在吴越之地容易接受,并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已经圆满结束。但大陆人对台湾一方的辜振甫依然知之甚少。这位台湾商界和政坛的要人,被列为台湾五大“世界富豪”之一,是台湾唯一“未循公职而上”的国民党“大老”,因常奔波海外,享有“经济大使”之称。其父是日据时期台湾的第一“闻人”,其妻是严复孙女。他素有“谦谦君子”声誉,不善遑论,不愠不火,一派儒士风度。他精通棋琴书画。写小说,出诗集,好粉墨上菊坛献艺,又是高尔夫球高手……本文多侧面展示了辜氏的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