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把握住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的构成和特征,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政治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政治文化心理的内涵根据美国著名学者G.A.阿尔蒙德的定义,政治文化是指处在社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针对政治客体和自己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的实质是指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借鉴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根据文化的性质,将政治文化简约为一个由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其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国 《理论界》2001,(5):11-13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影响早已为学者们所关注。对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民族性格、国民性、公民性等问题的研究就是政治文化研究的早期形态。但以行为科学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却是从5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这个时期里,美国政治学家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途径。而政治文化作为比较政治研究的有用工具,引起了政治学界的高度重视。 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Parsons)曾指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可以被划分为密切相关的政治结构(政治行为的模式)和政…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概念的内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对民族政治体系的心理反应,是民族政治体系与少数民族成员各自的政治实践,它包含政治心理和政治实践两个层面,并且二者密切相关.民族政治体系、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少数民族成员及其政治实践构成了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基本要素.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和村社层面的政治认同是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组成概念,民族主要指称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的近现代民族,是通过诉诸政治的方式来协调族内及族际利益关系的政治性表述单位;民族政治是指以民族为主体而展开的一切政治形态,以及政治生活的民族属性;而政治发展,从动态过程看,是政治体系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而进行的调整,从发展目标看,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由此,可以把民族政治发展定义为,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民族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切的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6.
杨文顺 《学术探索》2005,18(6):106-109
纳西族在逐渐融入国家政治体系,实现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学、民间巫术等多元文化,创造了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纳西文化。纳西文化在纳西族建立政治体系,建构政治制度,展开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形成民族成员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民族成员所具有的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主观取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便是纳西文化对纳西政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任何政治系统都包括政治实体和政治文化两大组成部分,政治实体由机构和体制等实体部分构成,而政治文化则是指社会成员对一定政治实体的基本看法、心态习惯和观念情感等,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如果将政治文化的内部构成分解认识,它主要应该包括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人格和政治信息五大基本成分。  相似文献   

8.
在晚明西方政治哲学东渐的背景下,顾炎武既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和启迪,但更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创造。首先,他以"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来规定"王政"之本质,虽与传教士宣传的亚里士多德的"王政"理论相通,但在表述上却显示了比传教士更高的概括能力和直探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水平。其次,他以"法从人"与"人从法"来规定"人治"与"法治"的本质区别,与传教士宣传的西方法治理论相通,其依据法治理念提出的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主张,更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第三,他特别热衷于论述的"君、臣、民"政治平等观念和权力制衡学说,与传教士宣传的西方政治哲学观念有惊人的相似和对应之处。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之精华和对古代典籍作创造性的诠释,阐发与西方政治哲学相同或相似的观念,并以此建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是顾炎武回应西方政治哲学东渐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9.
民族政治精英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中政治精英掌握着重大决策权,其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决策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决定着政治活动的性质.在民族社会中,以民族领袖和政治家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深谙民族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向.通过探讨民族精英的内涵以及民族政治精英的形成、特征、类型及其功能,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民族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政治文化是近代以来提出的概念,它的提出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是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却历史久远。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其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其与政治系统保持一致。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政治文化一直被视为维系统治阶级执政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政治,由于采用了大量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发生让西方世界观、认识论、思维方式、信仰价值和语言话语结构强加于中国文化思想体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需要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论述中国的政治,在心场范畴中解读"革命""宪法""权利""政治""民主"等几个关键的中国政治观念及实际运作,以发现当今貌似西化政治观念下的理念与运作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当代城市民族问题的"理论回应"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方式".意义殊为重大.城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体现为"以人为本"、"民族和谐"与"民族团结"的统一整体,其本质属性体现为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三大戏剧文化.戏曲艺术从孕育、萌生到生长、成熟、发展,其生命之根始终深植于民族生活的沃土,不断地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心理性格中吸取无比丰富的滋养,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约的"①.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体系,它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思想、戏剧观念、历史规律、艺术法则和审美特点.究其根则在于民族性.它是民族美学思想、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结构以及民族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拟从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和谐"逐渐成了一个流行的政治词汇.很显然,这"和谐"一词,源出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对一个熟习的观念,我们常常不易了解其真实的义涵;或者也可以说,熟悉和常常挂在嘴边,反倒更易使一个观念的思想内涵隐而不彰.因此,探讨儒学"和"这一观念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似乎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是围绕着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而展开的.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的重构与完善、政治运行从失序到有序、政治文化的调适与世俗、政治参与从被动到主动及广泛、政治秩序从动荡到稳定等内容,并呈现出多种认同危机相交织、精英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载体的独特的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中共与共产国际以及苏共关于“以何种方式援助苏联”发生了意见争执,对此,学术界主要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分析它的起因,而对隐含于这个主因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诱因却未做探讨。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从根源上影响到国家和民族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民族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尝试对“延莫只争”起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的政治哲学创造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形态更新的一个缩影。他不仅研究抽象的理论,而且研究实际的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搭建起整体框架;他在"伦理国家"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范畴体系;他提出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民族传统的领导权理论,建立起以领导权为核心的政治科学,揭示了领导权思想结构的秘密,使人的文化世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对象。葛兰西的政治哲学创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并没有随着革命时代的不复重来而渐行渐远,相反,它指向的恰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对的问题,也因此成为必然与我们这个时代同行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始于世纪之交,主要围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来展开,而政治发展问题却一直没有专文论及.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政治发展对于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其意义并不亚于其他方面.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内涵研究、目标模式研究及战略选择研究等方面,目前,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也构成了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陆勇 《北方论丛》2015,(3):84-87
"曾静案" 表明, 清王朝对满汉民族关系的认识, 已经超越历代 "华夷观念" 对民族关系的理解, "中国" 在新的大一统基础重新定位. "曾静案" 和杭世骏的命运反映了满汉在文化与政治上的不对等所造成的民族畛域对传统士人政治生命的影响, 体现了清王朝通过阐释传统 "华夷观念" 来重构王朝合法性的良苦用心, 以及由此引发的满人 "中国" 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张树平 《东岳论丛》2012,33(6):68-75
从文明进展的角度来说,“神”的发现是先民观念世界中的重大突破;从政治知识发展的角度来说,“神”观念的出场具有重要的政治知识意义.族群生活形态与“神灵世界”相互交织、相与为用,族群生活及其进展推进了“神”观念之发展及其成熟化.“神灵世界”的成熟化,从其知识后果来说,即意味着“神系政治知识”之逐步确立.“神系政治知识”展开为四个方面,即“想象的共同体”之建立、“神”与“人”之间的非对立形态、“神”与“人”之间确定而不均衡之联系、“神系”与“权力”观念的相互发明.“神系政治知识”的独特内涵与气质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政治知识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