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2015和2018年数据,聚焦“生产性老龄化”经济活动中的有偿劳动,使用样本选择模型检验参与有偿劳动对61~79岁老年群体医疗费用的影响,并进一步使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有偿劳动行为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1)参与有偿劳动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就医概率并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2)身体活动能力是中介变量,存在“参与有偿劳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路径。心理健康状态是调节变量,其增强了参与有偿劳动对医疗费用的降低效果。(3)参与有偿劳动对医疗费用的降低效果在门诊和自我诊疗支出、61~69岁年龄段、转移支付收入水平较低、从事非农劳动的老年人中更显著。本文研究有助于拓宽对“生产性老龄化”经济价值的评估维度,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鼓励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是指医疗保险费用拨付的途径和方法。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会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医疗服务需求者及医保基金经营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调节被保  相似文献   

3.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控制医疗费用以满足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是一个难度甚大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与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道德风险具有巨大的活动空间,道德风险的肆虐又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甚至失控;而防范道德风险、控制医疗费用,则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相应的制度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6年CHNS数据,分析了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使用了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教育年限和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两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显示,教育和医疗保险并不会负作用于老年人健康,这否认了描述分析、初步回归得出的教育和医疗保险显著负作用于老年人健康的结论。在总结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研究不足,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照料需要与照料费用最新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就当前发达国家特剐是美国在老年人照料需求和照料费用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发现作了简单介绍和述评。  相似文献   

6.
从医疗保险制度考察城市居民医疗服务的不平等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对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的考察,分析过去20年城市实行医疗保险方案改革的经验,以及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筹资和获取的公平性、服务提供的有效性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新医疗保险政策的公平和效率含义及提高城市居民医疗服务公平性的挑战与机会。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8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数据(CLHLS),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和分组检验,重点分析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保障总体上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具有挤出效应,即能减轻其医疗负担;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的影响有显著城乡差异,在城镇和农村中分别具有挤入和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效应的群体性差异和非均衡性,即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收入到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对其产生的挤入效应逐渐减小,挤出效应逐渐增大,根源在于医疗保障自身运作机制及卫生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病。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平、按需分配的医疗保障制度等思考。  相似文献   

8.
选取年内绝对和相对医疗支出两个指标,采用Tobit模型,检验影响老年人医疗保健支出的因素。研究发现慢性病、收入、居住地、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突出,其中慢性病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结构,健全社会保障政策,在医疗保健制度中增加预防性保险与服务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我国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日益凸显。实地调查表明: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好,医疗支持不够,对医疗的满意度不高。因此,依据城市高龄老年人的医疗现状及其对医疗的心理预期,改进和完善城市高龄老年人的医疗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中国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医疗保险的影响,提出了旨在提倡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建立医疗费用支出的制约机制,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机制,对低收入弱势老年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给予特殊关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医疗体制改革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合理利用原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为保障人民健康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4 0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公费医疗体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所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 :医疗费用激增 ,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医疗机构配置不合理 ,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等。本文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利用系统中 ,分析了改革试点各种统账方式的利弊。在了解了医疗基金的性质、特征及支付管理内容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原则 ,分析了总额预付制在现阶段实施的可行性 ,为合理利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原则提出了较基础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梳理2002~2014年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将区域政策演化脉络分为政策暗流期、政策开源期和政策汇流期,并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着重运用多源流模型和政策绩效评价方法对该地区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政策应以之为框架进行改革和设计。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围绕"稳定"解决"流动"的政策思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流动人口而言"稳定"这一参保门槛较高。政府可尝试为流动人口建立"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多方负担、统账结合、可转可续、过渡衔接"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其作为未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医疗保险体系的过渡性医疗政策。  相似文献   

14.
焦娜 《人口与经济》2016,(4):91-102
应用CHARLS 2011/2013全国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我国现行社会养老对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的影响。模糊断点回归结果显示,养老金提高了老年群体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有效挤入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消费,而且与基本医疗保险存在互补作用;进一步研究证明,养老金对家户医疗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改变了家庭消费结构,增加了个人医疗支出占家户总消费的比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参保群体的家庭医疗开支压力。因此,政府在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的同时,有必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养老模式的互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账户和医保基金支付的潜在压力,促进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三大支柱比例的合理化,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形成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探究健康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对未来合理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四期CHARLS数据将健康冲击、医疗保险与老年人退而不休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分别考察了健康冲击、新农合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影响的健康异质性。结果表明:健康冲击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和劳动时间均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且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有明显城乡差异,对农村地区影响更大。新农合会明显激励农村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发生比率提高为未参合时的3.59倍,但会降低劳动时间,全年平均减少了21.21天;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会增加劳动时间,全年平均增加了13.92天,且对劳动时间供给更多的个体,其激励效应逐渐减弱。同时,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新农合对女性退而不休意愿影响更大,但对劳动时间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职工医疗保险对女性退而不休意愿、对男性劳动时间影响更大。此外,本文还发现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存在健康异质性,对健康变差的群体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医疗保障的国家。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具有优质、高效、公平、覆盖面广等优点,但近年来也难以摆脱资源浪费,经费入不敷出等问题的困扰。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持续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采取了取消部分医疗补贴,提高某些医疗服务的自费比例,扩大有偿医疗服务范围,并组建了由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和医保医院共同构成的独立机构,对疾病认证,治疗程序和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规定和管理。本文对德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评估,对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体制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考察遗产动机对我国老年人家庭储蓄的影响。首先,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框架考察遗产动机存在的情况下家庭储蓄可能发生的变化,模型演算结果显示遗产动机与家庭储蓄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次,基于理论模型,本文利用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实施的《关于生活偏好与满足度调查》中有关中国城市地区调查的数据构建遗产动机、预防动机、时间偏好率等说明变量,对我国55岁及以上(准)老年人家庭的金融资产积累率、固定资产积累率、金融资产存量以及固定资产存量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在中国的(准)老年人家庭中,具有遗产动机比无遗产动机在其家庭的金融资产积累率上显著高出了约8%,在固定资产存量方面,具有遗产动机的家庭比无遗产动机家庭显著高出约29.1%;预防动机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固定资产积累率和存量分别显著增加约3.3%和3.5%;高时间偏好率家庭比低时间偏好率家庭在金融资产积累率上显著减少6.8%。基于遗产动机可能会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扩大世代间贫富差距以及抬高作为遗产商品的价格,甚至出现价格泡沫等负面影响的考量,开征遗产税是缓解遗产动机所引起的负面效应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游春 《西北人口》2009,30(4):33-37
本文在对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背景和各地区实施的保险模式进行综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解决的途径,重点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商业化管理与运作的可行性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朱凤梅 《南方人口》2020,35(4):1-16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18年城乡居民入户调查数据,从户籍改革角度分析户口类型改变对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户口类型未发生改变的城乡居民相比,户口类型发生过改变(农转非)的城乡居民门急诊服务利用的可能性更高,住院医疗服务支出水平更低。从户籍改革与参保类型交互效应看,相对于户口类型未发生过改变的居民医保参保人群,户口类型发生改变(农转非)会显著提高居民医保参保人群门急诊服务利用,同时降低其住院服务利用。进一步采用PSM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户籍改革对提高城乡居民门急诊服务利用,降低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结论依然成立。此外,本文还发现,直接结算提高了城乡居民门急诊和住院的就诊概率;健康自评状况越差,门急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可能性越高,门急诊医疗支出、住院医疗支出和跨省异地就医支出也越高。本文认为,相对于推行基层分级诊疗制度,以户籍改革推动农村居民自由流入医疗资源更丰富的城镇地区,改革基层卫生院制度,以及改变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激励机制,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人口学刊》2019,(6):30-43
文章运用2002年至2014年五期"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晚年丧偶和孤独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家庭支持在老年人的丧偶和孤独感之间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文章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清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从而降低模型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无论对于老年男性还是老年女性,丧偶都会显著提高其孤独感水平,丧偶对于年纪更轻的老年人具有更严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会相应减弱。第二,在丧偶之后,再婚有利于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再婚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近期丧偶和长期丧偶的老年人,而与初婚老年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第三,与子女、孙辈同住有利于抑制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从长期来看,"三代同堂"的居住格局最有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第四,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会提高近期丧偶老年女性的孤独感水平,而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于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作用不显著。文章揭示了重建和改善家庭支持对于保护丧偶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指出再婚、与子女同住和减少子女的"啃老"行为等可能有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