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进入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变化,出现了大都市区。城市的这种新变化,在欧洲国家乃至日本、韩国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是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现象之一,然而美国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目前美国是大都市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200多个大都市统治区,其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60%。在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美国地方政府体制出现"碎片化",成为解决大都市区经济与社会问题的障碍,甚至被认为是产生大都市区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美国地方政府"碎片化"现象进行剖析,有利于全面、深刻把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更有助于我国当前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从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为优化北京市域空间结构,推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应在市域层面上构建网络化大都市,重点开展包括促进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发展,加快四大城市功能区的建设,深化多中心间的专业化分工和职能互补,加速中心城区城市职能转移,建立紧密的空间联系在内的四大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同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二者在历史渊源、研究对象、实践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通和交叉之处.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如劳动地域分工、世界城市、城市成长[1]、产业群、城市群、大都市区等,这两个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甚至融合倾向愈加突出,趋势目前更有显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大都市化。在大都市的快速进程中,城市社会问题和城市病始终挑战大都市区的治理能力。在大都市区治理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探讨与实践。传统区域主义立足于改革传统和公共选择视角结构性改革,新区域主义融入创新理念,主张在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提高区域性竞争力。美国大都市区的区域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但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区域治理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面临很多难题,研究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和路径,对促进当代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约翰·M·利维认为公共资本投资和土地利用管理是政府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大都市区范围内能否建立起覆盖整个区域的有效规划机制,关系到许多区域性公共问题和矛盾能否得到有效治理。他认为地方政府是国土规划的主导者,但美国的社会组织在规划中正在取代政府的主导作用。约翰·M·利维关于大都市区和国土规划的思想以及欧美的经验,对环渤海大都市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国土规划和城市管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结合我国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实际,针对规划的观念和层次问题,进行解释和经验总结,希望能推进以区域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城市群理论、生态城市以及低碳交通理论,分析京津廊大都市区未来生态城市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得出京津廊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构建城市群低碳交通体系,通过低碳交通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促进京津廊大都市区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京津廊城市群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战略目标,依据京津廊大都市区低碳交通主要制约环节,提出了从理念上、技术上、激励和创新体制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运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而针对目前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服务半径与大都市区交通需求分布不一致的问题,应重视从协同发展视角而非等级视角来明晰轨道交通网络结构中线路与节点的转变内容及特征,重新确立市郊铁路及重要节点在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补充完善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演变的指标内容,以期推进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演进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城市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这一举措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正在主动溶入世界主潮之中。但是,从现实的情况看,人们对国际化大都市特点、标准和功能还不十分了解,有些城市把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只作为一种口号,而没有相应明确的发展步骤,为此本文针对我国一些城市提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的特定情况,分析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并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15项一般性标准,供理论界和相关城市管理部门在实施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参考。特别是根据南京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论述了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前提、基础条件和不同类型。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上分析了南京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并在与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比较中,提出了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发展途径与选择方式。本文突破了以往单纯的理论研究模式,在理论研究为指导以特例研究为突破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可操作性的南京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当前,房地产的开发和消费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合理开发体育场馆周边地区房地产业,是确保赛事投入长期保值与增值、实现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沙市体育场馆周边地区房地产开发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依照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可采取“一中心两区两带”的空间布局模式,各区各带的开发与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眼长远、讲求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大遗址是展现历史文化和国家尊严的重要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许多大遗址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威胁,亟需保护。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遗址的保护一定要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才能得到落实和保障。本文针对城郊型大遗址与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建设之间的突出矛盾,结合杜陵和西安曲江新区的案例,提出强调空间管制区划和资源保护规划、构建文化产业社区等发展思路。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这一原则的同时,将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对我国大遗址周边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本期北京学研究栏目发表了一组有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方面的文章。李国平、刘霄泉、孙铁山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总结归纳了世界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发展模式,认为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应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空间结构,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是各级政权的统治中心为出发点,对城市与周边地区以及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深入分析,对城市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以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超过城市与周边地区农村的联系时,国家就趋向于统一;反之,国家趋向于分裂割据.  相似文献   

13.
大都市区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生活、资本形成和国际竞争的主要空间尺度与结构,大都市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通常是由传统城市化转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的分水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轨道通勤圈是界定大都市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别大都市区与蔓延式大城市及城市群的主要准绳,市郊通勤铁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在大都市通勤区内以TOD模式实现居民职住平衡,改造传统大城市由于时空阻滞导致的各种城市病,提高各大都市区的社会经济活力,才能引领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与布局,并支撑相应城市群的形成。必须尽快研究我国大都市区的官方定义,填补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缺环,把各百万人口以上蔓延式的传统特大城市转型为现代大都市通勤区,并将政府的行政组织与权力结构进行相应尺度的重组,避免由于行政碎片化的延误而付出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背景,我国四大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发生页岩油气革命后,应以石油对外依存度为底线来谋划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发展大都市区应是我国城镇化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化的发展阶段,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该发展阶段存在的多方面体制障碍缺乏清醒认识。在现有体制下大都市区内碎片化的政府治理,已经成为发展大都市区的重大障碍,迫切需要优化我国部分大城市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发展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进入了以大都市区化为主要形态的新城市化阶段,城市呈现出离心式发展形态,政府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干预力度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面对城市发展的转型,城市管理理论也对此作出回应,应运而生的多元主义理论对传统的精英主义提出了批判,推动了城市管理理论的创新. 同样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转型时期的中国可以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入世后城市发展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德宁 《南都学坛》2004,24(1):117-12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世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得以加强。世界各国城市之间逐步联系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全球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形成。入世后,我国城市要提高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需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新战略的重点表现在:提高我国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城市信息化等方面。我国城市应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扩展发展和规划视野,构筑参与全球经济的战略高地。只有这样,我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了,城市内的企业竞争力也就会相应提高,城市所联结的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会得到很大增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惠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惠澳和惠南大道的修建,联系惠州市南北两个中心城区的沿线地区区位优势彰显,城市开发进程加快,对这一地区土地的高效利用和空间开发战略的研究,是在新一轮发展阶段中保证惠州城市功能继续提升以及城市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作者依据空间结构研究的经典理论,提出惠州市南北城区沿线地区空间开发策略:将惠州市区内部的城市发展轴融入到珠三角大都市区中;对区域发展优势条件进行合理组织、优化,形成系统集成的城市综合发展走廊;形成一轴两带、两个城市服务中心、九个发展单元的空间形态。这将对惠州的城市建设和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区的发展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网络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经济基础,但仍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日益形成正比甚至平方正比关系,以前的城乡剪刀差如今日益恶化为城市等级剪刀差。随着大都市轴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等级差距拉大,使得宏观层面上的不公平反而加剧。都市化竞赛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中小城市变成大都市的附庸;大都市则成为资源高度集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轴心。这就是城市的立体化结构造成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大都市轴心化趋势。西方大都市的没落和中国大都市的繁荣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式后发式发展优势的体现,而从深层解读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大都市发展同样需要走向“后大都市”的转型——从繁荣转向寂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