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参与了中国现代人格的建构过程。五四启蒙主义反对传统人格,也就是鲁迅命名的阿Q人格。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人格理想,这个人格理想的分裂包括两种不同的人格:狂人人格与费厄泼赖人格。激进主义的理想人格是狂人型的革命者,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人格理想则是所谓的"费厄泼赖"型人格。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时代中行人格传统,同时又具有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形象是长期以来引起广泛争论的典型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问题至今似乎还没有解决。本文试谈一点浅见。 一 有一种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流行的见解是:狂人并非真狂,实际上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狂”是别人对他的诬蔑。我认为这种意见是有害的。这种认识不但无法解释作品中狂人思维错乱的事实,而且对作家塑造形象的理解也是极不正确的,似乎作家可以背离生活的真实,任意驱使他笔下的人物作为自己思想的传声筒,其结果,虽然不是有意提倡公式化、  相似文献   

4.
一、是狂人,还是战士?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由于这篇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由于研究者的思想观点、方法的不同,时至今日对于狂人的形象的认识仍然存许多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狂人是个反封建的战  相似文献   

5.
马龙 《东岳论丛》2023,(5):50-57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月光”意象,是在创作者本人乐于赏月的现实审美活动与有机融通中西方文学文化传统的二重语境中生成的。因其在小说开端即发挥巨大的诱惑力,成为主人公狂人发狂或觉醒的契机,由此也就伴随对于狂人“是觉醒还是癫狂”两种存在状态的不同预设与理解而构成意蕴复杂的象征体。从“月光”意象的营造这一角度看,《狂人日记》还与鲁迅的其他小说之间保持着明显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鲁迅《狂人日记》的研究中,不少论者对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原型相当重视,并有所论列。王士菁同志在《鲁迅传》中,于叙述“狂人”原型发病情况之时,还引述了一封病人所写的绝命书——此信现在保存于鲁迅博物馆。这封绝命书,应是研究这位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而对比研究“狂人”形象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笔者向鲁迅博物馆求教;承鲁迅博物馆热情协助,寄来了经鲁迅保存下来的“狂人”原型阮久荪的四封书简(包括上述绝命书在内)的抄件。笔者对鲁迅博物馆的同志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敬意。为了和同好者共同研究这些材料,现将书简转录于下,并陈述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7.
余新明 《兰州学刊》2007,(11):192-195,191
《狂人日记》的篇幅不足五千字,却承担了反封建思想革命总纲的重大思想课题,并且在艺术上对传统小说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这不能不归功于其狂人视角的选择.狂人是鲁迅观察中国社会的一双"陌生化"眼睛,他的独特思考方式,如反向思考、联想类比、反复诘问等等,使"自动化"的旧中国社会把它"吃人"的本质暴露出来.在艺术上,由于狂人混乱而独特的时间意识,使《狂人日记》里的十三则日记摆脱了线性时间的羁绊,呈现出一种"空间化"结构;狂人的独特思维方式还导致了一种"狂人语体"(跳跃的短句,多暗示、象征等意外之意)的产生,这种语体无疑提高了现代白话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鲁迅前期作品人物的目光意象十分突出,有时甚至会冲破文本内部的逻辑凸现出来,而且面对他人的目光几乎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安甚至恐惧;在描写民众时,观察他们的目光大多表现得离奇地冷漠;在面对自己时,表现出了轻蔑甚至厌憎。1.恐惧目光在自己被别人看时,鲁迅笔下的人物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恐惧。在《狂人日记》里,随处可见狂人对目光的恐惧。“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1]3“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1]4如果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对目光的反应是一种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的病态,不能作为论据的话…  相似文献   

9.
肯定和发展中国总体文学研究并对其方法作些理论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既然比较文学是当今世界文学研究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那么根据一国的总体文学,即使是中国总体研究的材料所观察、所结论,也不可能说都具有普遍性。但世界上每一种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对总体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一系列方法中表现的重要原则:内涵、特点、原则、命题、共同的美学据点等却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中充满着不同的理论特色,却在走上总体文学的道路上占有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文学中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文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20世纪兴起的环境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传统经济伦理观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向往和推崇一种生态经济伦理观,并以此为轴心展开对人类发展未来的深入思考。研究环境文学中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善增 《齐鲁学刊》2015,(3):143-150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对"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的颠覆,先是进行文学外围的政治批判,再转入对文学内部核心理论问题的讨伐,但由于"两个凡是"思想的存在,这样的清理很难走向深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逐渐推翻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终于走向了全面的瓦解。考察"文革"主流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瓦解的复杂性,对解读"文革"主流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新煜 《兰州学刊》2008,(5):195-197,163
文学理论发展的现状呈现出远离文学的态势,其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化”主张的提出与追求。这样一种情况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或者几位理论家以一己之力即可造成的,应该说,理论的发展史很可能具有一种相应的内在路向。文学理论的初期形态是从文学出发的,但是并不是由文学产生的,这一点于现代理论尤其明显。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通过理论的文学化、文学的理论化以及理论与文学的分离性对立等途径,理论将自己的对象确立为自身,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自律,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文学既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般表征,也具有自己的具体特点。它把反本质、反中心、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理念体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形成了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和语言实验与话语游戏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又看了几篇分析文章,想对狂人的形象略加小议。 怎样分析狂人形象?认识是不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这个狂人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所创造的反封建的战士,他要冲破黑暗,挣脱多年的锁链。只是周围的人都被统治阶级压迫愚弄得麻木了,反而说他是发了疯,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另一种意见认为:“鲁迅学过医学,了解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知道他们神经过敏,多疑多虑,思想跳跃,很容易产生联想。他就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借助双关的语言和象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政治:可以“想象”与超越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破从属论、独立论和多元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理应是一种相互缘起的想象关系,它们因想象一种好的生活而有所关联。这种想象具有否定性、超越性和不可能性。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时,两者也应以一种想象的关系而存在,一方面政治须从文学文本中汲取制度策划的资源,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对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也须对现实政治的种种存在可能性进行积极的想象,将之作为自己不可缺失的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结局,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另一种是作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具体地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领袖当了新王朝的“开国之君”。如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第二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王朝后,农民起义的领袖没有建立新的王朝,而建立新王朝的却是在农民战争中突起的一支地主武装力量。如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李渊父子建立的唐王朝。第三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  相似文献   

17.
西部文学的地域性更多地表现为异域性,作家往往借这样一种特殊化了的地域,来表现某种理念、价值、精神或者是关于人性的寓言化思考。作家往往是在营造一种真实的谎言:西部在这样的营造中,通常都会变成一个神奇而又圣洁的精神家园或乌托邦。作家借用异域来克服人们包括自己对虚构真实性和价值的质疑。因此西部文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神话性特点,这一特点既是优长,又是局限。西部文学发展的真正关键是在如何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微言大义——重读《狂人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  相似文献   

19.
浅谈回族文学语言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但随着它的形成、发展和被承认以来,回族文学的民族特色问题也就同时被提出来了,并且成为一切研究和致力于回族文学创作的同志们所关心和一再强调的问题。这是因为一定文学的民族特色,是一定民族文学独立存在和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依据和标志。回族文学,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者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就不能称其为回族文学,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更谈不上提高和繁荣了。所以和任何一种民族文学一样,我们应  相似文献   

20.
莫言自始至终都追求"天马行空"的文学与人生境界。他的文风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与此有关;他刻画了众多的狂人形象,写出了狂放民风的五味俱全,也足以引发对于"国民性"的新思考。另一方面,莫言也深知,他的狂放常常只能停留在文学创作的层面。当代作家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追求狂放的文学与人生境界因此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