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夫余族名的音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毫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特殊的古藏文卷子,用藏文为汉字注音译音,即汉藏对音材料.这类资料中一般藏文[ka]对应见母字,[kha]对应溪母字,其中异常的是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的对音相同.学界多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其实并非如此简单.通过对比回鹘文、日文译音、汉字注音中类似的现象,分析其移民、方言特点,可以推断这应是当时当地汉语方言中部分溪母字与见母字读音混同的一种特殊现象,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3.
越南古代汉文史书和文献中,常有文人雅士借用与越南语读音相同或相似的汉字对越南某些特有地名或物名进行注音,以保持其越语读音的措词现象。这些用中文注音的越语特有名词往往不能按中文字面进行理解。《大越史记全书》所记“鲳(鱼公)鱼”和“鯸鱼”即其中的一个例子。从历史语言学、音韵学、中国南方方言与越南语的关系等方面对该词进行考释,结果显示:就词义而言“鲳(鱼公)鱼”和“鯸鱼”即今日越南语之江豚或海豚;就语音而言,“鯸”有两个汉越音“hau”和“heo”,前者源于“”的古汉语读音,后者则源于客家方言“鯸”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匈奴人的称谓“氏”,表妻(妾)、夫人、太太、老婆、内当家诸义,不是皇后的称号,也不是胭脂(焉支等)的谐音词;其原始读音是aiti,译成汉字读若遏迄;从词源学角度观察,应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中的语词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不同的汉字译名,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一方面汉字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读音有差别;另一方面,一音多字,同一名称的音译,可能用不同的汉字。例如,维吾尔族,从突厥文、回鹘文文献看来,至少一千多年来始终未变,均为[uj?ur],而汉文就用过“回纥”、“回鹘”、“畏兀”、“畏兀尔”、“畏吾儿”等等,达斡尔族,自称[dαγur],汉文也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  相似文献   

6.
黎族自称ai~1,不同的方言或支系还有tai~1(或tai~1)、dai~1、thai~4等不同的叫法,这些不同的叫法都是ai~1这个音的方言变读。黎族内部一些方言、土语里还有相当于某一支系的不同的称呼,通常有ha~3“侾”、  相似文献   

7.
东汉《白狼歌》是越人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益州、邛都其地百姓的语言为越语着手,论述了益州刺史朱辅搜集翻译《白狼歌》的地点在越人村寨。《白狼歌》一共三首,44句,共176字。用当今云南壮族沙支系(自称“布越”、“布依”、“布雅依”,简称“越”)的语言比较,其壮语汉记,其音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语音反切,和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汉字古今音表》中古音拟构,语音上极为一致;壮语意思和原音汉译比较,不仅字字可解,且44句中有34句的壮语意思与原汉译意思相同或近似。其中第一首14句,相同和近似的13句;第二首14句,相同和近似的9句;第三首16句,相同和近似的12句。在词汇上,全文44句,全部保留着越人口语的原生词,与今天壮语的基本词汇一致。在语法上,既有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也有只包含主语、谓语的句子,其修饰成分的词汇,则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符合壮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全文翻译出来,天然凿成,浑然一体,是地地道道的越人歌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元明两个朝代中的蒙古语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做了系统的注释和考证。这对蒙古语史、汉语与蒙古语关系研究以及元明戏曲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无明两个朝代戏曲中的蒙古语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做了系统的注释和考证。它对蒙古语史、汉语与蒙古语关系研究以及元明戏曲研究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元明两个朝代中的蒙古语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做了系统的注释和考证.它对蒙古语史、汉语与蒙古语关系研究以及元明戏曲研究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汉字转写等现象的影响,一些复合词的书写字形看似不能分训或能分训而两字字义不能组合,致使我们误将它们认为是联绵词,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复音词是否联绵词时,得小心谨慎一些才是.  相似文献   

12.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文字探源学者王殿卿先生精于汉字研究,对每个字的探源都是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直到现代楷体,加以考证辨析。对汉字三要素形、音、义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和建树。一字一文,自成篇章。每篇文章都展示出汉字“七体”的各种字形加以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既有学术之研究,又有雅趣之共赏。请欣赏殿卿先生为本社本号(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封面中国)11字(其中两字重复)探源之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迄今已知的契丹语“卯兔”的六种不同文字载体形式,包括两种汉字记音、三种契丹大字形式和一种契丹小字形式.通过对契丹文的文字学剖析,将其记录的契丹语音形式进行到位的构拟;再将这些契丹语的拟测结果置于阿尔泰语源学的广阔视野中加以检验,从而得出了契丹语“兔”的不同语音形式的各自语源地位.而这样的结果又可以对阿尔泰语源学的精微化,以及蒙古语族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去年,向一位前辈请教藏族史上的一个问题时,说到吐蕃,他读tubo,我读tufan。对我的读音,这位前辈当时并没有纠正,但是看得出,他是不以为然的。后来翻翻几部辞书,“蕃”字的注音竟然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般认为,瑶族历来并无文字。近年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乡发现了一种奇特文字,人称“女书”,有人认为是瑶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经过改造了的汉字。偶读旧籍,见到二则资料,似乎与瑶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伊斯兰文化与回族历史,不外乎史论的确立和史实考订。但开始研究之前,必须先打好一种基础,这就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中国古代汉族文人学士而言,伊斯兰文化是域外文化,回回是外来蕃客,“自古华夏,不育异类”(《左传》),所以,当两个民族、两种宗教、两类文化在相互接触与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被对方加以排斥就是不难理解的了。伊斯兰文化活动与回回人的生活,不仅难进入汉族正统文人的视野,而回回宗教上层和众多教民也视读汉书、写汉字、接受汉礼俗为弃典忘祖。在这种背景下,不但有关伊斯兰文化与回回历史的阿拉伯文、波斯文…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海南苗族大多数是从广西迁徙而来的苗民后裔 ,历史上与汉族交往甚密 ,并深受汉族的影响。苗汉在经济上有着不可分割的互相依赖关系 ,文化上苗族深受汉族的影响 ,苗族不仅借用汉语读音、构词及句子 ,而且在苗族聚居区使用和传播汉字 ,汉族的民间文学对苗族民间文化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作者得出 :在海南 ,苗汉两族历史上是友好往来、和睦共处的 ,这也是苗汉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20.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一则来自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的雪山上一名男孩和妹妹踢足球的短视频,登上了抖音热搜榜。这个热爱足球的藏族少年,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青训队队员多果。平时在学校足球场上训练,世界杯期间正值寒假,他就把自家牧场当成足球场,用绳子和棍子搭了一个简易球门,运球、颠球、进行体能训练……个头不高的多果,和队友站在一起略显瘦削,但一到足球场上他就成了机敏的“精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