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了法律体系中的三大支柱性的理论,抽象出法律规范组成部分的一般性要素,在此基础上构造法律规范的一般模式,为寻找、创造法律规范(特别是宪法规范)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混沌理论引发了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范式转变。它的内在随机性、对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以及有序与无序的有机统一对于传统公共关系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挑战。在混沌理论视野下,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组织-公众关系具有复杂性与适应性、非线性与协同性、自组织等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引发了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文娟 《阴山学刊》2012,(1):70-72,89
在跨学科研究的总趋势下,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的显著特征。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寻找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应运而生。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主要体现在对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系统的生态性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离开实践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才有主体性。但是,如何规定主体性和客体性,尤其在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经典作家在创立其新哲学时,把科学的实践观念引入哲学之中,使哲学领域发生根本性的革命变革。在新哲学中,实践不但被理解为认识的源泉,而且被看成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但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和哲学变革,围绕着实践,却又使我们产生挥之不去的困惑。困惑之一:为什么在我们强调实践的同时,屡犯唯心主义的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自觉性?这一由现实工作中带来的困惑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困惑之二:经典作家已成功地解决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为什么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经常会发生忽视实践或把实践看成是只具认识论意义的错误?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关联中充分展开实践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杨艳萍  吕锡琛 《中州学刊》2007,2(2):125-128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不关注创造行为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创造伦理学的提出,就是源自对创造行为引发的道德问题的关注。创造伦理学的缘起、研究对象、范围、意义以及创造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等基本理论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的更高目标,不应止步于遏制贪腐之心,而在于使廉而有为成为人们的内心自觉和行为导向,廉能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此。廉能文化是在继承了传统廉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廉能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内涵,它在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善发展环境上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建设廉能文化,应当构建廉能文化的精神培育路径,完善廉能文化的制度保障路径,丰富廉能文化的传播推广路径。  相似文献   

9.
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一改对经济学方法冷漠的态度,开始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颇为注意,并把它们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而今天,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是社会学界的新趋势。最为著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的研究,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人假设,即寻找最大利益的理性代表之假设,解释人类的行为,坚信市场机制能够比其它人为组织更好地解决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则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的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作为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却是一种概念的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观。要使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新突破、新发展,就必须破除这种语言观,而借鉴自洪堡特以来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人文学的理解和解释。这种人文学的语言观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语境”的理论。强调要从多种关系的联系中来理解语言活动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交往”的理论。阐述如何通过阅读,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获得沟通、融合乃至发生变化、更新。三、“个性化涵义”的理论。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某些特殊的使用手法,这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奎 《学术论坛》2005,3(4):124-127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归宿的,而获得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作为全面的社会发展学说,关注的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种因素的综合而协调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以来天下观向国家观的转变是一个破旧立新、解构和建构同时进行的一体两面过程。一方面是中国中心天下观一步步解体,另一方面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观逐步确立。西方史地知识的传播,带来国人世界观的改变,触动天下观向万国观转变,但是中国中心的主体地位犹存。国际法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及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促使国人的国权主权意识逐渐凸显,中国对藩属国完全失控后,中国中心的观念瓦解,以国地、国权、国民为核心的国家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题,民族国家思想渐趋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无圣、革天的主张,终致天下观的思想根基彻底瓦解,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思想中对民族国家、国民国家等国家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之后一系列建国纲领文件的颁布,是对民族国家思想的重要践行和落实,标志民族国家观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13.
邹琼 《学术研究》2007,(3):86-91
当代的珠江三角洲在全球化格局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是边陲的中心,2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珠三角因其地理和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形成了研究意义上的独特性,要理解这种变化,全球化的人类学为这一地区的乡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本文尝试用全球化的角度讨论当代珠三角乡村社会研究的新意义,在此基础上从问题意识出发,重新思考人类学乡村社会研究中的一些概念。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6):94-100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托尼·本尼特提出体裁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对通俗文学与文化的批评,本尼特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学体裁批评做了深入的理论拓展。托尼·本尼特的体裁社会学思想强化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意蕴,它区别于传统文学社会学批评的地方在于将文学批评纳入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共空间,强调文学与批评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治理功能。本尼特的体裁社会学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观建基于古文、口语、方言、欧化语的取舍、调和与建构之上,他的散文语言由明白实用的功利性走向雅致审美性,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通过现代散文语言观的建构,周作人完成了他自己"对于国语的希望",即"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中国现代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不但保持了中国传统散文言近旨远、韵味无穷的审美内涵,同时具有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新”字。就是新视野、新领域、新角度,一句话,都具有新意,更具有当代价值。《潜夫论》之于《周易》,王符在其书中,大量引证《周易》以论说自己的思想观点。高新民先生在其《〈潜夫论〉易学思想探论》中指出:“《潜夫  相似文献   

17.
郑湧 《江汉论坛》2006,(10):44-47
克隆技术等在与人相关的领域内的进展,已经是实际发生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仅为科学的理论总结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哲学需要事实,哲学的力量来自事实,而并非来自语言或想象与虚构。与此同时,任何新的事实,都应该是开放性的,对人的思想起解放的作用;而不是封闭的、束缚的。因此,对于上述事实的哲学思考,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万增奎 《理论界》2006,51(10):125-126
本文主要分析了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及其模型,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一种把同一性加入道德领域的建构过程,哈特道德同一性模型认为,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发展被人格、家庭、道德认知、自我概念与实践机会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建构的道德社会同一性和道德自我同一性二者共同影响了道德同一性。研究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哲学包含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论证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的正当合法性或道德重要性的学问,而这种正当合法性或道德重要性一直建基于自我观之上。自我的本质是什么,自我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言说方式。本文对目的论自我观和道义论自我观进行了梳理,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语境中,揭示了不同的自我观与政治观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当代自我在西方政治理论和现实政治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 ,西方科学观经历了由现代科学观向后现代科学观的转向 ,这一转向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费耶阿本德 ,文化哲学家海德格尔、罗蒂等实现的。本文试图立足于当今科学发展现实 ,在对现代科学观与后现代科学观进行双重反思与扬弃的基础上 ,建构一种新的科学观。   一、对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的双重反思  文艺复兴之后 ,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使人们对于科学的看法发生了新的变化 ,认为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无条件地渗透于人文文化领域 ,去分析、解释各种人文文化现象 ,从而形成了现代科学观的萌芽。 19世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