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救济,主要不是物质层面的救济,而是权利上的救济。权利创造机会,权利创造财富,权利创造尊严,权利创造一切,没有权利就没有一切。  相似文献   

2.
“女人回家”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又有人重提“女人回家”问题。《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要求我就这个问题发表点意见,我本不想说什么,但几经考虑,还是决定谈三个问题。 第一,我认为,所谓“女人回家”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不容讨论的问题——这也是我不想参加这个讨论的原因。女人回家不回家(或说就业不就业)应当由她们自己决定,这是女性的基本人权之一。宪法规定,公民有工作的权利,女人是公民,女人就有工作的权利。如果“女人回家”是对政府决策者发出的关于制定新政策的呼吁,那么,这就等于在呼吁决策人去做违反宪法的事,只要这些决策者还有一点点理性,他们就不会理睬这一呼吁,因此这一呼吁显得荒唐;如果“女人回家”是对女人本身的呼吁,事情还比较靠谱,但是呼吁归呼吁,被呼吁者有响应的权利,也有不响应的权利,所以结果和没有呼吁差不了很多。  相似文献   

3.
说话“到位”,交际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航与我既是邻居又是同事,这天下班后我在楼前碰上了他爱人,我们随意说了几句话。末了,我忽然想起两三天在单位里没有到周航了,就问道:“周航今天没上班?”周航爱人说:“他在家里写材料呢。”就这样我们各自回家了,第二天下午,周航走进我们编辑室问我:“昨天向我媳妇告状了?”我觉得莫名其妙:“告什么状?”周航说:“你不是告诉她‘周航今天没上班’吗?’我几乎忘了原话,但即使是这句话也是问话,怎么被他爱人听成了陈述句呢?一定是我在问这句话时没有着重强调出句子后面的问号,又没有其它解释性话语衬托,才造成了他俩对…  相似文献   

4.
现代司法追求的决不仅仅是单方权益的保护,而是一种“既保护犯罪人权益、又保护被害人权益”的均衡司法、和谐司法。如果刑事司法不建立起突出被害人权利的制度,那么就会游离于公民之外而失去信赖。  相似文献   

5.
诉权作为一种古老的制度,最早在罗马法中出现.随着诉权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诉权做扩大解释的做法从维护诉权实现的角度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现代法治国家国民诉权的内容就具体体现为:包含在司法保护请求权中的诉讼权利,如起诉权、撤诉权等;包含在公正程序请求权中的诉讼权利,如程序参与权、程序公开权等.本文拟从广义诉权保障的视角,解析《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从而为科学理解和正确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如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家族,祖祖辈辈必然会有家族收藏的中国名家书画珍品代代相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书画艺术收藏的历史与传统  相似文献   

7.
赵竟舒 《现代交际》2005,(10):26-27
无论你是做哪一行的,你至少有过一次面对难缠的客户、顾客,或者是供应商的经历。如果你说“没有”,那么你肯定是昨天才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或者有幸被派到某个银河系的代表办公室去了。作为一个在大公司闯荡了三年的“老油条”,我不但遇到过无数个可以让人撞墙挠门的恶劣客户,更深刻体会到“客户总是正确的”这句话绝非真理。有些客户易发怒,有些常常表现出不友好,有些喜欢喋喋不休,有些吹毛求疵,但我猜现在与我交手的这位客户大家一定少见,他具备各种恶劣的本领。为了保护弱小的当事人“我”的人身安全,我还是不说出他的姓名,暂且称他为Mr.F好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的行政诉讼法的修改,简易程序被引入新的行政诉讼法草案中。简易程序的引入,为优化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结构体制,凸显司法公正,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坚持诉讼经济的原则作出贡献。从规范宪法学的视角上来看,简易程序的引入加大了保障权利人对权利救济的权利,维护当事人的诉权的力度,本文就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价值和规范宪法学之间关系展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必须开展一场平等权利运动和农民权利保护活动。为什么要开展平等权利运动?原因是现实的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如城乡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等等。平等权利运动的宗旨是,敦促全社会关心农民的状况,从根本上争取农民的宪法权利和公民待遇,保护农民利益,改善政府治理。这个帖子进而倡导制定一部《平等权利法》,以便在法律上保证农民和其他各个阶层普通公民的基本利益。平等权利本来是基本人权,可一幕幕令人难以想象、触目惊心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和拷问现行制度的良心:一个在柳州打工4年的农村女孩…  相似文献   

10.
你我都不完美潘国本第一次听到“认识你自己”,觉得很童趣,一下就记牢了。第二次看到“认识你自己”,晓得在但丁那本《神曲》上,觉得这句话好诗意,反复引来说去也不厌倦。艾过了5年,才晓得这句话原先是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的神谕。再体味这句话觉得它像磐石,压...  相似文献   

11.
他(她)上一次说谎是什么时候?忘掉这个问题,就像你手里提着的这一篮子青菜,如果你想吃这顿晚饭,你得拣出那片腐烂的叶子——当然不是为了收藏。认定对方撒谎,意味着认定他的言辞背后有一个你能够抵达的真相。问题是: 第一,有没有这样一个真相?比如,你是不是还在想着过去的那个人——无论怎么回答,恐怕都是错的。我怎么跟你说?我是在想,想过,但不是你说的那个想。第二,这个真相你可以抵达吗?如果我说不能,通常是在保护你——我的爱人,因为那个真相对你有危险性,会伤害你,所以  相似文献   

12.
有农村问题专家说,“农民头上三把刀:上学、告状和医疗”。其中,告状是一把最厉害的“大刀”,谁告状谁就被搞得家破人亡。这样的现实揭示了现今中国法律的一个重要现实:今日中国法学界,最为强势的话语是言外国法律为模本,热闹的讨论和论证大多也围绕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展开,却鲜见与中国实践经验结合。  相似文献   

13.
据云南省某县的一名法官介绍,该县有80%以上的赔偿请求人认为,执行国家赔偿法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机关对其违法侵权行为不予确认,致使赔偿请求人告状无门,所以有人因“确认难”而将《国家赔偿法》戏称为“国家不赔偿法”  相似文献   

14.
庞树生 《老年世界》2013,(20):41-41
敬重别人可避免过失,这句话是学习《易经》“离卦”第一爻辞“履错然,敬之,无咎”领悟的。这一爻辞的意思是做了错事,竦然警惕,慎重对待他人,没有过失,同时又可以避免过失。“敬之”就是尊重对方。“敬之,无咎”是要尊重别人,做到这一点就没有过失。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别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恐怕是一条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通过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会进一步加深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160年”?道理是“改革开放”在中国近代史上不是第一次。如果从《南京条约》逼中同开放算起的话,差不多是166年;如果考虑实际效果,《南京条约》以后,莛不多过了十年才开放通商口岸,这样严格说来可能是155年。想了一下还是取个中间数,就说改革开放160年吧。怎样理解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以及过去160多年.  相似文献   

16.
正姐姐是医生,她说最怕那种给自己下诊断的病人。往往,他们落座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怀疑我得了心肌炎,我心慌,之前有感冒史。"感冒史?这世上没有过感冒史的人,怕是不存在吧?然后医生的难题就变成:如果检查结果与他的  相似文献   

17.
在缺乏保障和救济的情况下,任何权利都是难以实现和维持的,消费者权利也不例外。近几年,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在涉及产品质量纠纷的消费者维权和索赔过程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且实际结果表明,惩罚性赔偿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以惩罚性赔偿的概念为出发点,基于其在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惩罚性赔偿的策略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来信     
"物权法就是保护私有财产为主的法,按先个人--再集体--再国家来进行法律保护,这才是物权法。因为,先国家--再集体--再个人,就成了是公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宪法》,《国家征用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才应该适用这样思维。而如果物权法也用了这样的思维,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法"了。非但如此,出台以后,更会为公权侵犯私权提供更大的便利。"品评生存游戏之“吕福山实验”历经5年之久的告状生涯,从一审到二审、陕西省高院裁定、重审、再退回一审,西安三轮车夫吕福山终于从交警部门那里要回了自己被扣去的三轮车。但是为了5年的…  相似文献   

19.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必须开展一场平等权利运动和农民权利保护活动.为什么要开展平等权利运动?原因是现实的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如城乡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等等.平等权利运动的宗旨是,敦促全社会关心农民的状况,从根本上争取农民的宪法权利和公民待遇,保护农民利益,改善政府治理.这个帖子进而倡导制定一部<平等权利法>,以便在法律上保证农民和其他各个阶层普通公民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渴望欣赏     
锦上添花,少的是雪中送炭。但毕竟,每个人都会有失落和沮丧、挫败和失望,需要别人的呼唤、推动和激励。这时,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句赞扬,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林清玄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他无心写下的这句话,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20年前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