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千百年来,“善是什么”的问题一直缠绕着富于哲思的伦理学家们,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给出了关于“善”的定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出究竞什么是善。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也从探讨“善是什么”的问题出发,试图找到善的定义。但是在经过详细阐发与分析,并批判地指出自然主义学家们所犯的谬误后,得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的结论,从而开辟了“元伦理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善是什么”的问题一直缠绕着富于哲思的伦理学家们,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给出了关于“善”的定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出究竞什么是善。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也从探讨“善是什么”的问题出发,试图找到善的定义。但是在经过详细阐发与分析,并批判地指出自然主义学家们所犯的谬误后,得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的结论,从而开辟了“元伦理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对“善”的追问,由来已久。那“善”能否定义呢?对此,摩尔的回答最为引人注意:善就是善的,不可分析、不可定义。在此基础上,他对以往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将价值与事实区分开来。“善”真的无法定义,真的是捉摸不定,只具有相对性吗?那“善”又如何发挥使人们向善选择的导向功能呢?本文认为,“善”是可以给出定义的,是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实现善的选择,从知其善达到行其善。  相似文献   

4.
元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主要思潮之一。早在18世纪,休谟就提出了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区别,这一区分得到了后来大多数哲学家的赞赏。1903年,G·E·摩尔在其《伦理学原理》中提出“自然主义谬误”理论,批判了将事实与价值等同的自然主义伦理学,标志着元伦理学的正式兴起。因而,对于事实与价值问题的探讨就成了元伦理学的出发点。什么是事实和价值,它们在道德确证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对关于什么是道德上的善或道德上的恶的答案能否被确证?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元伦理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歧义”及其“谬误”辨析“歧义”意调“分歧的语义”,它就是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有超过一个语义。但是它不必然犯“歧义谬误”。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语义;它可分为两大类:(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内的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语义而引起的;(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的结构(语法)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发竞争性的语义。(而当时的语境和知识又没法突出P的单一语义。)值得注意:所谓“标准”语义,是常有颇大的“含混”区的。①所以,当说者说出语句P,如…  相似文献   

6.
对《老子·五章》王弼注展开空间性阅读,可以看出钱锺书《管锥编》相关讨论于义未安。《老子》及王弼注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不仁”伦理学。在一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通过对通常意义上的“仁”的全然否定与断然拒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隐秘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仁”。大仁不仁,是以有仁。“不仁”伦理学由客体而观之,持一种“无偏私的目的论”;由主体而观之,持一种“无私心的目的论”;合而言之,持一种“无私的目的论”。“不仁”伦理学尊重个体的本真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在二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由“天地不仁”推出“圣人不仁”,这种“法自然”的运思方式不仅没有陷入摩尔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谬误,而且也不宜视为一种谬误。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不妨视“不仁”伦理学为“做汉语言伦理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对"善"的追问,由来已久.那"善"能否定义呢?对此,摩尔的回答最为引人注意:善就是善的.不可分析、不可定义.在此基础上,他对以往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将价值与事实区分开来."善"真的无法定义,真的是捉摸不定,只具有相对性吗?那"善"又如何发挥使人们向善选择的导向功能呢?本文认为,"善"是可以给出定义的.是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实现善的选择,从知其善达到行其善.  相似文献   

8.
前言“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或思考方式)雄霸大陆数十年。世人(包括古、今、中、外)本来喜爱犯“不当二分法”(又名“极化思考”谬误),添进这“方法”,这个谬误便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这个“一分为二”的哲学不同于西方逻辑学里的“不当二分法”。所谓“不当二分法”,就是不正当地忽略了两极之间的第三者:“中介”“中间形态”,把“不当二分’误认作“正当二分”,把“三”误认作“二”,迷失了第三个框框,犯了“假穷尽”谬误。我早在60年代初在大学担任逻辑课时,非常重视并经常讲授这个西方的“不当二分法”而轻视“一分为…  相似文献   

9.
评费、霍的“歧义谬误”──错入人于“罪”?(香港)黄展骥1.前言《谬误──诡诈的论证》专著为费恩赛德和霍尔瑟两者合著(简称“费”),于1959年初版。该书列举51种“谬误”,给以名称、说明,并从现实生活中选出大量例子,专事对抗空前严重的种种怪异和特有...  相似文献   

10.
在谬误分析方面,中国人本来也是先行者。在公元前4世纪,《墨经·小取》就分析了譬、侔、援、推这些论证方式的谬误。其后,荀子又对“名”的谬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这些谬误分析和其他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对他人的驳辩,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思维意识和较高的谬误分析水平。王充的《论衡》更是对谬误分析作了最大的扩展,对各家学说和民间信仰中的“虚妄”之论予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但是,总的说来,汉代以后的文化一统的趋向,使我国的谬误分析与批判思维衰落了。尽管后来有冯梦龙所辑的一些文献里有不少谬误分析的实例(如《笑史》),可惜它已…  相似文献   

11.
麦克道尔在《心灵与世界》中总结了彻底的自然主义、戴维森的自然主义和膨胀的柏拉图主义三种谈论理性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传统自然主义将自然等同于规律的领域,自然被完全祛魅,由此把意义与价值排除在自然之外;柏拉图主义看到了理性是独特的领域,却陷入了超自然主义的泥潭.麦克道尔修正了传统的自然概念并提出了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承认理性空间的独特性,拒绝将自然等同于规律的领域,使自然获得了部分返魅,摆脱了讨论理性与自然关系所陷入的二元化思维方式,走出了传统自然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之间的循环.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思考了善及其正义的自然本性,展望了某种可能的、最好的秩序,希望在灵魂的深处描述和评价出这种秩序,也希望这种秩序能够变成一种现实。柏拉图自然主义哲学,在理论的层面上,创造了一种关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秩序;但是,就社会存在的秩序而言,没能在现实中创造出这种秩序,即某种稳定、宁静而和谐的"社会形态"。总之,柏拉图的自然主义哲学将自然存在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存在的自然本性紧密地同一在一起,从自然本性的角度阐释了自然主义社会思想,即关于善和正义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完成了从前期日本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到具有日本特色的后期自然主义转变的作品。通过对“自然”、“主观”和“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一方面通过主体间性对自然客体的切入,另一方面通过客体的主观变容,使得《棉被》表达出一种早期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在于:在人学问题上的误区;自然价值论的证明;“自然主义谬误”的羁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人”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扬弃与超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入手,为环境伦理学摆脱本体论困境寻求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从理论预设走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降,以摩尔为开端的元伦理学思潮兴起。摩尔发现"自然主义谬误"并巧妙构造了"开放问题"论证,对传统伦理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后世伦理学家觉察到"开放问题"论证的生命力,通过修正和完善将其演变成一种论证装置,在不同学派的论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两种主要倾向及其思维模式的一致性在我国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本体论化的倾向”,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认识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本体论”或“自然主义”。近年来,哲学、美学或文学、历史等一系列学科急切地转向另一种倾向.即“主体化”的倾向,转向与自然或客体直接对立的另一极即人或主体的研究,“哲学主体化”、“文学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成了十分时髦的术语,有人甚至模纺“文学即人学”的说法提出了“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对机械主义或自然本体论的反动,作为对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把人完全当作社会工具和手段的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确在一个方面深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空间。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或所谓人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由”词义的谬误析黄展骥西方不少权威学者认为,“自由”有两百多个词义,以致在历史上引起重大的争论与纷扰;而张佛泉教授也同意这些说法。本文认为,人们往往把(1)有关自由的事实、理论,或(2)对自由的种种态度、评价,或(3)备受重视的特殊自由,混淆...  相似文献   

18.
评价问题研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一般价值论的兴起才开始的。真正使评价问题突出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G·E·摩尔,他在批判“自然主义谬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客观主义和直觉主义。他的直觉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如何认识价值的评价理论。这种评价理论的提出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拥护,如牛津大学的卡里特(Carritt)、普里查德、罗斯、约瑟夫(Joseph),剑桥大学的布罗德、阿伯丁大学的莱尔德等等,形成了直觉主义的评价理论。在直觉主义之后,西方影响最大的评价理论是针对直觉主义而提出的自然主义和非认识主义。现代自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定义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在对各种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中,人们习惯于从确立一个完满的基本定义开始,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价值论的研究中,这却注定是一条满布迷雾与陷阱的路。因为对价值是不能下一个标准的定义的。价值不可定义的观点非笔者首创。早在本世纪初,英国哲学家G·E·摩尔就在他的传世力作《伦理学原理》中指出善不可定义。这个时代,价值刚刚被作为一般性的哲学概念提出,许多学者仍习惯于用“善”表述一切价值,摩尔也是如此。摩尔关于善不可定义的根本理由是:定义是对一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分析。但“善”不是象“马”一类由各部分组成,可加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忙中偷闲之际,凭着对哲学问题的浓厚兴趣,拜读了大连水产学院丛大川同志的文章《论斯大林自然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该文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4年第1期.文章称斯大林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并将其模式化.丛文还认定,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纯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使用的是一种纯自然本体论思维方式;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对象是“自然界”,不包括“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它是“纯粹的自然主义”世界观,是“纯粹自然辩证法主义”,是“自然必然主义”,是典型的独断论的可知论,是非常极端的自然还原论或社会自然主义,是有意摈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萌发的“新世界观”.对于作者这一系列“突破”前苏联和我国哲学教科书传统框架的“大胆的”“系统的”创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