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是我国一部严格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反映,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历史特点。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北宋末年为其时代背景的《水浒传》,对于社会生活的描写、反映,具有以往的文学作品所不曾具有的新的现实内容,尤其是作品中对宋代商品经济的描写、反映,更充分地  相似文献   

2.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开封市井生活的重要画卷和历史资料。在该画所描绘的各种店铺之中 ,酒店最为突出 ,形象地反映了东京开封饮食业的繁荣发达状况 ,这与史料记载是相一致的。对于酒店的建筑特色和布局以及各种装饰 ,在这幅画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它是一幅研究宋代开封风俗历史的形象的真实资料  相似文献   

3.
《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周宝珠一、宋都东京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于我国十二世纪初的宋代,它伴随着我国古代城市在北宋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变化应运而生,鲜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城市的历史特征。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亦称东都或汴京,即今之...  相似文献   

4.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三十年来海外学者(尤其是欧美和日本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围绕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地点、创作时间、画卷主题内容、绘画技法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研究者因学术背景不同、学养有别以及该图传世文献的阙如,得出的结论难免存在分歧。尽管如此,海外《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为国内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明上河图》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长卷”在艺术手法的处理上具有高度的成就,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崔延和《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沛梁...  相似文献   

7.
关于《清明上河图》与汴京城图的若干问题──与刘渊临先生的几点商榷周宝珠张择端的绘画杰作──《清明上河图》(下边简称《清图》)传世以来,自中原流传各地,加之后代各种摹本传遍世界,使这一艺术珍品大放异彩,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典画中极为罕见。近半个世纪以来,中...  相似文献   

8.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清乾隆年间苏州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是一轴反映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国家政治、文化生活、思想观念、地理交通、风俗人情的大型综合历史画卷。它利用艺术的形式,通过对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描绘,全面的、形象的、集中的反映了清初社会繁荣的特点。它已超出了宫廷画苑中供皇带“御览”的艺术品的范围,留下了清朝兴盛时期“姑苏繁华”的真实记录。画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主义写实作用。其历史价值不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下。  相似文献   

9.
《清明上河图》所继承的绘画传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振铎先生在其《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郑先生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专讲《清明上河图》所继承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说“它乃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伟大创作之一,很少有同样的长卷子表现出那末丰富的社会生活来的”。这一论点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郑先生为了说明自已的论点,曾开列《贞观公私画史》中的十七人作品共十九幅,同时又开列了《宣和画谱》中若干同类图画,作为证据。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清明上河图>研究中颇有影响的是图中所表现季节的两种说法."四季景说"以主观臆断把<清明上河图>列入"四季配"的表现形式,有悖于其正剧性质."秋景说"视而不见北宋东京清明时节特有的枯绿交融与人们穿戴不一的景观,而得出<清明上河图>表现秋天的结论,是因为犯了立说使用的资料以偏代全、研究用的图本印制模糊而考证有误,以及不大了解绘画艺术创作使用的语言,解读画面缺乏情趣感而产生偏颇等方面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南宋院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极其特殊,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的技术达到了成熟阶段,但后世对于南宋院画的评价颇显偏颇。后世文人画家把南宋院画划入北宗的语境之中,甚至因画院画家的群体身份和部分风格对南宋院画的风格进行批判。这种态度一直在宋以后的绘画史中出现,甚至影响到现代早期的中国绘画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唐、宋两代猛兽题材绘画作品及相关画史画论记载,从这一时期猛兽题材绘画创作主题与技法拓展,画虎名家高下之辨与猛兽题材绘画品评理论的成熟两方面,集中讨论唐宋时期猛兽题材绘画创作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宋新的士风的形成,各个文人集团的逐步形成,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蜀学、洛学两派对于文道关系的观念之争等因素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北宋绘画思想的重大转变首要表现在苏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说,使文人画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其次表现在黄休复提出了绘画的"逸品"观,确立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思想发展的新态势,对后代绘画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水墨传达情韵、以线条展现骨气的文人"墨戏",明确了中国画以诗为魂、以书立骨的发展方向.宋代文人在翰墨游戏中以诗意入画,以书法的笔墨作画,其书法又与诗法相通,从而使书画艺术与诗歌创作相互渗透,形成双向互动的局面.这不仅导致士人画的兴盛,对宋诗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以画境和书法入诗,丰富了"以才学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宋诗意韵,便于出新意而自成一家.就文艺思想而言,主张用自然的"天眼"观物,解脱束缚而得"游戏三昧","天机"骏利与"胸次"清旷彼此关联,意境的创造与人格的涵养互为表里,以贯通诗书画的情韵和书卷气,表现超凡脱俗的心灵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7.
南宋灭亡后,沦为遗民的一批文人画家眷恋故国,不仕新元,借其水墨画作隐约委婉地表达亡国的哀痛、故国的缅怀、遗民的悲哀。文章结合宋元之交的时代背景,将南宋遗民的水墨画置于文人写意水墨画的发展流变历程中,对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之定位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画中有我的意境参与意识,产生如入画境的出位之思和欲入画境之想望。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暂时置身其间的艺术幻觉,后者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宋代诗人在题山水画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画中有我的自寓性,是宋代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士人心态所致,亦与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从审美主体而言,眼观画图、神游山水,是宋代士人身居庙堂之中而获得山林野逸之趣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化解仕隐矛盾的一剂良方。就审美客体来说,是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景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导引出诗人自寓其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南宋山水画风转变不仅仅是由于南宋偏安一隅单一因素造成的,还有着诸多综合原因:其一,山水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北宋文人画美学思潮和院体画重视细节的真实与诗意的影响使然。其二,"靖康之变"的政治突变造成社会心理变化是画风转变的社会政治因素。其三,"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是画风转变的环境因素。其四,南宋理学"以小观大"观是画风转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20.
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思想像禅宗这样深入中国士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禅宗与中国绘画发生关系的更重要方面,是禅宗对文人人生观的广泛渗透和影响,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内容、风格、流派的形成以及绘画艺术的批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不将禅宗对山水画的影响考虑进去,就无法勾画出唐宋以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