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人与交通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此,城市交通也应该按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标准和要求,发展和谐交通。城市和谐交通发展要坚持“人本位”和“生态本位”和谐统一的价值指导原则。在这两个价值原则指导下,城市和谐交通发展,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实际,构建适应各个城市特点的和谐交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规划与城市交通需求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城市内交通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惠特曼歌唱自然,歌唱现代工业文明.在他看来,宇宙涌动着生命,人、自然、城市与世界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他崇拜自然、主张万物平等,将城市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这些思想构成了惠特曼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观.在<草叶集>中,惠特曼将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内容与别具一格的形式和谐而完美地融为一体,唱响了一曲自然与城市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趋向,理应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流文化。笔者认为和谐校园建设中要以生态文化理念为指导,积极构建校园理念(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学术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城市化进程打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利武器。文章从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复杂系统的理论角度出发对生态城市系统的内涵及其子系统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生态城市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后,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出发,着重探索并阐述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系统,认为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都未必是生态城市。而生态城市由于主要只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而还有待于发展为绿色文明城市。这样的城市,不仅要求自然是绿色的,社会是绿色的,而且人的身心也是绿色的。只有这三个绿色一个不缺,才能成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的绿色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1.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草叶集》中包含了生态思想的萌芽;而惠特曼的一部不为国内读者所知的散文集《采集日志》同样了蕴含了深刻的生态诗学思想:自然是文学创造的源泉, 诗人的使命是把大自然与人的灵魂联结起来,把常人眼中只看作物质世界和物欲对象的大自然所具有的生命气息、精神韵致和神性内涵揭示给人们,使诗歌变成大自然沟通、走近和融入人的灵魂的精神通道。《采集日志》包含了对诗歌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生态功能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13.
论公园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是介于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城市公园既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对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人们意识到了人工景观环境扩展的危机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宝贵,于是城市公园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成为必然。二元的公园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需求,更好地改善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观有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态城市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主张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科技创新,推崇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在世界各界呼吁环境友好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尊重环境的价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并行不悖,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城市。在当前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如何有效、高效地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一大难点。从和谐管理的角度入手,以崇明生态新城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和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理论把城市综合系统分为自然、人造和社会三个亚系统,从整体目标出发寻求城市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以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城市功能最优化。生态城市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学是当代西方的主要伦理思潮之一,它是环境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笔者通过对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者在生态伦理学的定义上不同观点的分析,梳理得出生态伦理学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广延性、多学科性、多元性、全人类性及观念与实践层面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9.
在《她乡》中,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通过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意识,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和关爱等女性价值观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这恰好与当下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相吻合。本文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析,解读小说《她乡》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从而得出只有遵循生态女性主义,解救自然生态与人类自我,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才能够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根植于人性之中,主要表现为人的生态品质,凸显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