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当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是一个盲区,造成其权利主张陷入一种无法可依的尴尬之中。虚拟财产属于财产的一种形式,应该受到保护。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有关规范网络游戏的法律法规,明确虚拟财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促进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财产权是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实际上是社会关系本身的一种反映,任何物品凭借其本身的物理特征都无法获得财产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作为虚拟物品的游戏装备获得法律上财产地位的理由并不充足。此类虚拟物品的保护和交易完全可以由市场自发提供,政府和法律没有必要介入。  相似文献   

3.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财产性及其保护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昌伟 《学术论坛》2007,(4):138-143
网络游戏虚拟物品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因为它与法律确认的现有财产形态相比较,同样具有稀缺性、可控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同样存在取得方式的合法性问题,所以法律应该予以保护。但在现行立法上却没有相应的规定。现行法律在有效解决涉及网络游戏虚拟物品权益纠纷方面显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针对网络游戏虚拟物品的立法很有必要。应该在将来制定的民法典的民事权利部分增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事权利类型,以满足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玩家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应该直接将玩家与网络运营商的权利义务法定化,排除网络运营商单方面制定规则的特权。当然在立法的同时应注意与现行的法律规范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虚拟财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的出现,使传统的民法理论受到挑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虚拟财产权的性质,虚拟财产作权为一种新型的权利是否属于传统物权的范畴,还是接受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或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利独立于民法和知识产权法来看待.<物权法>仍未直接将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虚拟财产能否纳入<物权法>的保护,我们应如何建立有效的法律规范来保护日益频繁的虚拟财产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基于虚拟财产的虚拟性、期限性等特征,应将以虚拟财产为对象的权利定位为一种新型的无体财产权,通过加强相关立法解释,为虚拟财产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进而通过专门立法对虚拟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虚拟财产已日益成为一种新兴形式的财产,因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也不断增多.由于我国目前对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规定仍是空白,导致涉及虚拟财产的法律纠纷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要求通过立法对虚拟财产进行法律保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虚拟物品的真钱交易是指游戏中物品的交易转移到了游戏世界外部,玩家之间用真实世界的货币交换虚拟物品.虚拟物品的商誉来源于物品在游戏世界中的稀缺性及其给玩家带来的效用.因此,商誉是玩家对这些无形资产货币价值认可的结果.在商誉转移中,交易的对象是娱乐价值,货币补偿的实质是对商誉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七条未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做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在现实中的兴起对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提出了挑战,能否将其纳入强制执行的范围,如何构建针对虚拟财产的强制执行制度,是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明确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具有物权属性,从财产历史层面、社会实践层面、法律制度层面考量,可以将其纳入强制执行的范围,在现有执行理论和法律制度范围内对其强制执行进行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9.
虚拟世界的真钱交易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虚拟物品的真钱交易是指用真实货币购买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虚拟商品的价值在于它能给玩家带来效用,真钱交易的本质是商誉,商誉转移的过程则是买方为获得其使用权和所附加的娱乐价值而支付给卖方货币补偿的一种行为.真钱交易市场的出现对大型多用户在线角色类游戏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产生了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实现了社会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侵害虚拟物品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尚无定论,应通过分析虚拟物品是否为具有精神利益之财产,以及是否可以适用精神损害,探讨侵害财产权适用精神损害之标准。同时对现行侵害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检视,提出扩大保护范围、明晰永久灭失与毁损范围、细化赔偿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