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格尔通过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否定个人自由的扬弃,围绕着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以批判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为立足点,构建其超越于狭隘幸福之上的个体自由观.此外,在强调个体自我与他我的自由的过程中,黑格尔的个体自由经历了限制、放纵、并最终与国家合为一体,个体从而达到真正的、实体性的自由.而个体、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在现代法的基础之上达成的和谐才是黑格尔所谓的真正的、具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卡尔·波普尔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批判以自由与历史的关系为切入点,在这一批判中,波普尔将两者简单等同。然而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黑格尔的自由作为真理和世界历史的实现是无限的、静态的、完成的,并囿于哲学视域中的自由,因此是整体自由的代表。而马克思的自由则侧重于"解放",关注于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因此是以限定为前提的现实自由,它更关注于如何实现自由,并在保持彼岸的自由与此岸的必然王国之间张力的基础上凸显自由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的自由以此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中的个体自由观念。马克思自由观作为介于整体自由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歌唱"内心听觉"理论价值的关注,认识到歌唱"内心听觉"对歌唱活动的调控作用,"内心听觉"对歌唱发声技能形成的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主张声乐教学的实践重点应该为:构建个体独特的歌唱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个体内心之和谐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前提.王维淡泊心境并非与生俱来,亦如同历代士人由积极用世,经历世事变迁、人生沉浮,转而遁世退守.王维独特之处在于,不同于一般的满足“遁世无闷”的被动退守,王维后期借助佛禅开创独特的生命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倾心营造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氛围,并缘由此径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之自由.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精神气质的“晴雨表”和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精神成长是人的“心理自我”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对“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思索与实践,体现为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内心宁静感的获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与促进社会成员精神成长在目标、内容、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社会价值观和信仰是社会心态和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容.社会心态是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和社会成员整体的精神成长,个体的精神成长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6.
魏月  程彪 《北方论丛》2016,(6):156-159
探讨近代自然法理论和黑格尔法权思想的关系时,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后者对前者的批判,本文则尝试换一个角度谈谈二者的承继关系。黑格尔将自由意志的理念规定为实现社会生活与政治结构中理性法则的存在论起点,这是深受近代自然法理论影响的结果,这一影响突显于近代自然法对黑格尔的三个启示:霍布斯认为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无法彻底施行,我们要贯彻自然法就要把自然权利的世界转变为市民法的世界,这启示黑格尔关注自然状态的否定作用;卢梭提出通过普遍意志为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的奠定基础,在普遍意志之上建立一个新的自然法,这启示黑格尔思考用新的自然法来保障现实社会的自由;康德提出通过个体的理性自由意志构建合理的社会生活和政治体制,这启示黑格尔把自由的理性法则归之于意志,并且采用自由的理性法则来显示权利或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社会-个体互构”的政治自由观意在摈弃社会单构和个体单构的政治自由观,既发挥社会规范性,又弘扬个体主体性;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创造性发挥;既关系到政治自由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前途,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宇辉  刘艺 《学术论坛》2005,47(12):29-33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自由时间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是每个个体发展自由个性的必备条件,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对此,马克思不仅进行理论探讨,更着眼于工人阶级在现实社会中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考察和关注.今天,我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总量,然而,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健康的闲暇观.在自由时间里,人们不仅在寻找快乐,也在寻找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为了满足殊多的需要,就要有一个满足需要的场域,这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竞争性的,是混乱、自利的,但在这个场域中,个体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和共同体的保护,这种关系就要求每个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依赖并产生对共同体的需要.个体在市民社会中虽然是独立而自利的,并且在主观上抛却了共同体精神,但他们在需要的满足过程中会辩证发展地养成共同体精神.所以,混乱的自利的市民社会是共同体精神产生的必要阶段,因为这是每个个体自由的、自觉的向共同体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安德瑞*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外在调节是对人性的一种控制和摧残,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并实现人的自由自决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生态社会主义的途径才有可能.这种个体自由自决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对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全面的转变,其中技术转变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在这一转变斗争中,工会、技术工人是斗争的主体并应该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杜晓成  刘诚 《江汉论坛》2005,(7):139-141
近代以来,自由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导理念,各国都通过立法对个体自由予以确认,并通过抽象的法律为自由的实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然而,自18世纪以来法治秩序下的个体自由也遭到了不同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尽管在法律的照看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但同时现代社会制度又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现代社会的法律与自由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尝试从伯林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划分这一角度来梳理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取得高度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审美关照,这才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民国歌词中的家园意识,既吸收了西方独立、平等、自由等关注个体发展的个人主义理念,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顺从、中和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讲,家园意识又是对人共同生存境遇的理性反思,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民国歌词中的家园意识在时代潮流中获取了新的美学意蕴,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和丰富的现代内涵.这种在社会经历创变的民国时期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在当下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政治将个体权利推至无以复加的程度,将个体自由的实现视为政治的终极目的,而国家或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本身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或善。现代政治在忠实捍卫个体权利的同时,却造就了德性和欲望、权利和责任失衡的严重后果。当代社群主义对社群共同价值的关注、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强调、对居间性团体的重视,为诊断现代政治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解决自我权利的极度泛滥造就的现代性后果。  相似文献   

14.
王沁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41-144
本文认为"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境界所包含的深意不止于技艺熟练以及自由境界的比喻意义,从中甚至可以一窥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这一点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主要细节的解读指出,其中实际蕴含了庄子对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并由此揭示出庄子精神自由的理想在实践上的现实性,即为出世而入世,并由此探讨了庄子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曾光 《南方论刊》2008,(7):23-24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很多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人的内心和谐。人的内心和谐除了社会公平、家庭环境对成长的影响等因素之外,美育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摆脱物役状态,获得心灵自由;可以激发爱心和同情心、可以开阔人的心胸,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愉悦人的感情,消除不良情绪,回归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6.
《睡》虽以“睡”为题实则却是在讨论“我”的自我觉醒问题,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探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含有深意的噩梦作为切入点探讨“我”主体性失落的原因和内心体悟,灵与肉分离后“我”对自己的自由空间、生存意义的努力寻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以及荒诞式结局表达的对生活的无奈之感。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整个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综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个体的发展始终处于目的和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要是从"类"的发生、"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等三个方面来强调个体发展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8.
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一面是在变革中守护、在激荡中稳立、在代际交替中传承的脉络,一面又是不受拘于思想前辈,不停地修正观念,力求超越五四、超迈前人的思想追求。在政治层面,胡适晚年强调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把自由的实现、自由的保障归结为内心状态;殷海光则认为政治自由既然是一种外部自由,实现的基本途径就应该是争之自外,应当关注保障自由的外部条件,应当关注防止把人不当人之弊端的外在制度设计。在经济层面,胡适、殷海光均从经济平等转向经济自由,曾被视为通往自由社会之坦途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被转而视为了通往奴役之路。在思想层面,胡适与殷海光均关注思想自由与表达、传播思想的自由,但殷海光不满意于前辈的浅显激越,而追求深切理性。在伦理层面,殷海光忠诚于个性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但他不满于胡适等五四一代存在的只关心自由的个性而回避道义担当、欠缺社会责任、缺乏道德勇气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审美超越——走出德育生态环境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态强调系统中的整体性原则,所以,学校德育应重视它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互动,主张生活化.但是,德育生态环境的两大要素--"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在本质上存在着"无私性"和"自私性"的矛盾困境,即道德的超功利性和个体需要功利性之间的强烈矛盾这种内在价值尺度的深刻矛盾使得道德的个体实践者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它使得道德言说苍白无力,这是目前德育生态环境研究的困境所在.审美对社会现实生存法则的超越和对现代存在式悲剧的超越,使人从日常功利的状态和麻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超越欲望躁动、超越极端物质的社会价值观念,最终与道德达成默契,在生命的自由开放状态中,二者形成和谐共振.这种超越是自主、自由、有序和无限的,它不仅弥合了德育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的内在矛盾,还真正实现了德育最本质的意义,因此,它是德育生态环境中无限绵延的绿洲,是德育生态获取永恒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内心和谐能力是个体调控主观符合客观,实现创造社会财富和人生健康幸福最大化的人生管理能力;提高内心和谐能力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维;创新道德教育——在国民心中融入和谐文化,把道德教育变成能力教育、财富教育、幸福教育,是提高内心和谐能力的重要措施;成立公益事业管理委员会和生存能力教育实体,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