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读yào,喜爱,动词活用名词:性情、品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或作“知者水,仁者山”。属无标志判断句式。可译:“聪明人性情如同流水,仁德人性情如同大山”。  相似文献   

2.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山造就了仁者,水造就了智者,仁者和智者分别是山文化和水文化的产物。一切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与人格虽然主要决定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传统,但同时也不可避  相似文献   

3.
<正> 一谢灵运与盂浩然都酷爱自然,性耽山水,对于名胜奇观有着异乎寻常的登涉激情。这样,不但熏陶出他们诗人兼旅行家的气质,而且培养出他们卓尔不群的山水审美意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审美意识源远流长,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话非会心于山水者不能道,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暗契着山水审美的基本原理;盛行于先秦两汉的“比德”说强调通过品行与自然的广泛比照,加深对道德的理悟程度,从而赋予自然以象征道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然风物从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转变为生活的、艺术的审美对象,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来认为我国的这一转变,应发生在春秋末叶──逐步摆脱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并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理性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从孔子的“奖券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①、“子在);瞪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的审美发现,到庄周知鱼乐与不乐⑤的反观自然、“天地有大类而不言”③的自然审美观,都充分…  相似文献   

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命题,反映了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的一致性的追求。在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的关系这一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孔子虽然把人际道德置于生态道德之上,但人际道德并非道德的唯一轴心,他主张在二者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中庸)。孔子还分别从政治(礼)、心理(仁)和生态学知识(艺)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帅国文 《南都学坛》2001,21(1):83-85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文提出了以中西文化差异性来否定法治必要性、紧迫性的观点。在法治不足、人治有余而又迫切需要法治之时,我们应该呼唤法治而不是排挤它,更不应借口文化差异、国情不同而否定它。在法治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现象。但它如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总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比较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法治、兼容法治。  相似文献   

7.
杨光伟 《社区》2009,(20):27-27
仁者乐山。这是一座多么雄伟的为官做人的道德丰碑。你看那座座高山,坚硬的磐石是它不屈的脊梁。连绵的山峦是它宽厚的胸膛,深埋的矿藏是它奉献的品格.巍峨的峰岭是它崇高的形象。站在高山之巅。我们常常为不能达到山的至高境界垂首而慕。知者乐水。这又是一道多么深邃的修身养性的生命智慧。你看那水,是世间最柔弱之物,总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又总能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驰骋于至坚,无有人其间,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课堂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一上语文课,就头疼、犯困,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休息课”,于是,对于教师来说,语文课也成了最乏味、最难教的课。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相似文献   

9.
5月2日晚上,在第12届青歌大赛第二场决赛中,综合素质评委余秋雨点评过程中提及“仁者乐山”一词。这个“乐”字是个多音字,余秋雨当时读错了,遭到观众当场质疑和网友“炮轰”。不料,4日晚,余秋雨如此回应读者:“多大的事啊,要用炮轰?”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一九九八年第六期有两篇文章:一是江帆的《法治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之间》,一是郑永流的《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很有意思。编辑的眼力是不错的,将这两篇文章编排在一起,具有对比意义:一个赞成法治,一个似乎不怎么喜欢法治。笔者将两文反复研读,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坦白说,我赞同江先生的观点,而反对郑先生的看法。江先生的观点基本上可归纳为:“现代的法治虽然不能代表绝对‘大写的真理’,但在尚未发现可以更好维持人类和谐秩序的‘力量’之前,法治的相对真理地位是勿容置疑的。”“法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治却万万不能。”因此,不…  相似文献   

12.
孔子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智者乐,仁者寿。"有乐乃至于画。实籍与山川神交而涵养其"乐"与"寿"也。世所谓:"烟云供养","澄怀观道"之意总不外乎于此。是以王摩诘研丹施青,洒洒然作水墨浅淡;米南宫废反覆皴擦而独创懵懂云山,皆适性全真,超然纤素之间。为‘寿’与‘乐’,岂非仙乎?而后竞逐名利,则废尽心机,逞作巧艺,绘画之法愈,而去道欲远。纵览古今,不亦悲战!  相似文献   

13.
水的哲理,被古人说绝。古人从水性、水能、水态、水形……,无不悟出一番哲理。老子思水性,为人当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孔子喜水灵,智者与水欢:知者乐水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地间无处不可以为场所。既可“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也可寄情山水之间,指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感悟和发出“逝者如斯”的喟叹:既可在出访、周游列国的旅途中,  相似文献   

15.
“和律论”之辩答──对蔡、牛二君之相关“文本”李曙明蔡仲德君与牛龙菲君十多年来,对“和律论”(“音心对映论”)提出诸多话难、质疑。现就“比音而乐(le)”,“乐者乐(le)也”两个命题试辩答如下:“比音而乐(le)”之辩答《乐记、乐本》云:凡音之起,...  相似文献   

16.
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英汉语文学作品中。人生充满喜、怒、哀、乐,“水”亦蕴涵同样的人情韵味,“乐”是其主要特征。“喜中品乐”反映出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功能宇宙观,“怒中取乐”显示了西方“天人分离”的宇宙观。“哀中求乐”则是中西古人面对神奇的大自然发出的无尽感叹,是中西文化的自由追求——逍遥游与荒诞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7.
从《乐府诗集》中的“近代曲辞”,可以看出“选诗入乐”对唐诗产生的两大影响:其一为了便于演唱,“选诗入乐”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许多唐诗出现不同的版本;其二“选诗入乐”的盛行使符合配乐题材的诗歌受到欢迎,从而对唐诗的创作题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统景,以泉暧、峡险、洞奇、石怪、山柔、谷幽,竹秀等诸多独特景观而被世人誉为“武陵仙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统景观景区有山,山清:有水,水秀、山清水秀所以天下仁智之人接踵而来水是大自然的精灵。这儿的水如烟如雾,似银似虹,将统景质朴的山林沟宣染描抹得风资绰约,妖娆迷人。深谷幽幽,芳草萋萋,在清波荡澜的浴池中嬉戏,你会得到一种极致的享受。夏日,阳光普照,你可在温泉水中享受沁人心脾的凉意;冬天,泉暧如汤,可令你品味到浓浓的春意……这个集医疗保健、休闲娱乐于一身,规模居西南地区第一的温泉城以一贯的热情周…  相似文献   

19.
正常言道:“人生识字聪明始”。怎样让儿童快乐识字,提升识字效率?我觉得我们应当找寻“秘密武器”,抛砖引玉,拓展孩子识字途径和空间,在生活实践中让他们乐学、会学。最近几年,我对低年级高效识字教学展开探究,我想结合课内外教学研究和前辈经验,谈谈自己对于识字教学的见解。秘密武器之一:抛兴趣之砖,引乐学之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名言给我启发很大。我觉得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悲”、“乐”互斥互补观点出发,探讨了有着明显悲剧气氛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中的“乐”特征及形成过程。文章认为,惶惑与苦难灵魂的艰辛跋涉,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悲凉苍穹的罅隙中,也露出“乐”的曙光─—去苦求乐,而这表现在“纵欲为欢”的外向性乐与回归田园山水的内向性乐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